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9万起,新款捷达VS5预售价公布

4月8日,捷達品牌官方網站公布了旗下緊湊級SUV——新款捷達VS5的詳細預售價格。新車一共推出7款配置,預售價格區間為8.79萬元-12.19萬元。與此同時,新車將在4月25日開幕的2024北京車展完成上市,正式定價大概率要比預售價更低一些。
從外觀來看,新車作為中期改款產品,整體設計和上一代車型差別不大,只在一些細節方面進行了改動。例如,采用當下流行的大尺寸無邊界格柵,并與多邊形大燈進行融合,突出運動感。同時,進氣格柵內部加入鍍鉻元素進行點綴,提升車輛的視覺精致感。而車輛的前唇也進過黑化處理,看起來更顯年輕。
再看車身側面,新車的腰線采用外凸式設計,并且筆直貫穿整個車身,配合流暢的車身線條,讓整輛車看起來非常年輕運動。并且,全新造型的密輻式輪轂搭配熏黑設計,大幅提升車輛運動感。
車尾部分,整體造型非常緊湊,多邊形尾燈組合與中間JETTA的logo相得益彰。下方的保險杠也增加了亮黑色的防擦護板,與車頭相呼應,還采用了隱藏式排氣布局,讓車尾的整體感更強。
內飾的一大亮點是全液晶儀表和大尺寸中控屏幕,表現中規中矩,特點是下方保留了一些物理按鍵,搭配機械式換擋機構,讓新車擁有不錯的科技感。
有意思的是,掀開捷達VS5的機艙蓋,是一臺大眾EA211發動機,1.4T渦輪增壓,最大功率150馬力,最大扭矩250牛米,與之匹配的是一臺5MT或6AT變速箱。整體性能、油耗、耐用程度都非常不錯。
如果價格能進一步下探,那這款車將具備很高的性價比。
相關文章
中新網通化7月4日電 (記者 郭佳)千年王城靜臥,古墓群星羅棋布——有著425年高句麗都城史的吉林集安,承載著不可復制的文化密碼。近日,中新網記者走進這座古城,了解當地如何守護和講好那段厚重的歷史。
工作人員修復高句麗壁畫。(集安市文物局供圖)
高句麗是漢唐時期活躍于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其705年的歷史中,有425年以今集安地區為都,給當地留下了大量歷史文化遺存。2004年7月1日,“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目前仍是中國東北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
織密網絡,筑牢安全根基
據了解,集安已構建起市、鄉、村三級聯防體系,文物、公安、檢察等多部門攥指成拳,成立專門文物保護派出所,年均開展文物安全巡查超5000次。集安市財政每年列支160萬元作為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全力保障文物事業可持續發展;當地投資600余萬元,編制《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保護規劃》《洞溝古墓群保護總體規劃》,科學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此外,集安還制定了《集安市文物保護管理辦法》等35項規章制度,組織起草并經吉林省人大常委會通過頒布實施《吉林省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保護管理條例》,文物保護工作走上法制化、規范化道路。
科技賦能,守護千年真容
申遺成功以來,集安累計爭取國家文保資金超2億元,持續實施洞溝古墓群、將軍墳等核心遺跡的科學修繕與監測。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更是高效推進,232處遺址復查率已達100%,新發現文物線索39條。
當地委托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吉林省考古所、清華大學等著名科研院校,采取國際先進科技創新手段對高句麗壁畫墓進行保護研究,開展了巖土和三維監測,獲得“監測點顯示裝置”“建筑物變形的三維攝影監測系統及方法”等實用創新型專利,為高句麗文物保護與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論依據和實踐途徑,在國內乃至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和高句麗學術研究等方面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權威性。
深研活化,激揚文化自信
集安聯合頂尖院所持續開展考古發掘,新發現歷史遺跡80余處,出版《高句麗文物精粹》等專著10余部。集安市博物館成功晉級國家二級館,展陳提升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未來更將借力人工智能,讓高句麗文創產品與數字展示煥發時代魅力。
如今,集安正邁向守護與傳承的新征程——以高句麗文物保護利用為核心,持續爭取國家專項資金推進遺跡分批修繕與展示提升工程,同時大力招引專業人才,深化“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研究,讓千載風華在鴨綠江畔真正“活”起來。(完)
【編輯:黃鈺涵】十五運會群眾比賽足球項目五人制男子老將組比賽 廣東隊晉級八強
中新網梅州7月6日電 (張璐)來自廣東省足球協會的消息,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以下簡稱“十五運會”)群眾比賽足球項目五人制男子老將組比賽7月5日結束了小組賽爭奪,廣東隊2:0戰勝山東隊,以三戰全勝的成績位列小組第一,晉級八強。
比賽開始,廣東隊率先進入狀態,開場僅僅兩分鐘,廣東隊球員黃南夫沿邊路突破,晃開防守后突施冷箭,對方門將撲球不遠,廣東隊球員趙健門前補射為廣東隊取得夢幻開局。比賽第16分鐘,廣東隊在禁區附近打出精妙配合,廣東隊球員吳海清將比分擴大為2:0。上半場,廣東隊2:0領先山東隊。
易邊再戰,山東隊加大了逼搶的力度,廣東隊不斷調整穩住局勢。最終,廣東隊2:0擊敗山東隊。
7月7日,廣東隊將坐鎮梅州市梅縣區文體中心,在1至8名排位賽中對陣寧夏隊。(完) 【編輯:李巖】
中新網雞西7月6日電 (王成龍 記者 王妮娜)7月6日,2025中國·雞西興凱湖全國帆板和摩托艇比賽在亞洲最大淡水界湖——興凱湖新開流景區開幕,來自全國110名帆板運動員及20余支摩托艇隊伍齊聚興凱湖,開啟水上競技。
2025中國·雞西興凱湖全國帆板和摩托艇比賽現場。黑龍江省體育局 供圖
此次帆板賽事設男子組、女子組T293級別競賽單元,21.1公里環湖賽道全面檢驗運動員耐力與技術水平。選手在湖光瀲滟間御風而行,彩色帆板在碧波中劃出流暢軌跡,“人帆合一”的競技藝術在“水天一色”的自然畫卷中完美呈現。
摩托艇比賽現場。黑龍江省體育局 供圖
摩托艇項目通過水上巡游與障礙回旋賽展現動力美學。選手以精湛操控完成高速繞標、急停轉向等動作,發動機轟鳴與螺旋槳激揚的水幕構成動感交響。
本次賽事由雞西市人民政府主辦,雞西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密山市人民政府聯合承辦,中國帆船帆板運動協會提供專業指導,依托亞洲最大淡水界湖——興凱湖的壯麗風光,成功打造了一場融合高水平競技、自然生態與文旅體驗的水上盛會。(完)
【編輯:李巖】【東盟專線】暑期催熱中越跨境游 廣西愛店口岸客流同比增四成
中新社南寧7月6日電 (張廣權)暑期旅游熱潮顯著拉動中越跨境人員往來,中越邊境廣西愛店口岸出入境流量呈現持續攀升態勢。
廣西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愛店邊檢站6日介紹,截至當天中午12時,愛店口岸2025年累計驗放出入境人員已突破30萬人次大關,較2024年同期提前94天達到這一量級,同比增長41%。
當天中午,在愛店口岸旅檢大廳,游客們手持證件有序排隊辦理通關手續,各查驗通道全開運行,現場呈現出繁忙而有序的通關景象。據邊檢部門統計,目前,該口岸日均人流量達1600人次,單日最高客流量已突破3300人次。
為應對客流增長,愛店邊檢站加強對口岸運行狀態、通關流量等情況的實時監測,動態調整查驗通道,減少旅客候檢時間。
愛店邊檢站執勤一隊隊長韋武靈介紹,針對客流量持續增長的趨勢,愛店邊檢站實施“跨執勤隊協同、跨崗位互補、跨現場聯動”三級動態響應支援機制,確保口岸在客流高峰時平穩、快捷運行。
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協議深化推進,跨境商貿和旅游需求進一步釋放。愛店邊檢站預計,下半年,口岸日均通關人數或將繼續攀升,已制定應急預案,將通過增開查驗窗口、延長通關時間等措施應對即將到來的客流高峰。(完) 【編輯:韋俊龍】
中新社金邊7月1日電 題:“中文熱”在全球升溫彰顯中國文化獨特魅力
——專訪柬埔寨王家研究院院長宋獨
中新社記者 楊強
“中文熱”在全球持續升溫,不僅彰顯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更為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增進各地人民對中國的理解與認同搭建了橋梁。近日,柬埔寨王家研究院院長兼柬埔寨院士理事會常務副主席宋獨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介紹中文傳播在柬埔寨的發展歷程,探析新形勢下中文國際傳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文傳播在柬埔寨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宋獨:柬埔寨中文傳播迄今已有超百年歷史。早期的中文傳播主要是在華僑華人社群中進行。20世紀50至60年代是柬埔寨中文傳播的黃金時代,但在1970年至1990年間一度陷入沉寂。此后,隨著柬埔寨逐步融入全球化進程,與中國經濟、文化等各領域交流合作日益深化,中文傳播實現快速復興。進入21世紀,柬埔寨中文傳播事業更是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熱潮。
需指出的是,這里所提及的中文國際傳播主要包含語言教學(中文教育)和文化傳播兩個方面。在過去的幾年中,柬埔寨的中文傳播呈現以下鮮明特征:
跨領域多元化發展。中文在柬埔寨普及程度近年來顯著提升,不僅是華裔群體在學習中文,越來越多的非華裔柬埔寨人也加入其中,尤其是政府官員、企業職員等。掌握中文能力逐漸成為各類人群提升社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應用性與實用性更強。中文教育不僅僅停留在語言學習層面,更多的是在為柬中兩國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等實際需求提供支持。
中文傳播力度更大。以華文學校、孔子學院、各高等院校自主建設的中文院系以及新興華文傳媒等為代表,多方力量推動柬埔寨中文傳播蓬勃發展,中文已成為促進柬中兩國以及東盟—中國文化和經濟互動的重要工具。
當地時間2024年4月2日,柬埔寨國立馬德望大學孔子學院舉辦“體驗少數民族之美,中文增進文明對話”國際中文日系列活動。圖為中國廣西壯族“竹竿舞”表演現場。 中新社發 趙君庭 攝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中文國際傳播在促進中外文明交流和民心相通方面發揮了哪些積極作用?
宋獨:毋庸置疑,中文正在成為促進柬中兩國乃至世界各國與中國互動的重要工具。事實上,我們也看到,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中文國際傳播拉近了柬中兩國以及世界各國同中國之間的關系和距離,加深了世界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有力地促進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和民心相通。
許多時候,我們可能會由于對個人或國家、組織層面的片面認知,產生一種并非客觀真實的看法。但是通過學習對方的語言,了解對方的文化和歷史,我們就會逐漸改變原來的偏見,繼而學會尊重彼此,融洽相處。
近年來,軟實力的概念在國際關系中越來越被重視。面對當今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國通過積極開展中文教育及相關國際傳播活動,增進跨文化理解,有利于促進全球對話與融合。
當地時間2024年5月11日,第23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柬埔寨賽區決賽在金邊舉行。圖為比賽現場舉行的才藝表演。 中新社記者 楊強 攝
中新社記者:目前,中文教育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許多國家每年都會舉辦一系列中國文化活動。您怎樣看待這種全球“中文熱”現象?
宋獨:中文教育在全球各地掀起熱潮,其實是全球經濟文化發展趨勢的一個縮影。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文作為全球主要語言之一,其學習需求顯著增加,國際傳播范圍也逐漸擴大。這背后有幾個深層次的動因:
首先是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文成為各國政府及民間了解中國市場、文化和政策的鑰匙;其次是中國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吸引著更多國家的人們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文化底蘊;第三是許多國家意識到學習中文可以提升其在國際領域的競爭力和合作能力,尤其是在與中國的商業和文化合作中,中文成為雙方交流的橋梁。
“中文熱”在全球持續升溫的背后是“中國熱”,不僅彰顯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更折射世界各國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成就進行探索和認知的積極態度。
當地時間2025年3月14日,“渝見柬埔寨——‘渝味360碗·沙坪壩火鍋嘉年華’”活動在金邊和重慶同步舉行。圖為金邊活動主會場開幕式。 中新社記者 楊強 攝
中新社記者:從當前世界發展形勢來看,您認為中文國際傳播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宋獨: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持續提升,尤其是隨著中國與各方攜手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走深走實,TikTok等媒體平臺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以及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民眾對“中國理念”的認同,都為中文國際傳播帶來重要機遇和新動力。
挑戰也顯而易見。中文教育的師資培養與儲備不能完全滿足全球中文教育需求,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下,教育如何“因地制宜”實現本土化發展,包括課程內容如何進行本土化創新,教學方式如何進行多樣化嘗試等多因素,都會直接影響到中文國際傳播效果。
此外,如何發揮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新技術優勢,創新敘事方式,以“生活化細節+共通價值觀”破解中外文化差異和傳統傳播模式的局限,尤其是突破一些西方國家意識形態偏見和文化圍堵,推動中文國際傳播在全球范圍內取得更大的成效,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中新社記者:作為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孔子學院理事長,您如何評價孔子學院在促進中文國際傳播方面的意義?
宋獨:王家研究院孔子學院是柬中共建的第一所孔子學院,自2009年成立以來,不斷探索創新發展路徑,注重結合柬埔寨國情和社會需求,逐步形成一套獨特的中文教育模式。截至2024年,共有超10萬名學生在王家研究院孔子學院注冊學習,為推動柬埔寨中文教育和人文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王家研究院孔子學院理事長和一名國際政治學者,我嘗試通過學術研究為柬中文化交流提供理論支持、搭建學術框架,注重從國際視角來思考中文傳播的意義,通過語言教學和文化交流來增進兩國之間的理解與合作。我們每年舉辦數十場中國文化交流活動和學術研討會,助力柬埔寨各界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王家研究院孔子學院不僅傳授中文,更重要的是傳遞中國文化的包容性與開放性,以此增進柬埔寨以及其他國家對中國的理解。(完)
受訪者簡介:
宋獨。受訪者供圖
宋獨(Sok Touch),柬埔寨王家研究院院長,柬埔寨院士理事會常務副主席,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孔子學院理事長。俄羅斯沃羅涅日國立大學政治史博士。研究領域涵蓋歷史學、文化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多個方面。代表作包括《柬埔寨與美國、中國和越南的關系》《國際關系:大國眼中的柬埔寨》《新世界背景下的東盟-俄羅斯》等。
【編輯:史詞】中新社吉林松原7月6日電 (記者 郭佳)第一屆武術套路亞洲杯6日在吉林松原收官,中國隊位列金牌、獎牌雙榜首。
7月6日,吉林松原,中國選手在進行雙人對練比賽。 劉棟 攝
本屆武術套路亞洲杯設置男子、女子各11個比賽項目及1個混合雙人項目,105名參賽者來自亞洲16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隊以10金1銀的成績位列本屆賽事獎牌榜第一名,中國香港隊以4金4銀1銅的成績排在第二位,收獲2金1銀2銅的新加坡隊位列獎牌榜第三名。
中國選手吳旭奪得女子太極劍冠軍。因酷愛功夫電影,她7歲便開始習武,并逐漸在國內大賽中嶄露頭角。此次亞洲杯奪冠是她個人的重要突破。“國外選手實力很強,同場競技讓我收獲很多。”吳旭說,接下來將重點備戰今年8月在巴西舉行的武術世錦賽,目標也是冠軍。
7月6日,吉林松原,中國選手吳旭在進行太極劍比賽。 劉棟 攝
本次比賽,日本選手荒谷友碩與齊藤志保攜手奪得雙人太極拳冠軍,這也是日本隊唯一一塊金牌。兩人同為30歲,是參賽者中年齡最大的。“太極拳是從內向外展示美的運動。”荒谷友碩說,他們非常喜歡太極拳,所以才能堅持到現在。
日本隊教練孫建明表示,太極拳在日本推廣得非常好,太極拳已從小眾健身活動演變為全民性健康運動。
亞洲武術聯合會技術委員會副主任蔡清池受訪表示,從比賽結果看,多數參賽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都獲得了獎牌,獎牌分布廣表明競爭激烈,體現了亞洲武術的推廣成效,這有利于武術項目的長遠發展。(完)
【編輯:韋俊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