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特使、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出席联合国第四次发展筹资国际会议

相關文章
中新網懷化7月3日電 (曾蔚吾 雷明雄)今年1至6月,湖南懷化國際陸港共發運班列601列,計30068標箱、貨值約39億元、貨重約50萬噸,年度班列目標完成率50.1%,同比增長31%,其中國際聯運班列221列、中老國際班列165列,開行鐵路冷鏈特色班列16列,完成冷鏈班列全年任務129%。
1至6月,懷化國際陸港班列發運班列601列。 雷明雄 攝
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東線的重要節點、湖南唯一的東盟貨運集結中心,懷化依托國際陸港已常態化開行中越、中老等7條國際物流大通道,線路總數達161條,運輸網絡覆蓋全球52個國家和地區的158個港口及站點。
2025年初,懷化國際陸港面對全年1200列班列目標的重擔,積極擴張集貨區域,發展新客戶、開拓新業務。深耕懷化本土及周邊冷鏈市場挖掘市場潛力,積極助力懷化啟榮供應鏈公司通過冷鏈將云南蔬菜運往懷化,推動湘滇瀾湄線冷鏈班列逐步走向常態化運輸,目前已累計發運冷鏈果蔬816標箱,貨值3778萬元,為國際冷鏈雙向圖定開行打下堅實基礎。
其次,依托老客戶拓展新市場,懷化國際陸港先后將湖南常德、廣東湛江等新貨源市場納入服務范圍。與湖南中遠海運公司通力合作,以無紡布和防火板等產品為突破口,開通常德—岳陽(長沙)一懷化—欽州公鐵水聯運班列,使常德無紡布以更高物流效率銷往海外市場。同時加強區域協作,廣東湛江、湖北武漢、宜昌等地的化工品和化肥等出口貨品集結懷化西發運。
面對不斷變化的國際貿易市場,懷化國際陸港通過提升運輸效率、保障貨物安全、優化服務流程等措施,于4月26日成功開行懷化西一欽州港東點對點班列,班列全程運輸時間從原來的散發列車3至4天到達,控制在點對點班列30個小時,極大縮短運輸時間,提高運輸時效。
持續強化懷化國際陸港西進北擴的輻射與集聚效應,區域聯動更加緊密。6月24日,懷化國際陸港通過陸海新通道運營公司首次攜手陸海新通道寧夏公司,以“散改集”鐵鐵跨境運輸方式,將西北2500噸化工品運往越南安員,實現“10日達”,新的鐵鐵跨境運輸模式較傳統鐵海運輸模式提高運輸時效達50%,有效降低物流成本30%。
未來,不斷擴大的“十日達”黃金通道效應,將繼續深耕西北市場,將煤炭、礦石等大宗出口商品引流懷化,有效增加跨境運量。(完)
【編輯:惠小東】中新網7月4日電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據對全國流通領域9大類50種重要生產資料市場價格的監測顯示,2025年6月下旬與6月中旬相比,26種產品價格上漲,20種下降,4種持平。
截圖自國家統計局網站 【編輯:劉陽禾】
中新網7月4日電 據“微言教育”微信公眾號消息,日前,中央批準:鄔小撐同志任東南大學黨委書記(副部長級);左惟同志不再擔任東南大學黨委書記職務。7月4日,東南大學召開教師干部會議。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張光軍同志到會宣布中央決定并講話,教育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徐青森同志,江蘇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劉建洋同志出席會議并講話。東南大學校長孫友宏同志主持會議。
中央組織部、教育部、江蘇省有關部門負責同志,東南大學領導班子成員、部分退出領導班子的老同志、教授代表、部門和院系主要負責同志、教職工代表等參加會議。
鄔小撐同志簡歷
鄔小撐,1971年10月出生,在職研究生,工學碩士,中共黨員,研究員。曾任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正局級)。 【編輯:劉湃】
中新社香港7月3日電 (記者 戴小橦)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簡稱“香港交易所”)3日表示,正式推出綜合基金平臺(IFP)的訂單傳遞服務,旨在更有效地連接基金分銷生態圈中的主要參與者,以幫助提升香港基金市場效率。
香港交易所表示,此前已經在綜合基金平臺上推出了基金資料庫,其功能及其便捷性獲業界廣泛認可。香港交易所現進一步推出基金訂單傳遞服務,通過整合基金認購和贖回等訂單處理流程,使操作更流暢。這項新服務旨在加強基金分銷商與注冊代理人之間的訊息傳遞,幫助他們解決運營挑戰,提高香港基金分銷網絡的效率及加強協作。
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陳翊庭表示,推出有關服務是確保香港作為亞洲首屈一指財富管理中心的重要一步。香港交易所在一級市場、股票市場等方面提供合適的平臺、產品和人才,以促進相關流動,IFP已獲得行業積極回應,正推動香港基金分銷生態圈發展,提升香港作為區域財富和資產管理中心地位。
香港交易所平臺及市場結構發展主管蘇盈盈表示,基金資料庫已運行6個月,累計點擊量已超過200萬。IFP下一步將發展結算和代理人服務,以增強生態圈分銷服務,進一步提高行業效率。(完) 【編輯:惠小東】
東西問|皮特·赫爾曼:人工智能,是人權進步的助推器還是絆腳石?
中新社北京6月29日電 題:人工智能,是人權進步的助推器還是絆腳石?
作者 皮特·赫爾曼(Peter Herrmann)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研究員、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
一般而言,法律的核心,在于設定抽象的規則,提供普遍適用的解決方案。它試圖用概括性的語言,回應紛繁復雜的現實問題。這一點在人權領域尤為突出,因為人權所關涉的對象,規模龐大、背景多元。
2020年1月10日,以“有家·有愛·有夢想”為主題的2020年“夢想驛站”活動在重慶火車北站開啟。圖為法律服務機器人為春運旅客提供咨詢服務。中新社記者 陳超 攝
理解人權及人權法,不能脫離社會經濟基礎與歷史脈絡。但我們必須承認,物質條件的保障是基石,人首先要解決溫飽,才能考慮其他權利,這些因素相互關聯,并非孤立存在。放眼全球,不同國家、地區和大陸之間,物質發展水平差異顯著。有些地區高度發達,有些則連基本生存需求都難以滿足。然而,物質條件相對落后的地方,或許在其他方面擁有極其寶貴的特質,這些特質深刻影響著當地人權的解讀與實踐。
顯然,各方都有所長,亦有所短。關鍵在于,各國、各地區應攜手合作,共同制定具體的規則。中歐在人權領域設定共同目標,這很重要,但我們應該看得更遠,將其視為關乎人類共同未來的議題。眾說紛紜中,“合作”尤為關鍵。我們必須摒棄為一己私利而進行的無謂競爭。“一帶一路”倡議和“金磚國家”合作,正是朝此方向邁出的堅實步伐。歐洲尤其需要認識到,生活絕非魯莽的個人冒險,而是與社會責任息息相關。
2025年6月11日,第二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開幕式暨全體大會在四川省成都市開幕。圖為會場外數智四川蜀里安逸會客廳的“大熊貓”吸引外國嘉賓合影拍照。 中新社記者 劉忠俊 攝
在此背景下探討人工智能在人權法律領域的作用,需區分立法系統的不同視角、角色與功能。從法理學角度看,人工智能的抽象性似乎為理解抽象的人權概念提供了完美工具。作為工具,它并不會取代傳統的制衡機制,但能提升效率,讓某些應用在技術上更便捷。然而,人權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其真正意義源于具體實踐和“客觀共情”,必須將其置于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獨特性中考量。
我們面臨的問題在于,如今的人力資源問題被越來越傾向于從制度和程序層面審視。人工智能或許有助于解決這類技術性問題,比如確保制度連貫性、優化管理流程。但風險也隨之而來:它可能將我們進一步推向形式主義的法律實證主義深淵,從而忽視最核心的問題——正義本身。
2025年4月30日,在福建福州舉行的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現場,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展位的人形機器人模擬自主完成變電站巡檢情景。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人工智能可以成為推動合作的重要工具,但關鍵在于,它只應作為技術手段和工具使用。當下,隱私保護、數字鴻溝等問題同樣緊迫。只要全球尚未形成統一、清晰的現實圖景,而階級與權力結構又不斷分化著現實認知,我們就必須慎用普遍性概念,同時嚴格管控AI的應用。
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對通常被稱為“第四代人權”的數字人權構成潛在威脅。這一代人權的核心,是將人權視為保障人類“社會性存在”的維度。世界并非非黑即白,但可以說,歐洲文明在某種程度上偏離了社會責任和社會性,轉向了對個體和利益的過分強調。而在中國,“和諧”哲學仍占主導地位。
這意味著人與自然被視為一體,同屬宇宙不可分割的部分。兩者密不可分,不存在單方面的剝削。人工智能作用的關鍵,在于其背后的應用哲學。它能解答問題,但人類仍需要提出、設計問題,這正是人工智能無法代勞的。因此,諸如“2025·中歐人權研討會”這樣的交流平臺,能夠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認為,雙方可以在此領域相互借鑒。在增進共同理解的基礎上,將AI發展為追求正義的工具,并探索善用之策。但必須清醒認識到:機器不會主動發問。就我個人教學經驗而言,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恰恰是核心目標,盡管這比單純講授法律條文和行為規范耗時更多。
人工智能的積極意義,應在于彌合社會鴻溝,促進對“第四代人權”的共識。合作需要通過不斷提問和深化理解來實現。當AI在這方面尚力有不逮時,“金磚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等合作機制或能扮演關鍵角色。(完)
作者簡介:
皮特•赫爾曼。作者供圖
皮特•赫爾曼(Peter Herrmann),現任中南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全職研究員、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2023年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曾任職于愛爾蘭國立科克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在德國柏林批判理論研究所等若干歐洲學術機構兼任學術職務,任多家國際學術期刊學術委員會委員。參加歐盟委員會、經合組織等主辦的研討會30余次,十余次參加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國內人權學術會議并做主旨發言。出版Human Rights-Looking for the Future系列叢書。依托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創辦“HRUG”(Human Rights: Universal and Global) 人權學術小組和“HRUG”人權研究網站,迄今已發起、組織數十次學術交流活動。
【編輯:胡寒笑】中新社聯合國7月3日電 (記者 王帆)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迪雅里克3日表示,加沙人道主義危機正進一步升級,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對此深感震驚。
當天,迪雅里克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加沙可供平民生存的空間正迅速縮小。7月2日,以色列當局發布了一項新的“驅離令”,導致該地區近3萬人被迫遷移、流離失所。與此同時,加沙發生多起針對避難民眾和試圖獲取食物人群的襲擊,造成大量巴勒斯坦人死傷。
迪雅里克說,古特雷斯強烈譴責造成大量平民死傷的襲擊事件,并重申所有各方必須根據國際人道法尊重和保護平民,滿足其基本需求。
迪雅里克說,加沙已經連續超過17周未獲得燃料供應,古特雷斯對此表示嚴重關切。如果沒有燃料的補充,新生兒保溫箱將停止運轉,救護車將無法送達傷員,水將無法凈化,聯合國及其合作伙伴能提供的最后一點緊急援助也將被迫中斷。
迪雅里克說,古特雷斯再次呼吁全面、安全和持續的人道主義援助準入,并呼吁立即實現永久停火,確保人道主義援助暢通無阻地抵達有需要的人群。
據聯合國機構公布的信息,自3月中旬以來,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已記錄超過50份以色列當局發布的“驅離令”,覆蓋加沙約78%的土地。若加上以色列劃定的軍事管制區,這一比例上升至85%。僅剩約15%的區域人口密集,人道主義局勢極為嚴峻。(完) 【編輯:劉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