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中国将开启战略转型:根植中国,提升PC供应链黏性

英特爾可以說是最早一批進入到中國的外企,近年來英特爾也是在中國個風生水起,助力中國企業朝著數字化不斷地轉型。不過隨著數字化不斷地深入,英特爾中國也正不斷地轉型,以期盼能夠以更有效率的手段助力中國企業。而就在上周,英特爾舉辦了英特爾中國戰略媒體溝通會,系統地闡述了英特爾2.0中國戰略和進展,同時希望和中國的合作伙伴一起,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英特爾認為,目前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需求不斷升級將促使英特爾中國未來針對客戶的需求去推動數字創新。英特爾也舉了個例子,稱目前英特爾有超過150家合作伙伴,推出以數據中心為主的軟硬件解決方案,而且根據客戶的需求形成了零售、工業、交通、金融、醫療、能源、教育等眾多垂直領域。比如說目前大紅大紫的汽車領域,英特爾就憑借自身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與車廠一起進行技術的交流與探討,從而讓本土汽車廠商實現創新,創造去更多的價值。
而在綠色化轉型上,英特爾則與20家信息通信產業伙伴,一起搭建綠色數據中心技術創新論壇,從而實現數據中心的綠色轉型,目前已經初步成效,比如說推出了低碳電腦的原型機,可以讓碳排放降低67%,而總回收率更是超過90%,讓電腦在運行的時候將碳排放盡可能拉到最低水平。
當然上述這些是英特爾與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目標,英特爾自己則不斷地加強自身的實力,并給出了未來發展的藍圖,比如說英特爾按照4年5個節點,致力于在2025年重新取得制程技術的領先地位,同時在量產的產品已經實現了2.5D封裝技術,并且借助先進的混合鍵合研究技術,讓實現與單片式系統級芯片連接相似的互連密度和帶寬,讓組件的功率密度提升10倍之多。
考慮到未來處理器的發展方向,英特爾也將處理器的設計從過去的單體式架構設計邁向分布式設計,而且也開始對外提供晶圓代工服務,包括晶圓制造、封裝、芯粒和軟件,目前英特爾稱全球前十的IC設計企業中,有7家已經和英特爾洽談接觸。這一次,為了更好地服務中國客戶,英特爾則在會上宣布成立“英特爾中國開源技術委員會”,稱未來英特爾將會致力于引領技術趨勢、共建繁榮社區、推動軟件產業、培育創新項目。例如,百度飛槳就結合英特爾oneAPI和 OpenVINO,推動了中國AI 技術和社區共建工作。
環保已經成為了整個人類不可回避的問題,對此英特爾也表示自己正不斷地踐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比如說英特爾承諾2040年前,自身運營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同時英特爾中國也在2020-2021年節約用電近 2200 萬千瓦時,英特爾在成都工廠的無害廢棄物治理回收率超過97%。
國內PC供應鏈黏性十足
當然本次大會的主題演講只是概括地介紹了英特爾在中國與合作伙伴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英特爾自身在半導體領域的努力,會后包括熱點科技在內的諸多媒體也對英特爾中國區客戶端業務部總經理宗曄進行了采訪,詳細地了解英特爾在國內是如何幫助中國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的,包括在供應鏈、AI、PC農場以及綠色化等領域。以下是本次采訪的部分內容。
英特爾中國區客戶端業務部總經理宗曄
媒體:英特爾是如何看待供應鏈從中國轉移至越南和印度的?是否會影響中國供應鏈在PC市場上的地位?
英特爾:大家在談供應鏈的時候,它可能并不單純是一個供的關系。而是有很復雜的產業群或者是供應商在里面。隨著技術能力的提升以及生態合作伙伴的技術能力提升,生態鏈之間合作伙伴的黏性越來越強,英特爾認為他們想輕而易舉改變供應商的難度是很大的。
媒體:AI當中有一個重要的應用場景是工業制造。這個集群是否可以應用在工業制造當中?
英特爾:AI有四要素:算力、算法、數據、場景,如果說談到算力, 英特爾從頭到尾什么都有,客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要哪一種。最關鍵的就是客戶從自己的應用需求出發,英特爾提供從前到后全棧產品供大家選擇,實際需要看客戶的應用場景。
熱點科技:英特爾之前是有 NUC產品的,其實NUC也很符合低碳,而且NUC更符合環保的理念,擁有更好的高低溫的工況,為什么不選NUC,而選擇7L作為綠色電腦的規格?
英特爾:NUC的定位還是和現有商用 PC,綠色電腦完全是不一樣。購買NUC的消費者更多是不差錢,但是追求尺寸小以及性能高。也就是說盡管體積小,但是功耗一點都不低,并且NUC的成本也是商用PC不太能夠承受的,目前全國1.3億用戶,其中有70%采用的是臺式機,在采購成本上也和NUC有很大的距離。因此經過評估,最后我們選擇了7L作為綠色電腦的規格。
媒體:您認為英特爾和產業鏈、供 應鏈的合作伙伴最好的一種合作關系和生態關系是一個怎樣的狀態?
英特爾:我們和供應鏈, 支持他們發展。他們成長起來之后可以服務整個IT產業。未來英特爾將會思考,如何讓這個生態鏈的協作更加有效率?
相關文章
中新社華盛頓7月3日電 (記者 沙晗汀)美國國務院當地時間3日發表聲明說,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宣布召回美國駐哥倫比亞使館臨時代辦麥克納馬拉(John T. McNamara)。
美國國務院在當天發布的聲明中說,因哥倫比亞政府最高層對美國“毫無根據”的言論,美方決定召回駐哥倫比亞使館臨時代辦麥克納馬拉進行“緊急商議”。美國還將采取其他措施以表明美方對當前美哥雙邊關系的關切。
聲明還說,盡管美國與當前哥倫比亞政府存在分歧,但哥倫比亞仍然是美國重要的戰略伙伴。美國致力于同哥倫比亞在多個領域展開密切合作,包括維護地區安全與穩定,以及改善兩國人民生活等。
據美媒報道,自特朗普就職美國總統以來,哥倫比亞總統佩特羅多次批評特朗普政府驅逐移民等政策。(完) 【編輯:管娜】
中新網7月3日電 據“市說新語”微信公眾號消息,近日,市場監管總局開發的“全國食品安全內部知情人舉報系統”正式上線運行。該系統聚焦激活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內部吹哨人”機制,暢通從業者及關聯人員舉報食品安全違法線索的渠道,與“全國12315平臺”形成聯動,推動構建“全民參與、全程監督”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
該系統支持實名與匿名雙軌舉報模式,通過技術手段嚴格保護知情人信息,并實行“全國統一接收、編碼、分派”的閉環管理機制,舉報人可實時追蹤辦理進度。市場監管總局將定期分析全國線索數據,精準識別行業“潛規則”及區域性風險隱患,推動監管部門快速響應、靶向治理。
目前,公眾可通過總局及地方市場監管部門官網登錄該系統。對核實有效的舉報,監管部門將按規定給予獎勵。這一舉措旨在凝聚社會合力,讓每位知情人都能成為食品安全“監督員”,共同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編輯:張燕玲】
中新社天津6月29日電 題:相聲能否成為“中西共笑”的語言?
——專訪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志明
中新社記者 王君妍 周亞強
相聲,作為中國傳統語言藝術的重要門類,歷經百余年傳承演變,逐漸發展為深受大眾喜愛的表演藝術形式。它不僅承載著中國人獨特的幽默智慧與語言審美,也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中極具辨識度的“聲音符號”。
近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相聲”代表性傳承人之一、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志明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圍繞“馬氏相聲”的風格脈絡、天津與相聲的雙向滋養、傳統與創新的平衡之道,以及相聲“出海”的現實可能等話題,分享他幾十年舞臺經驗與文化思考。
視頻:【東西問】馬志明:相聲能否成為“中西共笑”的語言?來源:中國新聞網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馬氏相聲”有何特點?
馬志明:“馬氏相聲”是一種風格的傳承。我的家族成員從藝至今已150多年,馬氏相聲則傳承了134年。從我爺爺馬德祿起,就將“清門相聲”與“渾門相聲”兩大傳統風格融匯,形成了“清渾合流”,繼而影響到我父親馬三立,再傳到我這一輩。
“馬氏相聲”講究四個方面:內容“俗不傷雅”,說的是老百姓的事,但不粗俗低下;風格“謔而不虐”,善于諷刺,但點到為止;口味“咸淡見義”,既有知識性、思想性,又兼具娛樂性和市井煙火;表演“似我非我”,演員將人物演到骨子里,但又不完全代入自己。
我寫的《糾紛》這段相聲,就是個典型例子。有一次演出結束后,我前往治安派出所探望幾個和我相熟的民警,正好撞見兩個因為唾沫星子起了爭執的小伙子吵得不可開交,誰也不讓誰,最后被勸進屋冷靜。警察說:“你們先歇歇。”一頓茶水、一點時間,兩人也就各退一步了。
我當時在旁邊觀察,回家后一口氣把這個場景寫下來作為初稿。我將吐唾沫改成一個人推著自行車軋了對方的腳,后來幾番改寫,又到街頭體驗更多真實的爭執語言,設計角色的聲音差異——一個細聲尖氣,一個粗聲大嗓,又融合警察調解的智慧語言,才形成了今天觀眾熟知的《糾紛》。
馬志明(左一)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中新社記者:為什么說天津這座城市滋養了相聲?相聲又如何塑造了天津的文化氣質?
馬志明:天津是中西文化的交匯點,也是大運河與海河文化的交融地,五方雜處,語言豐富,人又愛“找樂”。我父親馬三立常說,他這一輩子堅持在天津演出,就是因為天津觀眾懂相聲、愛相聲,是“知音”。
觀眾的存在,促進了相聲的發展,也塑造了天津的語言生態。天津人說話幽默,飯桌上、課堂上都能“順嘴來一段”。這種文化氛圍,既是“熏”出來的,也是一代代演員、觀眾共同“磨”出來的。
過去很多觀眾不是來聽新段子的,而是幾十年如一日,聽“馬家的老活兒”。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觀眾姜大爺,我父親的每一場演出他都來,姜大爺80多歲時還讓孫子推著車到劇院聽我父親說相聲。觀眾與演員之間的感情,早已超越了“買票與被取悅”的關系,成為一種文化上的共同體。
2017年2月11日,被譽為“天津第一茶館”的百年謙祥益文苑客座滿堂,許多市民及游客到此喝茶,聽相聲,感受天津“曲藝之鄉”的文化魅力。在百年綢緞老店謙祥益原址上建成的謙祥益文苑,有著“天津第一茶館”之稱,天津眾多相聲名家均在此演出。 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中新社記者:傳統相聲如何適應當代快節奏的傳播語境?
馬志明:過去說一段相聲可能二十分鐘才抖出一個包袱,但觀眾照樣樂得不行。現在短視頻時代,有人希望“三秒一個包袱”,甚至剪輯成“包袱合集”。
但相聲真正的魅力不是在于“抖”多少個包袱,而在于“包”得巧不巧。“包袱”得有鋪墊、有語境、有節奏、有層次——好比吃包子,皮得發面,餡得合口,得先用一層一層的語境把它“包”起來,最后再揭開“底包袱”,觀眾才會覺得有回味、有驚喜。
要是一上來就抖包袱,就像把包子剝了皮、拎出一團餡往嘴里塞,吃著沒層次、也沒意思。好的相聲,得是熱騰騰一口咬下去,面香餡足、還得有點“湯汁兒”,才算過癮。
比如《五味俱全》,既保留了傳統相聲一貫講究的結構完整、節奏清晰和包袱設計的層層遞進,也加入了許多超出現實邏輯的幻想情節——五味大俠登上珠穆朗瑪峰、與“四大魔頭”斗法、將大鹽坨子一腳踢進太平洋,引出“海水為什么是咸的”這一荒誕設定。
這種充滿想象的段子在當時的相聲舞臺上幾乎沒有先例,很多人說它像“相聲里的漫威”。這個段子當時得到我父親馬三立的高度認可,他說“這段子將來我也想說”,還把戴了一輩子、刻著他名字的金戒指送給我以示鼓勵。
中新社記者:相聲的幽默邏輯能否跨越語言與文化邊界?
馬志明:喜劇各有各的打法,但從根子上講,幽默是共通的。相聲講“逗哏”與“捧哏”,日本漫才講“耍笨”與“吐槽”,其實邏輯結構非常相近。兩者都講究節奏和角色分工,目的都是“在對話中制造意外與笑點”。
但區別也很明顯。日本漫才更依賴快速節奏、直白的沖突輸出,而馬氏相聲更講究“鋪平墊穩”,從聊天中自然轉入段子。“聽似聊天,實為表演”。
我記得有一年,一位專門研究幽默文化的美國學者來到我們的小劇場里。他聽不懂中文,但還是笑了。他笑的不是語言本身,而是人物關系、語氣鋪墊、情緒轉折,那個“勁兒”他能感受到。這時候,語言真成了障礙嗎?我看不見得。
關鍵是要找到文化之間的“共情點”。比如家庭關系、代際沖突、小人物的無奈,這些全世界都懂。如果能在這些層面上講故事,相聲就有希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西共笑”的藝術形式。
當然,這對我們演員的要求也更高了。你得會講段子,也得明白別人的笑點在哪兒;你不能光想著輸出傳統,還得琢磨怎么“翻成別人聽得懂的邏輯”。這不是削足適履,而是文化互通的能力。
中新社記者:相聲如何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煥發新生?
馬志明:當今時代對相聲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傳統段子不能變成“博物館里的文物”,也不能只靠“情懷”吃飯。相聲演員不能怕“改”,但也不能亂“改”。
一方面要“守”,守住基本功,守住語言邏輯,守住“說學逗唱”的根本;另一方面也要“變”,要會用現代的媒介語言、掌握跨界的創作方式。
讓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和京劇演員王珮瑜合作《文圖會》。原本我以為相聲和京劇是兩條路,但沒想到這兩門傳統藝術合在一起,在舞臺上有一種出人意料的契合感。
這場演出的觀眾來自全國各地,還有從加拿大飛回來的。這讓我特別感慨:相聲的影響力,已不只是“北方的笑事兒”。有南方觀眾跟我說,雖然有些典故不熟,但聽著別致、新鮮,還很“解渴”。
2013年8月4日,首屆西岸·馬三立城市舞臺戲劇展在天津大禮堂啟幕,京劇界、曲藝界聯袂演出墨殼原態舞臺劇《烏盆記》,“少馬爺”馬志明(左一)親自掛帥飾演劇中人物,重現上世紀三十年代津門藝文原生態。 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這類“跨界”,不是“為了混搭而混搭”,也不是追趕潮流,而是真正試圖探索傳統藝術的新邊界。你得先守住相聲的表演基礎、舞臺邏輯,再去嘗試與別的藝術門類合作,才能做到“合”而不“雜”。
最后,我希望觀眾們笑口常開、一順百順、多聽相聲。只要相聲還有人愛聽,它就能在新時代“活下去、火下去、傳下去”。(完)
受訪者簡介:
馬志明。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馬志明,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相聲)代表性傳承人。相聲泰斗馬三立長子,馬氏相聲的第三代傳人。
馬志明于1957年考入天津戲校學武花臉,1962年調入天津市曲藝團正式說相聲,1986年由相聲大師侯寶林代拉收為師弟,拜已故相聲前輩朱闊泉為師。馬志明自幼打下堅實相聲功底,深得“馬氏相聲”真髓,不僅繼承其父馬三立的文哏表演,更將武技融入相聲表演之中。代表作有《大保鏢》《報菜名》《數來寶》《歪唱太平歌詞》《糾紛》《夜來麻將聲》《核桃酥》《論拳》等。
【編輯:胡寒笑】租機貸:披著科技外衣的高利貸
租機貸款
聽起來好像是一種便捷獲取設備的方式
但它真的可靠嗎?
案例故事
2024年1月,市民姜女士因急需用錢,被貸款中介忽悠去非法租機App套現,按中介教的先后從十余個類似平臺租了十余臺新手機,對方墊了首期租金,并以較低的價格回收手機,姜女士以此套現14余萬元,還覺得撿了便宜。
結果三個月后晴天霹靂:要還42萬!利息算下來一年400%,借5萬三個月滾出8倍債。翻合同才發現全是“正常租金”的坑,催債電話已經打爆通訊錄,親戚朋友全被騷擾。
這時候她才明白,租手機套現就是個披著科技外衣的高利貸。看著手機上999+的未接來電,姜女士腸子都悔青了:本想救急的十幾萬塊,轉眼成了吃人的無底洞。
一、揭秘租機貸:
租賃外衣下的高利貸
租機貸,這一看似創新的“科技租賃”模式,并非合法合規的租賃行為,實則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高利貸騙局。其慣用手法包括:
1 合同欺詐
詐騙分子假借租機的名義,以復雜的租賃協議掩蓋真實借貸關系,巧妙規避36%的年利率法定紅線。合同中暗藏的“服務費”“違約金”等條款,實為變相利息,令實際利率遠超法定上限。
2 暗箱操作
詐騙中介制作虛假租機平臺App,通過“套現-轉賣”模式盤剝用戶資金。用戶在誘導下租借手機,卻并不收貨,而是直接通過手機商戶以低價回收,所得現金遠不及手機實際價值,反而背負高額租金和“手續費”。
案例說明:姜女士租借了1萬元的手機,相當于變相貸款了1萬元,砍去各種手續費、中介費和折舊費后,到手僅有5900元。而平臺要求3個月內付清12期,共計2萬元的租金和利息,年利率甚至超過500%!這就是租機貸的可怕數字陷阱。
3 暴力催收
最后,受害人無法面對巨大的還款壓力,不得不陷入“以租養租”的惡性循環,猶如陷入曾經的“套路貸”陷阱,還會面臨非法催收的威脅。電話轟炸等手段輪番上陣,擾亂用戶生活。
二、租機貸:
致命的高利貸威脅
租機貸對消費者而言,不僅是金錢的損失,更是全方位的威脅:
1 資金黑洞
利息年利率高達400%甚至更高,遠超合法利率標準。用戶短期內即背負巨額債務,陷入經濟困境難以自拔。
2 隱私裸奔
部分租機平臺非法采集用戶通訊錄,逾期用戶遭遇電話轟炸。個人隱私暴露于不法分子之手,隨時面臨騷擾和詐騙風險。
3 治安隱患
租機貸引發的暴力催收問題日益嚴重。不僅擾亂社會秩序,更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三、防騙指南
為保護自身權益,消費者需提高警惕,掌握以下防騙技巧:
1 驗明正身
優先選擇官方小程序的租機服務,警惕掃碼下載的“李鬼”App,避免個人信息泄露。
2 合同三查
簽訂任何合同前,都要仔細審查每項條款,特別留意“服務費”“違約金”等變相利息。如有疑問,及時咨詢專業人士。
3 及時止損
遭遇非法騷擾時,立即錄音取證,并撥打“12321”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受理中心舉報投訴熱線。同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尋求法律援助。
萬變不離其宗
租機貸其實就是
“套路貸”的數字化變種! 【編輯:劉湃】
中新社宜昌7月4日電(朱文麗 米福 孫鈺芳)據三峽集團3日晚通報,2025年上半年,三峽工程運行情況總體良好,綜合效益顯著發揮。
6月29日,航拍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彭強 攝
今年上半年,三峽水庫總來水量達1335億立方米,較初步設計值偏多約4%。在2024年蓄水期來水極端偏枯、最高水位僅蓄至168.19米的前提下,三峽水庫實施精細化調度,持續發揮淡水資源庫補水功能,日均出庫流量維持在7000立方米每秒以上,較規程要求的日均最小出庫流量增大17%;統籌開展3次專項保灌溉補水調度,最高抬升沙市至湖口江段水位2米左右,改善了長江中游沿線及洞庭湖四口水系地區、江漢平原取用水條件,保障了居民生活和農業灌溉用水需求。
三峽水庫上半年同步做好生態調度、泥沙調度工作,分別開展了1次針對庫區產粘沉性卵魚類自然繁殖的生態調度試驗、2次促進壩下產漂流性卵魚類自然繁殖的生態調度試驗、2次庫尾減淤調度試驗。監測結果表明,針對庫區產粘沉性卵魚類自然繁殖的生態調度試驗期間,三峽庫區干流涪陵江段產卵規模約1.13億粒。庫尾減淤調度期間,三峽庫尾河段共計沖刷泥沙195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內沖刷147萬立方米,為三峽水庫的長期穩定運行和防洪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6月29日,船舶有序通過三峽船閘。彭強 攝
通航方面,三峽樞紐通航建筑物安全穩定高效運行,上半年累計貨運量超8000萬噸。其中,三峽船閘貨運量8140.02萬噸,同比增長13.53%;三峽升船機通過船舶1810艘次,通過旅客超28萬人次,同比增長17.33%。貨運量75.80萬噸。
發電方面,三峽電站持續保持安全生產,機組運行正常,切實保障清潔電力安全穩定供應。
上半年,三峽樞紐工程建筑物工作性態正常,各項監測指標均在設計允許范圍內。三峽水庫干流監測斷面水質為優,庫岸整體保持安全穩定。(完)
【編輯:劉陽禾】中新社北京7月3日電 (記者 劉亮)記者3日獲悉,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開發的“全國食品安全內部知情人舉報系統”正式上線運行。該系統旨在讓每位知情人都能成為食品安全“監督員”,共同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據悉,該系統聚焦激活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內部吹哨人”機制,暢通從業者及關聯人員舉報食品安全違法線索的渠道,與“全國12315平臺”形成聯動,推動構建“全民參與、全程監督”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
該系統支持實名與匿名雙軌舉報模式,通過技術手段嚴格保護知情人信息,并實行“全國統一接收、編碼、分派”的閉環管理機制,舉報人可實時追蹤辦理進度。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將定期分析全國線索數據,精準識別行業“潛規則”及區域性風險隱患,推動監管部門快速響應、靶向治理。
目前,公眾可通過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及地方市場監管部門官網登錄該系統。對核實有效的舉報,監管部門將按規定給予獎勵。(完) 【編輯: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