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将于2024年在美国推出混动版思域 提供轿车和掀背式车身两款造型

1月26日消息,據外媒報道,本田計劃于2024年在美國市場推出混動版思域,并提供了轎車和掀背式車身兩種造型。
據了解,此前,本田已經在歐洲市場推出了掀背款混動思域,隨后在泰國市場推出了轎車版車型。思域 e:HEV采用了全新開發的2.0升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和兩個緊湊型電動馬達,系統綜合功率可達181馬力,峰值扭矩315牛·米。
根據消息透露,美國發售的思域 e:HEV將與其他地區車型基本保持一致,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包括內飾部分的9.0英寸信息娛樂屏和12.0英寸數字儀表盤都會作為標配存在。
本田沒有透露具體的上市節奏,按照猜測,新車將會于今年晚些時候正式亮相,并在2024年上市銷售。思域 e:HEV的到來是本田為增加混合動力車在美國的銷售所做努力的一部分,本田希望將CR-V和雅閣混合動力車的銷售組合提高到50%。本田認為這是 “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將客戶與完全電氣化的汽車聯系起來的重要一步”。
相關文章
中新網杭州7月2日電(林波)7月2日,在浙江嘉興博物館,宋孝宗的手詔墨痕猶濕、文徵明的山水氤氳未散……觀眾屏息凝神,細看這些“出差”文物。
近日,“天籟回響——項元汴誕辰500周年書畫特展”在該館開展。該展覽匯聚了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等中國16家收藏單位的“頂流”展品。
據嘉興博物館館長吳海紅介紹,四川博物院珍藏的《宋孝宗趙昚手詔卷》是本次展覽的其中一件“頂流”展品,“宋孝宗趙昚是嘉興人,嘉興‘龍興之地’的稱譽正源于他。而項元汴也是嘉興人,嘉興人收藏嘉興出生的皇帝手詔非常有意思和有故事性”。
近日,在嘉興展出的《宋孝宗趙昚手詔卷》。 (嘉興博物館供圖)
“感受到了展覽的真誠,非常有意思解讀歷史的小切口,讓我們在家門口得以了解‘嘉興籍皇帝’與‘嘉興籍收藏家’的故事。”當地“00后”大學生陳茜對著《宋孝宗趙昚手詔卷》說。
據四川博物院典藏部副主任劉舜堯表示,宋孝宗趙昚是歷史上唯一在嘉興出生的皇帝,而《宋孝宗趙昚手詔卷》是項元汴的重要收藏之一,其卷首和卷尾都有項元汴的收藏印,藏品在項元汴誕辰500周年之際回到嘉興展出很有意義。
暑期是公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觀眾到博物館參觀和學習的高峰期與集中期。中國國家文物局辦公室于近日發布通知,各地博物館要主動策劃推出一批主題鮮明、內涵豐富、具有教育意義的精品展覽和活動,豐富公眾暑期文化生活。
文物“出差”不是簡單的空間轉移,而是讓歷史在特定語境中“活”過來。以浙江省博物館為例,其館藏“明星文物”豬紋陶缽眼下正在長沙展出,館藏的黃賓虹畫作即將“南下”深圳,開啟文化對話。
與此同時,作者注意到,文物“出差”熱背后,是公眾從“打卡拍照”到“深度讀史”的需求升級。
近日,溫州博物館展出的北宋甌窯青釉蕨草紋瓷執壺。 林波 攝
在溫州博物館,一件北宋甌窯青釉蕨草紋瓷執壺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這是目前甌窯中唯一一件國寶級文物。
該器物腹部繪褐彩蕨草紋,器型瘦長清秀,頗具古波斯金銀器的造型特征。這也曾讓不少人一度猜測其并非出自甌窯。
據溫州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溫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青瓷、漆器、絲綢和印刷品在海外貿易中占有較大比例,這件執壺的主人可能是來自中亞等國的商人,商人通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來到當時的溫州定制了這款執壺,但最終卻沒能帶走它,將其留在了溫州。
“沒想到這么早就有外貿定制款了,老祖宗的生意早就做到了海外。”在了解這件執壺燒造的歷史背景后,觀展游客楊建林如是說。
這種理解,正是文物回歸歷史語境的生動注腳。
業內專家指出,文物的價值,不僅在于讓觀眾看到稀世珍寶,更在于讓文物回歸其原有的歷史語境,揭示文明交流的隱秘線索,“文物‘出差’的終點不是觀看,而是理解;不是展示差異,而是尋找共鳴”。(完)
【編輯:張子怡】中新社武漢7月5日電 (馬芙蓉 周碩)世界第一頭在全人工環境中成功繁育的長江江豚“淘淘”5日迎來20歲生日。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通過一場直播為“淘淘”慶生,畫面中“淘淘”與妻兒在水池中暢游,安享“天倫之樂”。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長江江豚繁育研究中心主任郝玉江介紹,長江江豚壽命一般在20歲至25歲。目前,“淘淘”已步入老年,進食速度、食量有所下降,部分血液生理指標也呈現老齡化特征,但仍具備繁殖能力,明年有望喜添“四胎”。
飼養員為長江江豚“淘淘”喂食(資料圖)。(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供圖)
長江江豚是長江特有淡水鯨豚類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極度瀕危物種。人工飼養繁育旨在保種,同時通過對人工飼養群體繁殖生物學、發育生物學、行為學、生物聲學、營養學等研究,為野外種群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淘淘”出生于武漢白鱀豚館,是長江江豚人工飼養繁育保護策略的親歷者。“通過‘淘淘’,我們了解到長江江豚從出生、性成熟、成功繁育直至衰老的全過程,為長江江豚研究積累了豐富資料。”郝玉江說。
如今,“淘淘”已育三子,分別是5歲多的大兒子“漢寶”,3歲多的女兒“小久久”,一歲多的小兒子“F9C24”。郝玉江透露,“漢寶”已進入性成熟階段,團隊正針對“漢寶”開展采精訓練,爭取早日讓“淘淘”抱上孫子。(完)
【編輯:付子豪】中新社巴黎7月5日電 (記者 李洋)當地時間7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巴黎同法國外長巴羅共同會見記者并現場回答提問。
針對記者問及中方對伊朗核問題以及當前中東局勢的看法,王毅表示,伊朗核問題本可以成為對話協商解決國際紛爭的范例,但如今卻正在引發中東地區新一輪危機。世界雖然已聽到和平的敲門聲,但最終未能推開和平的大門。中方對此深感遺憾,其中教訓需要深刻反思。
王毅說,中方在伊朗核問題上的立場清晰、一貫。我們重視伊朗最高領導人多次公開承諾伊朗不會發展核武器,同時也尊重伊朗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享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在此基礎上,有關當事方可以加快商談解決伊核問題的新的國際協議,并將伊朗的核活動完全置于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嚴格監督和保障之下。我愿強調,通往和平的道路就在我們的腳下,歷史將拷問各方的誠意。
王毅表示,近期以色列和伊朗發生的軍事沖突不應重演。戰爭解決不了伊朗核問題,先發制人的打擊明顯缺乏合法性,濫施武力只會引發更大的沖突,積累更多的仇恨。美國悍然轟炸一個主權國家的核設施,更是開創了惡劣先例。如果引發核災難,全世界將為此埋單。所謂“先有實力后有和平”的說法是強權邏輯。如果僅由實力來判斷對錯,規則何在?公理何在?實力帶不來真正的和平,很可能會打開“潘多拉的盒子”。缺乏實力的國家尤其是中小國家如何自處?難道它們只能被端上餐桌,任人宰割?
王毅強調,伊朗核問題的真正解決不能回避中東問題的核心,那就是巴勒斯坦問題。加沙的人道主義災難不應再繼續下去,巴勒斯坦問題不能再度被邊緣化,阿拉伯民族的正當訴求應當盡快兌現,廣大伊斯蘭世界的正義聲音必須得到重視。“兩國方案”是打破中東亂局的唯一現實出路,國際社會應為此采取更多切實有效的行動。
王毅表示,中法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應當主持公道,擔當作為,支持通過對話談判化解沖突,反對任何雙重標準的做法,根據事情的是非曲直決定自身的立場和政策,聯合國及其安理會更應為和平發揮應有作用。中方愿同法方一道,為此作出不懈努力。(完) 【編輯:陳海峰】
受降雨影響,7月4日8時至5日8時,四川沱江中游、涪江上游及支流凱江、青衣江支流安溪河及隴西河,甘肅嘉陵江支流白水江及拱壩河,云南李仙江上游川江,吉林渾江支流紅土崖河,遼寧鴨綠江支流愛河等10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最大超警幅度0.06—1.02米,其中白水江超保0.44米。
水利部滾動會商研判雨水情形勢,向內蒙古、遼寧、甘肅、青海等9省(自治區)發出“一省一單”靶向預警,提醒做好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災害防御、水庫和淤地壩安全度汛等工作。
(央視新聞客戶端 總臺央視記者 梁麗娟 張琪) 【編輯:梁異】
中新社雅加達7月3日電 (記者 李志全)印度尼西亞一艘載有65人的客輪3日凌晨在巴厘海峽沉沒。截至當晚,已造成6人遇難,數十人失蹤。從印尼多方公開信息看,此次事故并非毫無征兆。
這艘名為“圖努·普拉塔馬·賈亞”號的客滾船,7月2日22時56分從東爪哇省班尤旺宜的吉打邦港啟航,原計劃前往巴厘島吉利馬努克港。幸存者、搜救人員與海事部門還原了事故發生的前后經過。
綜合印尼媒體報道,大約23時20分,船員首次發現情況異常;一名幸存者回憶稱,約15分鐘后,“整艘船開始傾斜”。進入7月3日凌晨0時16分,船只發出無線電求救信號,但3分鐘后全船斷電失聯。至0時22分,附近船只報告該船已傾覆,并隨洋流漂向南方。
“我被劇烈的傾斜感驚醒,跑出來時燈全滅了,機器停了。”《羅盤報》援引一名幸存者的說法,其在黑暗中穿好救生衣跳海,最終獲救。
印尼氣象部門3日通報監測顯示,事發時巴厘海峽天氣晴朗,海浪高度僅為0.4至1米,風速與洋流均屬正常范圍。氣象部門判斷,事故發生時并無惡劣天氣。
事故船舶曾在2021年和2022年間發生過擱淺情況。根據印尼媒體報道,當時雖未造成人員傷亡,但暴露出操控性能與適航能力問題。而此次事發時船上未見備用發電系統啟用。有幸存者稱,乘客在黑暗中自救。
班尤旺宜港務局則表示,事故船在啟航前“技術合格、證件齊全”,下一次干塢檢查時間為2025年9月。
印尼媒體3日晚最新消息稱,6名遇難者的遺體已經被移交給家屬,對失蹤人員的搜尋將于4日繼續。印尼交通部門早前確認,乘客均為本國公民。
印尼是“千島之國”,渡輪是常見交通工具。由于船齡老化、超載運行、氣象預警不足和監管不力等情況,相關事故時有發生。根據公開報道,僅2024年,印尼就發生多起類似事故。
“不能再讓這樣的災難重演。”印尼國會議長布安3日表示,呼吁交通運輸領域各方持續加強治理,完善船舶監管與事故預防機制,切實保障乘客與船員安全,杜絕類似悲劇再次發生。
目前,事故原因尚待進一步調查。(完) 【編輯:黃鈺涵】
中新社北京7月5日電 (記者 陳溯)5月北方干旱、6月南方洪災,今年“三夏”農忙期,中國多地遭遇嚴重自然災害事件。夏糧產量占中國糧食總產量的20%以上,對全年糧食豐收十分關鍵。極端天氣頻發對中國糧食生產有何影響?
今年以來,中國多地旱情快速發展。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1月1日至5月6日,廣西、安徽和江蘇平均干旱天數均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4月下旬至5月中旬,陜西南部、河南西部、安徽和江蘇中南部等地干旱再度發展。陜西省水利廳旱情專報顯示,該省農作物受旱已超500萬畝。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5月份,陜西、河南等地遭遇不同程度干旱,對局地夏糧生產產生不利影響。以河南為例,豫西因山地丘陵灌溉條件有限,少部分地塊減產或者絕收,造成夏糧減產。
“但豫東、豫北、豫南小麥主產區,由于高標準農田建成面積大,灌溉條件較好,旱情對其影響不大,大部分地區地塊與往年持平,部分地塊還出現了增產,從整體情況估測,河南今年夏糧產量保持總體穩定問題不大。”姜文來說。
5月下旬以來,隨著雨帶北移,陜西、河南等地出現明顯降雨過程,且前期糧食主產區水利工程設施抗旱保供水成效明顯,有效降低了旱情對糧食生產的影響。
進入6月份,南方進入主汛期,降水增多,一些地區出現極端暴雨,貴州、湖南等多地出現嚴重洪澇災害。
談及南方洪澇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近期南方洪澇災害主要影響早稻生產,早稻在全年糧食產量中的比重不是很大。此外,南方局地嚴重洪澇災害不在夏糧主產區,且夏糧收獲已近完成,對此影響不大。
姜文來表示,預計全國夏糧產量呈現局部地區有減產、部分地區持平、一部分地區增產,夏糧產量保持總體穩定格局問題不大,不排除略有增長的可能。但自然災害會導致種糧成本增加,建議采取相應措施對農民適當補貼,盡可能減少災害對農民收入的沖擊。
展望全年,專家認為中國將繼續端牢“飯碗”。姜文來表示,根據以往應對洪澇災害的經驗和中國糧食生產根基情況來判斷,只要不發生全國范圍的極端大干旱或者洪澇災害,“全國糧食產量和去年持平或略有增長問題不大”。
“中國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將糧食增產放在頭等地位。”姜文來表示,中國糧食生產根基基本牢固,全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超過10億畝,耕地灌溉面積發展到10.8億多畝,如河南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8808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的78%。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穩步提高,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大于75%,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糧食單產增產趨勢明顯。此外,中國基本建立起應對洪澇干旱的體系。
李國祥說,今年以來局部地區發生不同程度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影響非常有限,且通過及時救災,糧食生產損失得到控制,不會影響糧食生產大局,預計全年還是豐收。但他提醒,秋糧是糧食生產大頭,當前處于秋糧生產關鍵期,且中國已進入主汛期,高溫、臺風、洪澇災害仍將對糧食生產造成威脅,要繼續提高警惕、積極防御,做好病蟲害防御和田間管理。
2024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小麥、稻谷庫存量能夠滿足居民1年以上口糧消費需求。盡管如此,中國仍需繃緊糧食安全的一根弦。
“全年糧食生產問題不大,但‘靠天吃飯’的格局還沒有徹底扭轉,仍需要高度重視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的不利影響,不能掉以輕心。”姜文來說。
李國祥表示,應對日益增多的極端天氣事件,中國近年來摸索建立了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機制,未來還將進一步完善這一機制,更好應對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此外,還要持續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業抗災能力,加強災害保險補償制度建設,更好保護農民利益。(完) 【編輯: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