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驻沪办主任:冀内地企业借力香港“超级增值人”功能出海

相關文章
中新網7月3日電 據公安部網安局微信公眾號消息,近日,云南昆明網警接到舉報,有網民在網上散布謠言稱昆明某重點中學中考錄取分數線為620分。昆明網警立即與教育部門核實,確認該信息屬謠言信息,昆明市教育體育局及該中學均未發布錄取分數線信息。
公安機關依法傳喚信息發布者凌某進行調查。經查,凌某并非中考考生或家長,其發現中考話題熱度較高后,為博眼球、蹭流量,編造了上述謠言信息發布至網絡平臺,誤導大量考生和家長。
目前,昆明市公安局盤龍分局依法給予凌某行政處罰。
網警提示
招生入學工作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關鍵環節,事關群眾的切身利益,容不得任何歪曲解讀。個別網民故意編造虛假謠言信息,販賣“升學焦慮”,破壞教育生態,擾亂社會秩序,公安機關將堅決依法查處。 【編輯:劉湃】
中新網7月4日電 據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7月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一項行政令,要求提高外國游客進入美國國家公園的門票費用。
據報道,白宮在聲明中表示,通過向外國游客收取更高費用所增加的額外收入,將為自然保護及延期維護項目籌集數億美元資金,以改善美國國家公園狀況。
報道稱,這項行政令要求美國內政部(國家公園管理局的上級機構)提高外國游客的門票費用,但并未明確具體漲幅及實施時間。
同時,該行政令還要求國家公園管理局確保在其所有許可或預約系統中,美國居民享有優先于外國游客的權利。 【編輯:黃鈺涵】
7月3日,山西省太原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宣判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委員、監察和司法委員會原副主任委員,臺盟中央原常務副主席李鉞鋒受賄一案,以受賄罪判處被告人李鉞鋒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將追繳在案的李鉞鋒受賄所得財物及其孳息依法上繳國庫。
經審理查明:2011年至2024年,被告人李鉞鋒利用擔任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副檢察長,重慶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重慶市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常務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監察和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務上的便利,以及本人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為有關單位和個人在司法案件處理、工程款催收和企業經營等事項上提供幫助,直接或者通過其親屬非法收受他人財物,共計折合人民幣9342萬余元。
太原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被告人李鉞鋒的行為構成受賄罪,應依法懲處。李鉞鋒受賄數額特別巨大,并使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鑒于李鉞鋒受賄犯罪中有未遂情節,其到案后如實供述罪行,主動交代監察機關尚未掌握的大部分受賄事實,認罪悔罪,積極退贓,受賄所得財物及其孳息已全部追繳到案,具有法定、酌定從輕處罰情節,對其依法可予從輕處罰,法庭遂作出上述判決。
據悉,太原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25年4月24日公開開庭審理了該案。庭審中,檢察機關出示了相關證據,被告人李鉞鋒及其辯護人進行了質證,控辯雙方在法庭的主持下充分發表了意見,李鉞鋒進行了最后陳述,并當庭表示認罪悔罪。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各界群眾30余人旁聽了庭審。
(總臺央視記者 奚丹霓 馬姍) 【編輯:張燕玲】
中新網倫敦7月4日電 (記者 歐陽開宇)由英中表演藝術(UK China Performing Arts,簡稱UKCPA)主辦的第三屆絲路舞蹈節日前在倫敦The Source劇院舉辦。作為本屆舞蹈節的重要亮點,“中國傳統文化展”首次亮相。
本屆活動得到了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文化處和東倫敦大學的支持。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協助下,集中展示了《和合之韻》《中國花鳥畫教學》等展現優秀傳統藝術的專著圖書及“中國古典舞美育”系列項目的教學成果。此次合作不僅搭建起學術、出版與舞臺藝術之間的橋梁,也為舞蹈節的順利舉辦提供了寶貴的資源與平臺。
文化展同時匯聚了多位藝術家,他們以傳統技藝為基礎,融合當代技術與藝術思維,帶來了富有代表性的非遺作品與跨界創新。如朱婉蓉,成長于云南通海。她以國家級非遺“通海高臺”為靈感,融合VR、動態捕捉、3D建模與互動敘事等前沿技術,在虛擬劇場中重構民間儀式,打破時空界限,帶來耳目一新的數字非遺體驗。
圖為文化展現場。 英中表演藝術 提供
云南非遺舞蹈傳承人喻律賢,以先鋒視角再現邊地民族文化遺產,將彝族馬纓花煙盒舞這一充滿紅河秘境色彩的民族舞蹈帶向國際舞臺,實現傳統與當代表達的融合。毛線藝術手工藝家白熙以毛線為媒,創作出一系列以小動物及熱門IP為靈感的作品,童趣溫馨,極具親和力,受到觀眾的廣泛喜愛。
據介紹,本次文化展全面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多樣性與創造力,構建起跨文化對話的橋梁,也為中英藝術交流注入新的活力。(完)
【編輯:黃鈺涵】中新網沈陽7月3日電 (記者 韓宏)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16名香港培僑中學學生7月2日走進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重溫歷史。
作為新中國成立后香港首批升起五星紅旗的學校,培僑中學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曾有20余名校友報名參加志愿軍。當天,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學生們重走校友報國之路,緬懷英烈。
7月2日,16名香港培僑中學學生走進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緬懷先烈。韓浩天 攝
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學生們肅立默哀、敬獻花籃。23.5米高的抗美援朝烈士紀念碑正面,“抗美援朝烈士英靈永垂不朽”幾個大字熠熠生輝。
7月2日,香港培僑中學學生走進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參觀。 劉禹辰 攝
“2024年迎回志愿軍遺骸時,目睹運-20專機‘過水門’、棺槨由禮兵護送而下,那份震撼至今難忘。”培僑中學學生謝沛霖曾作為學生代表,參與第十一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迎回儀式和安葬儀式。她表示,今天研學之旅來到這里,雖沒有此前的儀式,但依然能深刻感知歷史溫度,“烈士用生命換來的榮光,需要我們這一代接續守護”。
7月2日,香港培僑中學學生在烈士墓前鞠躬、獻花。韓宏 攝
在抗美援朝烈士紀念碑后面和兩側安葬著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黃繼光,一級戰斗英雄邱少云等123位志愿軍烈士。培僑中學學生在烈士墓前鞠躬、獻花。學生匡振尹憶起父輩講述的戰場故事,戰士們戰至最后一兵一卒仍死守陣地,這種精神將激勵他在人生道路上永不言棄。
培僑中學學生李文軒講述了他對烈士邱少云事跡的感慨,烈火焚身卻巋然不動,這是超越人類極限的堅守,令人敬仰。
培僑中學校長伍煥杰表示,通過此次研學之旅,學生們重走當年校友們的報國之路,希望可以將這種愛國情懷一代一代延續下去。此次研學活動持續至7月3日,師生們還走進遼寧丹東、大連等地。(完)
【編輯:曹淼欣】海洋的優勢,從未式微。于海洋經濟大省廣東而言,海洋經濟的重要性更顯突出:前不久,廣東召開了一場事關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高規格會議——全省海洋經濟工作會議,加快打造“海上新廣東”,再次被提及。
經略海洋,廣東“家底豐厚”:去年廣東海洋生產總值超過2萬億元,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9%,連續30年位居全國第一,對地區經濟名義增長貢獻率達到27.3%。
塑造“海上新優勢”,廣東從“海洋大省”邁向“海洋強省”仍有“后勁”可期:2024年,廣東海洋經濟中,第二產業產值僅占比31.0%,低于全國35.8%的平均水平。如何更好發揮海洋經濟資源開發型產業和制造業龍頭牽引作用,一定程度上影響廣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景。
開放,是廣東給出的新答案。塑造新優勢,廣東就要“跳出海洋看海洋”。7月1日,《廣東省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條例》正式施行,這是廣東首部關于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標志著以制度保障推動海洋經濟領域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格局將更加清晰。
而在前不久召開的廣東全省海洋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拓展對內對外向海開放,這是廣東為不斷擴大海洋經濟“朋友圈”釋放的明顯信號。
對內,泛珠三角區位優勢為廣東打造海洋強省提供了戰略縱深、資源整合與協同創新的核心支撐。加強與周邊省份合作,既是粵港澳大灣區持續服務做好國內大循環的題中之義,更是廣東突破海洋經濟發展要素瓶頸,從“單打冠軍”到“全域共贏”的筑基之舉。
作為港口大省,6個億噸大港奠定了廣東港口運輸和外貿經濟的厚實家底。而聯通港口與廣闊腹地的是479.4公里的疏港鐵路和1619公里的內河高等級航道。這些年,廣東將大灣區內外星羅棋布的大小港口重新“排列組合”,通過“一港通”“組合港”“并行港”等多種模式,為航運經濟提供更多新動能。
在瓊州海峽,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南自貿港聯動發展的生動局面每天都在上演:在“并行港”模式下,湛江港、深圳港和海南洋浦港等多個港口在同一條航線上并集不同類型的貨物,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船舶裝載率,減少了物流成本。不僅促進了區域內貿易的便利化,也為廣東與海南的雙向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對外,打造海洋強省,廣東更要有“全球視野”。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四大合作平臺之一的廣州南沙,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南沙港更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與全球100多個國家的400多個港口相連,152條外貿航線覆蓋126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當全球貨物抵達南沙港,被輸送至全國乃至再次出口到其他國家,這條“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更讓千年商都煥發新生。
擴大海洋經濟“朋友圈”,不止于海上。一子落地,滿盤皆活。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海洋經濟發展,正是破解傳統海洋產業融資難、推動產業升級的“活子”。《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5)》顯示,廣東涉海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持續完善,全省涉海企業總數已突破8萬家。制度創新,為更多專精特新中小科技企業也助力“藍色經濟”掃清了障礙。
在廣東江門,海工裝備“走出去”已經成為共識。政府組織企業聯合打造“江門海工”品牌,積極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標準,鼓勵外資參與江門海工裝備項目建設,努力提升產業的國際化水平。這是廣東以開放姿態發展海洋經濟,不僅服務國內市場,更要參與全球競爭的一個縮影,讓廣東造、中國造全面融入全球海洋經濟體系。
經略深藍,其命維新。當“藍色引擎”被激活,驅動廣東駛向深藍之境,那么,每一次向海開放的抉擇都將書寫打造“海上新廣東”的奇跡。
(總臺記者 王志達 孔英璘) 【編輯: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