NVIDIA新驱动狂修BUG:总计41个,让人叹为观止

NVIDIA已經發布了最新的576.02 WHQL驅動,在該驅動中,普通玩家主要是可以在《黑神話:悟空》中使用DLSS 4,從而獲得更加出色的游戲表現。對于部分用戶來說,這一次NVIDIA除了給部分游戲添加了DLSS 4之外,還一股腦地修復了一大波的BUG,據統計有41個,這簡直讓人嘆為觀止,也是之前所沒有遇到過的。
當用戶使用舊版的驅動的時候,經常會出現黑屏的問題,這也讓游戲玩家不堪其擾,而NVIDIA打了多個補丁也無濟于事。不過這一次NVIDIA列出了長長的一個清單,其中就包括了惱人的游戲黑屏問題,表示未來RTX 50系玩家不會再遇到這樣惱人的問題了,同時開啟多幀生成之后導致系統崩潰的問題也在本次驅動中得到了解決。
除此之外,這個驅動也修復了部分游戲在開啟幀生成后崩潰的問題,例如《怪物獵人:荒野》,DaVinci Resolve Fusion顯示錯誤等問題,也提高了部分游戲的穩定性,出錯概率大幅降低,或者是游戲間歇性卡頓的問題。
自從GeForce RTX 50系顯卡推出以來,就遭遇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游戲玩家也是怨氣沖天,而如今通過一個又一個驅動,NVIDIA也算是修復了各種各樣的BUG,只能說可以到了能用的程度,如果你現在使用的是最新的RTX 50系顯卡,建議早點安裝上最新的補丁,來獲得相對流暢的使用體驗。
相關文章
中新社天津6月29日電 題:相聲能否成為“中西共笑”的語言?
——專訪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志明
中新社記者 王君妍 周亞強
相聲,作為中國傳統語言藝術的重要門類,歷經百余年傳承演變,逐漸發展為深受大眾喜愛的表演藝術形式。它不僅承載著中國人獨特的幽默智慧與語言審美,也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中極具辨識度的“聲音符號”。
近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相聲”代表性傳承人之一、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志明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圍繞“馬氏相聲”的風格脈絡、天津與相聲的雙向滋養、傳統與創新的平衡之道,以及相聲“出海”的現實可能等話題,分享他幾十年舞臺經驗與文化思考。
視頻:【東西問】馬志明:相聲能否成為“中西共笑”的語言?來源:中國新聞網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馬氏相聲”有何特點?
馬志明:“馬氏相聲”是一種風格的傳承。我的家族成員從藝至今已150多年,馬氏相聲則傳承了134年。從我爺爺馬德祿起,就將“清門相聲”與“渾門相聲”兩大傳統風格融匯,形成了“清渾合流”,繼而影響到我父親馬三立,再傳到我這一輩。
“馬氏相聲”講究四個方面:內容“俗不傷雅”,說的是老百姓的事,但不粗俗低下;風格“謔而不虐”,善于諷刺,但點到為止;口味“咸淡見義”,既有知識性、思想性,又兼具娛樂性和市井煙火;表演“似我非我”,演員將人物演到骨子里,但又不完全代入自己。
我寫的《糾紛》這段相聲,就是個典型例子。有一次演出結束后,我前往治安派出所探望幾個和我相熟的民警,正好撞見兩個因為唾沫星子起了爭執的小伙子吵得不可開交,誰也不讓誰,最后被勸進屋冷靜。警察說:“你們先歇歇。”一頓茶水、一點時間,兩人也就各退一步了。
我當時在旁邊觀察,回家后一口氣把這個場景寫下來作為初稿。我將吐唾沫改成一個人推著自行車軋了對方的腳,后來幾番改寫,又到街頭體驗更多真實的爭執語言,設計角色的聲音差異——一個細聲尖氣,一個粗聲大嗓,又融合警察調解的智慧語言,才形成了今天觀眾熟知的《糾紛》。
馬志明(左一)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中新社記者:為什么說天津這座城市滋養了相聲?相聲又如何塑造了天津的文化氣質?
馬志明:天津是中西文化的交匯點,也是大運河與海河文化的交融地,五方雜處,語言豐富,人又愛“找樂”。我父親馬三立常說,他這一輩子堅持在天津演出,就是因為天津觀眾懂相聲、愛相聲,是“知音”。
觀眾的存在,促進了相聲的發展,也塑造了天津的語言生態。天津人說話幽默,飯桌上、課堂上都能“順嘴來一段”。這種文化氛圍,既是“熏”出來的,也是一代代演員、觀眾共同“磨”出來的。
過去很多觀眾不是來聽新段子的,而是幾十年如一日,聽“馬家的老活兒”。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觀眾姜大爺,我父親的每一場演出他都來,姜大爺80多歲時還讓孫子推著車到劇院聽我父親說相聲。觀眾與演員之間的感情,早已超越了“買票與被取悅”的關系,成為一種文化上的共同體。
2017年2月11日,被譽為“天津第一茶館”的百年謙祥益文苑客座滿堂,許多市民及游客到此喝茶,聽相聲,感受天津“曲藝之鄉”的文化魅力。在百年綢緞老店謙祥益原址上建成的謙祥益文苑,有著“天津第一茶館”之稱,天津眾多相聲名家均在此演出。 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中新社記者:傳統相聲如何適應當代快節奏的傳播語境?
馬志明:過去說一段相聲可能二十分鐘才抖出一個包袱,但觀眾照樣樂得不行。現在短視頻時代,有人希望“三秒一個包袱”,甚至剪輯成“包袱合集”。
但相聲真正的魅力不是在于“抖”多少個包袱,而在于“包”得巧不巧。“包袱”得有鋪墊、有語境、有節奏、有層次——好比吃包子,皮得發面,餡得合口,得先用一層一層的語境把它“包”起來,最后再揭開“底包袱”,觀眾才會覺得有回味、有驚喜。
要是一上來就抖包袱,就像把包子剝了皮、拎出一團餡往嘴里塞,吃著沒層次、也沒意思。好的相聲,得是熱騰騰一口咬下去,面香餡足、還得有點“湯汁兒”,才算過癮。
比如《五味俱全》,既保留了傳統相聲一貫講究的結構完整、節奏清晰和包袱設計的層層遞進,也加入了許多超出現實邏輯的幻想情節——五味大俠登上珠穆朗瑪峰、與“四大魔頭”斗法、將大鹽坨子一腳踢進太平洋,引出“海水為什么是咸的”這一荒誕設定。
這種充滿想象的段子在當時的相聲舞臺上幾乎沒有先例,很多人說它像“相聲里的漫威”。這個段子當時得到我父親馬三立的高度認可,他說“這段子將來我也想說”,還把戴了一輩子、刻著他名字的金戒指送給我以示鼓勵。
中新社記者:相聲的幽默邏輯能否跨越語言與文化邊界?
馬志明:喜劇各有各的打法,但從根子上講,幽默是共通的。相聲講“逗哏”與“捧哏”,日本漫才講“耍笨”與“吐槽”,其實邏輯結構非常相近。兩者都講究節奏和角色分工,目的都是“在對話中制造意外與笑點”。
但區別也很明顯。日本漫才更依賴快速節奏、直白的沖突輸出,而馬氏相聲更講究“鋪平墊穩”,從聊天中自然轉入段子。“聽似聊天,實為表演”。
我記得有一年,一位專門研究幽默文化的美國學者來到我們的小劇場里。他聽不懂中文,但還是笑了。他笑的不是語言本身,而是人物關系、語氣鋪墊、情緒轉折,那個“勁兒”他能感受到。這時候,語言真成了障礙嗎?我看不見得。
關鍵是要找到文化之間的“共情點”。比如家庭關系、代際沖突、小人物的無奈,這些全世界都懂。如果能在這些層面上講故事,相聲就有希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西共笑”的藝術形式。
當然,這對我們演員的要求也更高了。你得會講段子,也得明白別人的笑點在哪兒;你不能光想著輸出傳統,還得琢磨怎么“翻成別人聽得懂的邏輯”。這不是削足適履,而是文化互通的能力。
中新社記者:相聲如何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煥發新生?
馬志明:當今時代對相聲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傳統段子不能變成“博物館里的文物”,也不能只靠“情懷”吃飯。相聲演員不能怕“改”,但也不能亂“改”。
一方面要“守”,守住基本功,守住語言邏輯,守住“說學逗唱”的根本;另一方面也要“變”,要會用現代的媒介語言、掌握跨界的創作方式。
讓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和京劇演員王珮瑜合作《文圖會》。原本我以為相聲和京劇是兩條路,但沒想到這兩門傳統藝術合在一起,在舞臺上有一種出人意料的契合感。
這場演出的觀眾來自全國各地,還有從加拿大飛回來的。這讓我特別感慨:相聲的影響力,已不只是“北方的笑事兒”。有南方觀眾跟我說,雖然有些典故不熟,但聽著別致、新鮮,還很“解渴”。
2013年8月4日,首屆西岸·馬三立城市舞臺戲劇展在天津大禮堂啟幕,京劇界、曲藝界聯袂演出墨殼原態舞臺劇《烏盆記》,“少馬爺”馬志明(左一)親自掛帥飾演劇中人物,重現上世紀三十年代津門藝文原生態。 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這類“跨界”,不是“為了混搭而混搭”,也不是追趕潮流,而是真正試圖探索傳統藝術的新邊界。你得先守住相聲的表演基礎、舞臺邏輯,再去嘗試與別的藝術門類合作,才能做到“合”而不“雜”。
最后,我希望觀眾們笑口常開、一順百順、多聽相聲。只要相聲還有人愛聽,它就能在新時代“活下去、火下去、傳下去”。(完)
受訪者簡介:
馬志明。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馬志明,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相聲)代表性傳承人。相聲泰斗馬三立長子,馬氏相聲的第三代傳人。
馬志明于1957年考入天津戲校學武花臉,1962年調入天津市曲藝團正式說相聲,1986年由相聲大師侯寶林代拉收為師弟,拜已故相聲前輩朱闊泉為師。馬志明自幼打下堅實相聲功底,深得“馬氏相聲”真髓,不僅繼承其父馬三立的文哏表演,更將武技融入相聲表演之中。代表作有《大保鏢》《報菜名》《數來寶》《歪唱太平歌詞》《糾紛》《夜來麻將聲》《核桃酥》《論拳》等。
【編輯:胡寒笑】(鄉村行·看振興)農田送進“托管班” 江西安遠“田保姆”護航夏管
中新網贛州7月4日電 (熊錦陽)盛夏時節,走進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成片的稻田中,水稻綠意盎然、長勢喜人。當前正是水稻夏管的關鍵期,然而田地間耕耘的農戶卻不多,取而代之的是一臺臺來回穿梭的植保無人機。
正在噴灑藥水的植保無人機。 安遠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為破解農戶勞動力短缺、土地管理不善等難題。近年來,安遠縣積極推廣“一鍵托管”農業服務模式,該服務覆蓋耕地、播種、施肥、植保、收割等農業生產全環節,農戶只需簽訂托管協議,即可將土地放心交給“田管家”打理。
安遠縣天心鎮的農田旁,在“田管家”的操作下,植保無人機緩緩升空,按照設定的路線,沿著稻田勻速飛行,將事先調配好的藥水均勻噴灑,僅用1個小時便完成了60畝稻田的病蟲害防治任務。噴灑的藥水不僅分布均勻,還能隨時根據農田面積調整用量,適用于多種作業環境。
“植保無人機集播種、施肥、打藥多功能于一體,搭載的高霧化噴頭和智能感知系統能夠準確地噴灑農藥、肥料等。”據“田管家”黎煜介紹,植保無人機的使用不但顯著提升了病蟲害的防治效果,每畝地還能為農戶節省50元左右的農藥和人工成本。
今年天心鎮深溪村農戶鐘宏增種植了200畝水稻,“田管家”的加入讓他的夏管輕松不少。“不用下田,只需在手機上輕點幾下,就能遠程查看稻田的病蟲害防治實況。”鐘宏增說,今年1月,他與當地供銷社簽訂了“一鍵托管”服務,到了夏管階段,專業的團隊就會來稻田進行飛防作業,省心又省力。
據安遠縣供銷聯社資產管理中心主任賴啟勝介紹,目前安遠縣供銷系統已搭建好大型農機服務平臺,配置了20支以農機服務為主的供銷農業服務隊,并配備各類農機設備200多臺套,整合鏈接社會農機500多臺,可有效解決農戶生產困難。
據了解,安遠縣供銷社還與知名廠商合作,建立了“訂單+飛防+收購”模式,解決農戶種糧、售糧難題,促進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目前,“一鍵托管”服務已覆蓋安遠全縣18個鄉鎮,簽約農戶超3000戶,托管面積超萬畝。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補齊烘干倉儲環節短板,完善服務體系,拓展服務內容,實現全鏈條的托管服務,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大力量。”賴啟勝表示。(完)
【編輯:胡寒笑】7月4日,寧夏銀川,市民雨中出行。中新社記者 于晶 攝
7月4日,寧夏銀川,市民雨中出行。中新社記者 于晶 攝
7月4日,寧夏銀川,市民雨中出行。中新社記者 于晶 攝
7月4日,寧夏銀川,市民雨中出行。中新社記者 于晶 攝 【編輯:曹淼欣】
中新社香港7月4日電 (記者 劉大煒 孫悅 陳子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母艦山東艦,導彈驅逐艦延安艦、湛江艦及導彈護衛艦運城艦組成的航母編隊,3日抵達香港,開啟為期5天的訪問活動。連日來,航母編隊訪港引起香港社會廣泛關注和討論,大批民眾前往船艦停泊處附近爭睹“國之重器”風采。
7月3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母艦山東艦,導彈驅逐艦延安艦、湛江艦及導彈護衛艦運城艦組成的航母編隊抵達香港,開啟為期5天的訪問活動。圖為山東艦在香港海域行駛。 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攝
這是繼2017年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訪港后,香港再掀“航母熱”。在社交媒體討論區,“山東艦訪港”的話題熱度居高不下,有網友早早分享了此次山東艦訪港的“最佳觀賞位”。航母編隊抵達香港海域前,已有民眾等候在各點位迎接。
香港市民鄧先生與兩位好友帶著五星紅旗,3日清晨時分登上山頂。在航母編隊經過時,他們揮舞旗桿,用空中飄揚的五星紅旗表示歡迎。這一幕亦在社交媒體引起熱議,有網友評論稱:“嗨,兄弟,你揮舞紅旗的樣子好帥。”“那一抹中國紅,就是我心中最美的顏色。”
“雖然無法登艦參觀,但我們很想跟國家的海軍有所互動,所以用這種方式表達歡迎,讓海軍官兵們知道香港市民熱烈歡迎他們的到來。”鄧先生說,香港市民都為山東艦編隊的到來感到自豪光榮。他們做這件事是發自內心的,至于很多人關注到他們,實在是“無心插柳”。
7月3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母艦山東艦,導彈驅逐艦延安艦、湛江艦及導彈護衛艦運城艦組成的航母編隊抵達香港,開啟為期5天的訪問活動。航母編隊訪港吸引香港民眾關注。圖為一名男士向小朋友提示山東艦停泊的位置。 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攝
堅尼地城海濱是網友分享的“最佳觀賞位”之一。盡管這里距離山東艦停泊處稍遠,仍有許多民眾帶著望遠鏡或長焦鏡頭,前去觀賞。接受記者采訪時,香港資深“軍迷”蔡先生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看到山東艦一定會自豪的。”他向記者娓娓道來所熟知的軍艦軍機。
4日的香港迪士尼碼頭,遠眺山東艦的民眾絡繹不絕。人群中不僅有香港市民,還有不遠千里從內地趕來的游客。北京游客管經建對記者說,他此前曾在部隊中服役,“我之前看過美國和俄羅斯的航母,但那些都是別人的艦船。這次能在香港看到山東艦很激動,這是我們的‘大國重器’,說明我們國家強大了。”
7月4日,山東艦舉行開放參觀活動。據了解,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母艦山東艦,導彈驅逐艦延安艦、湛江艦及導彈護衛艦運城艦組成的航母編隊抵達香港,開啟為期5天的訪問活動。圖為香港青少年和山東艦官兵裝扮的“大熊貓”合影。 中新社記者 戴夢嵐 攝
根據航母編隊訪港安排,7月4日至6日,山東艦在維多利亞港西錨地,湛江艦、運城艦在昂船洲軍營碼頭面向香港民眾、青少年學生等群體開放。其中,面向香港民眾的艦艇開放活動于5日至6日舉行,開放內容包括:在指定區域參觀山東艦及戰斗機、直升機等艦載武器裝備,觀看訓練展示;在昂船洲軍港參觀湛江艦、運城艦及艦載直升機等武器裝備,觀看訓練展示。(完)
【編輯:曹淼欣】中新網拉薩7月3日電 (趙朗 盧鑫)在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與西藏自治區地方金融管理局、自治區人民政府國資委聯合舉辦助力西藏高質量發展重點項目對接會于2日在拉薩召開,助推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西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韋秀長,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行長劉建軍、副行長杜春野等出席會議。
韋秀長指出,長期以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和眾多駐藏企業將服務西藏作為重大政治責任,書寫了新時代央企援藏、央企興藏、央企惠藏的壯麗篇章。當前正處在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的關鍵時期,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擘畫的宏偉藍圖正加速轉化為生動實踐。希望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和各駐藏企業在服務國家戰略和自治區中心工作上展現更大作為,在深化金融改革創新上實現更大突破,與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同心同向、同頻共振,共同開創西藏金融事業發展新局面。
劉建軍表示,“十四五”時期以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在藏累計資金投放超730億元(人民幣,下同),貸款年增量居西藏全區銀行第三位。未來五年,中國郵儲銀行將提供不低于2000億元的融資規模,并啟動“六鏈融合”專項行動,大力支持西藏經濟社會發展。
杜春野代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發布《助力西藏高質量發展“六鏈融合”專項行動方案》,通過產業鏈、供應鏈、數據鏈、資金鏈、科技鏈、人才鏈融合發力,為雪域高原注入發展動能。未來五年,為西藏重大項目提供不少于1200億元融資,為西藏特色產業提供不少于500億元融資,并支持不少于3000家企業數字化轉型。
會上,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西藏分行分別與6家企業簽署合作協議。(完) 【編輯:胡寒笑】
中新網鄭州7月4日電 (闞力王佳寧)一句話通知、一句話選人、一鍵排位……在河南省鄭州市的“數字員工”平臺上,“首席AI官”可為政務會議提供覆蓋籌備、記錄、落實等全流程的智能化支撐。
為提升政務效能,今年3月起,鄭州市建設推廣“數字員工”智能化平臺,打造公務員的“AI工作臺”,目前已使政務服務平均響應時間縮短80%。
據了解,“數字員工”體系由鄭州市委智慧城市運行辦公室統籌,鄭州數智科技集團提供技術支撐。該平臺立足辦文、辦會、辦事等核心政務場景,以DeepSeek大模型為基座,構建了1個政務全領域知識庫、3大核心能力以及可支撐N個業務場景的智能應用架構,集成知識檢索、智能擬稿、智慧辦會、高效辦事和個性化業務等功能。
鄭州數智科技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蘇文杰4日介紹稱,“數字員工”平臺可精準解決傳統政務辦公中的重復勞動、響應滯后、評價主觀性強等痛點,提升公務辦公協同效率,推進行政工作智能化、便捷化,是政務服務擁抱AI“智變”的典型體現。
在基層治理方面,鄭州市還推出社會治理智能體“AI小鄭”,通過事件智能分撥、數據自動歸集和報告自動生成等功能,推動基層治理流程標準化、響應敏捷化,助力基層減負。同時,“鄭好策”智能決策助手可為鄭州市公務員提供跨系統數據治理、可視化分析等,助力科學決策和高效治理。
今年以來,鄭州市多次出臺措施推動人工智能深度應用,覆蓋醫療、工業、農業、文旅、社會治理等多個領域。根據規劃,到2025年年底將形成20個深度融合應用場景,人工智能核心產業和相關產業規模分別超過350億元和2000億元。(完) 【編輯: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