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发布APS

昨晚,富士正式發布了新款APS-C無反相機X-S20,這款相機延續了X-S系列的非復古外觀設計,配有184萬像素的翻轉觸摸屏,國行版的單機身售價8799元。
這款相機搭載了X-S10同款2610萬像素的APS-C背照式圖像傳感器和X-Processor 5圖像處理器,并支持AI對焦技術實現動物和交通工具的自動追焦,機身重量為491g,改用NP-W235電池,擁有750張續航表現,機身支持五軸防抖功能,最高可提供7檔防抖補償,相機新增懷舊負片濾鏡,共有19種膠片模擬色,并且機身還內置有閃光燈。
視頻拍攝方面,富士X-S20最高支持10bit 4:2:2采樣的6.2K30P格式錄制,并支持4K60P和FHD240P格式,相機支持F-Log2功能,可提供超過13檔的視頻錄制動態范圍,并且還可與多功能三腳架手柄TG-BT1搭配進行vlog視頻拍攝,而且相機還可與FAN-001冷卻風扇搭配使用提示散熱表現。
除了X-S20新機外,富士還發布了一顆超廣角定焦鏡頭XF8mm f/3.5 R WR,這顆定焦采用9組12片光學結構設計,內置有2片ED鏡片和3片非球面鏡片,鏡頭重215g,口徑62mm。
最后,富士推出了新款應用FUJIFILM X App,這款APP專為富士旗下的GFX/X系列相機使用,在首次完成配對操作后,無需再對相機操作就能自動連接手機或平板。
相關文章
中新社首爾7月3日電 (記者 劉旭)韓國國會3日通過對金民錫的總理任命。
當天,韓國國會召開全體會議,對金民錫的總理提名案進行表決,并以173票贊成、3票反對、3票無效的結果通過。最大在野黨國民力量黨的國會議員因持反對意見而集體缺席表決。
當地時間6月17日,金民錫作為總理人選在首爾與外媒記者見面。中新社記者 劉旭 攝
上月4日,韓國總統李在明提名共同民主黨最高委員會委員金民錫為國務總理,并于同月10日向國會提交任命同意案。李在明表示,金民錫是能夠引領國民克服危機和恢復民生經濟的合適人選。
金民錫要正式就任總理,還需韓國總統正式任命。
金民錫1964年出生于首爾,畢業于首爾大學社會系。他1991年步入政壇,四次當選國會議員,曾任共同民主黨政策委員長等職。(完)
【編輯:張奧林】中新網7月3日電 據“市說新語”微信公眾號消息,近日,市場監管總局開發的“全國食品安全內部知情人舉報系統”正式上線運行。該系統聚焦激活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內部吹哨人”機制,暢通從業者及關聯人員舉報食品安全違法線索的渠道,與“全國12315平臺”形成聯動,推動構建“全民參與、全程監督”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
該系統支持實名與匿名雙軌舉報模式,通過技術手段嚴格保護知情人信息,并實行“全國統一接收、編碼、分派”的閉環管理機制,舉報人可實時追蹤辦理進度。市場監管總局將定期分析全國線索數據,精準識別行業“潛規則”及區域性風險隱患,推動監管部門快速響應、靶向治理。
目前,公眾可通過總局及地方市場監管部門官網登錄該系統。對核實有效的舉報,監管部門將按規定給予獎勵。這一舉措旨在凝聚社會合力,讓每位知情人都能成為食品安全“監督員”,共同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編輯:張燕玲】
中新社北京7月4日電 (記者 趙建華)中國國家稅務總局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現行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政策減稅降費及退稅達6361億元(人民幣,下同)。
其中,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等支持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和新興產業的政策減稅1407億元;先進制造業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等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減稅降費及退稅4158億元。
國家稅務總局介紹,今年以來,稅務部門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推動政策紅利精準快速直達經營主體,確保應享盡享。在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有力推動下,科技創新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創新動能增勢向好,制造業穩步增長。
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中國高技術產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4.2%,明顯快于全國總體增速,反映創新產業增長較快。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同比增長10%,全國企業采購數字技術金額同比增長9.7%,反映數實融合有序推進。
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中國制造業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4.2%。其中,裝備制造業、數字產品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9%、12.1%和12.1%,特別是計算機制造、智能設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21.6%和19.4%。(完) 【編輯:張令旗】
中新網蘭州7月4日電 (張琪)盛夏的敦煌,陽光為戈壁綠洲鍍上金輝,也孕育了因李廣將軍傳說而得名的李廣杏。時下正值李廣杏集中上市期,當地1.5萬畝杏林如金色地毯鋪展在戈壁邊緣,構成敦煌特色農業的核心支柱。
圖為敦煌“水果之王”李廣杏。(資料圖)敦煌市委宣傳部供圖
從小小杏子到地標名片
7月初,走進敦煌市月牙泉鎮鳴山村村民李興蘭的杏園,樹頂的杏子金黃飽滿,散發著誘人的香氣。這種表皮油亮無絨毛、甜度爆表且爆汁的“黃金果”,被譽為敦煌的“水果之王”,也是敦煌地域獨有的名優水果和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李興蘭正忙碌地采摘著成熟的李廣杏,準備寄往北京參加一場“甘味出隴”推介活動。她希望讓更多人品嘗到敦煌李廣杏的美味,進一步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譽度。
2020年,敦煌市李廣杏入選“甘味”區域公用品牌獨一份名錄。如今,李廣杏不僅是敦煌旅游的“甜蜜符號”,更以獨特風味火遍線上線下。
從百年杏樹到千萬產值
清晨,在敦煌月牙泉鎮合水村杏園,果農楊新敏站在自制的“摘杏神器”上,手指翻飛間,“黃金果”輕巧落入鋪著軟墊的果籃。“我有5個杏園,約10畝共360棵杏樹,其中16棵百年老杏樹是爺爺輩栽的,堪稱敦煌李廣杏的‘活歷史’。”楊新敏說。
杏子收入占楊新敏家庭約一半的收入。2019年起,李廣杏銷售收入逐年遞增,從6萬元漲到2024年的12萬元,楊新敏家的日子越過越甜。
作為敦煌市的特色林果,李廣杏產業已成為月牙泉鎮農戶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月牙泉鎮通過規范李廣杏產銷流程,助力農戶產銷豐收,實現一產增加值同比增長10%。目前,該鎮李廣杏掛果3300畝,年產李廣杏1300余噸,年產值6600多萬元。
據統計,2024年敦煌市通過寄遞渠道銷售李廣杏逾29萬箱1097噸,帶動農民收入逾4389萬元。
圖為豐收的李廣杏。(資料圖)敦煌市委宣傳部供圖
從“短腿水果”到全國速達
月牙泉鎮合水村種植戶李生,每天天不亮便起床按照訂單量摘杏子?!霸洠r杏因不耐儲藏而被認為是‘短腿(走不遠)水果’?!?0余歲的李生回憶起種植杏子的經歷滔滔不絕,“40多年前,家里只有十幾棵杏樹,每年杏子成熟時只能等著果販上門來收,一斤賣一角錢?!?/p>
“如今,隨著快遞發運,篩果精細和品質優的李廣杏贏得了好口碑,我們家100多棵杏樹,大部分都能賣給回頭客,根本不愁銷路?!崩钌f。
針對李廣杏僅有約十天時間的賞味黃金期,各大快遞企業從設計包裝、航空專線、倉儲冷鏈等方面做足功課,助力敦煌李廣杏“香飄全國”。如:順豐投入246名攬收員設84個站點,攬收的李廣杏每天可分三個時段從機場發運,全國96%的城市實現兩日達;郵政駐點杏園現場打包,高峰期抽調跨區域專班保障運輸,重點城市48小時可達……曾經“走不出酒泉”的鮮果,如今通過發達的快遞物流,完成從“短腿水果”到“云端鮮果”的華麗蛻變。(完)
【編輯:黃鈺涵】中新網???月2日電 題:雕塑的銘記:讓南僑機工精神薪火相傳
中新網記者 張茜翼
位于??跒I海大道的海南青少年科技公園廣場上,一座花崗巖雕塑巍然矗立:分別代表汽車修理、駕駛技工的兩位青年并排而立,身穿制服,手握工具,目視前方;他們的腳下是崎嶇的盤山公路,一輛輛汽車蜿蜒而上,公路下面是波濤洶涌的江河。
圖為陳學博創作的雕塑《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矗立在海南(???青少年科技公園廣場?!?受訪者 供圖)
這座名為《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的雕塑,是海南省雕塑藝術學會會長、國家一級美術師陳學博的傾心之作。時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到來之際,陳學博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這件雕塑設計成像一座大山,表達了他對南僑機工的崇敬之情,因為南僑機工的愛國情懷就像大山一樣崇高。
2011年,剛從英國留學歸來的陳學博接到創作華僑抗戰主題雕塑的邀約。彼時,他對南僑機工的了解僅停留在零星的史料中。
抗日戰爭時期,在愛國僑領陳嘉庚的號召下,3000多名南洋華僑青年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先后分9批回國,其中海南籍800余人。他們在滇緬公路上搶運抗戰物資、組裝和維修車輛,近半數犧牲在這條抗戰“生命線”上。
“這些數字背后是怎樣的血肉之軀?”帶著疑問,陳學博踏上了追尋歷史的創作采風之旅。他輾轉海南、云南,拜訪多位南僑機工及其后代?!爱敃r他們穿著筆挺制服,頭發梳得光亮......”翻閱筆記中記錄的這些細節,他感嘆道,南僑機工是一群風華正茂的熱血青年,很多人在南洋生活很優渥,卻義無反顧,回國參加抗戰,奉獻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
在南僑機工后代的帶領下,陳學博重走滇緬公路。他向記者追憶道,行至“鷹嘴崖”時,他測量發現,當年路面僅容單側車輪通行,外側需架圓木懸空挪移。“頭頂敵機轟炸,腳下萬丈深淵,他們卻從未退縮。”
“老機工們回憶,惠通橋被炸毀時,多名戰友為保軍火不落敵手,駕車沖入怒江激流。”陳學博告訴記者,滇緬公路非常陡峭,當年南僑機工中流傳的“初一翻車,十五見底”道盡了運輸線的兇險。
尋訪南僑機工的所見所聞,深深觸動了陳學博。他反復斟酌,將雕塑高度定為7.7米,銘記作為中國全面抗擊日本侵略戰爭起點的“七七事變”;將怒江、汽車殘骸、惠通橋、鷹嘴崖等元素融入雕塑,訴說著“一寸公路一寸血”的悲壯。
圖為陳學博向記者介紹雕塑《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小稿?!≈行戮W記者 駱云飛 攝
“兩位南僑機工青年立于雕塑頂端,象征英魂升華。”站在雕塑前,陳學博對記者說,他們的形象濃縮了許多感人至深的南僑機工故事,如馬來西亞華僑李月美女扮男裝,在滇緬公路上搶運軍需,被譽為“當代花木蘭”;僑居馬來西亞的富家姑娘白雪嬌給家人留下一封信后,就歸國加入滇緬公路機工隊,寫下的家書激勵華僑青年共赴國難等等。
“最令人動容的是,許多人從未在中國生活過,但‘同胞’二字重千鈞。”2013年雕塑落成后,陳學博策劃舉辦“紀念南僑機工回國抗戰80周年圖片、雕塑展”,弘揚南僑機工精神。
今年4月,陳學博赴廣西憑祥市友誼關、龍州等地,實地感受桂越國際運輸線上的南僑機工抗戰壯舉。他表示,已經與憑祥市僑聯達成合作意向,希望以雕塑、展覽等形式立體呈現南僑機工事跡。“在憑祥設置南僑機工抗戰主題雕塑,不僅是對南僑機工的紀念,更是架起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中國與東南亞的精神橋梁?!?/p>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也計劃參與南僑機工回國抗戰主題藝術文化活動,讓南僑機工愛國、奉獻的精神薪火相傳?!标悓W博說。(完)
【編輯:劉陽禾】中新網烏魯木齊7月4日電(晁正蓉)由張進戰執導拍攝的電影《大改水》,聚焦脫貧攻堅期間新疆喀什地區伽師縣城鄉飲水安全工程,展現了黨和政府在解決民生問題上的不懈努力和水利工作者敢于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用光影再現脫貧攻堅期間,各民族群眾如何高質量地完成了中國迄今單體投資最大的飲水安全項目,徹底解決了包括伽師縣在內的四縣市群眾飲水安全問題,讓干凈水、放心水、“致富水”潤澤百姓的生活,流向人們的心田。
影片由廣東省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支持,由中共喀什地委宣傳部、中共伽師縣委宣傳部、中新社(北京)國際傳播集團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等聯合攝制,由中國新聞社新疆分社和新疆德匯影視有限公司出品。
無私奉獻只為群眾
電影《大改水》按照時間順序鋪陳展開。一開始便是小蘇比努爾飛奔到改水工程隊駐地找人,幫忙搶救昏迷的父親去醫院。當時任工程隊隊長的英捷和同事及時把小蘇比的父親送到了縣醫院。診斷結果是長期飲用澇壩水得了不能治愈的地方病。最終,蘇比的父親還是因病去世。澇壩水已經成為危害群眾生命安全的主因。為了能讓百姓喝上自來水,擺脫疾病纏繞,改水隊隊長英捷風餐露宿和隊員們夜以繼日排渠打井。因巖層堅硬,挖井時鉆頭損壞。為了不延誤工期,英捷自己先墊付鉆頭錢,最終讓百姓喝上了自來水。但受制于南疆地形地貌影響,加上地震后地質結構遭到嚴重破壞,施工隊多年的努力毀于一旦,井水中的砷和氟含量超標,依然威脅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為了能讓群眾喝上放心水,擺脫疾病,按時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他不顧自己身患重病,忘我工作,與南疆水利工作者共同努力,于2020年5月完成了全長1827公里的飲水工程,將安全清甜的冰雪融水源源不斷輸送給全縣逾46萬群眾,徹底解決了飲水安全問題。當長大成人,并且成為一名水利工作者的蘇比捧起一碗“甘甜水”時,我們眼前浮現的是以劉虎為代表的南疆水利人群像,他們從鑿井取水到科學引水——既展現了科技攻堅的艱辛,也刻畫了薪火相傳的精神傳承。導演在被采訪中表示:“真正有震撼力的還是大改水本身,這部電影是對所有參與改水工作者的致敬?!?/p>
全力支持共創美好
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將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喝好水、用好水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影片通過人物群像展現出在脫貧攻堅的偉大工程中,黨和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視。從中央到地方,從政策支持到資金投入,無不彰顯出中國共產黨人在為百姓謀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全力支持,共創美好生活的堅定決心和信心。
改水工程得到黨中央、自治區及廣東等援疆省市的大力支持。影片中,英捷引水方案的不斷調整到最后實施都得到國家和各方面的全力支持。水利局書記、馬局長和英捷組成的三人小組,各盡其職,互相協助。他們身先士卒、戰斗在大改水的第一線,在國家資金、自治區資金和廣東省援建資金的充分保障下,在參與大改水建設的各方企業和群眾眾志成城,克服萬難的努力下,共同保質保量完成了改水工程。
英捷的妻兒、家人、同事對他工作支持的畫面溫暖溫馨,與水利工作者在艱苦的工作環境與時間賽跑完成改水工程形成鮮明的對比。新婚妻子去工棚看望他,擔著扁擔去取水;還未長大的兒子用零花錢給英捷買生日蛋糕,并獨自坐長途車去工作場所看望他;工人們為了按時完成任務,紛紛報名放棄休假來現場工作等等,一幕幕溫情感人的鏡頭,觸動心靈,催人淚下。而電影結尾處,對電影原型人物已離世的劉虎的采訪,更是感人至深,讓人久久不忍離開。這部電影不僅是光影藝術,更是對那段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的深情回望。
“吃水不忘挖井人”。喀什地區上百萬人口因此受益。當拍攝組到達事件發生地現場取景拍攝時,感受到當地村民對劉虎等為代表的中國水利人的感激之情,更感受到當下百姓安居樂業、幸福美好的生活。
鏡頭停留在終年積雪覆蓋的慕士塔格峰、繞村潺潺的細流、一排排整齊的白楊樹和在綠洲上載歌載舞的人們,他們是這一偉大工程的見證者,更是中國脫貧攻堅偉大勝利的見證者。(作者系新疆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 【編輯:張令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