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门版吉姆尼发布:轴距更长,空间更大

自上一代吉姆尼退出中國后,新款吉姆尼在國內的熱度非常高,不單單是因為“物以稀為貴”,大改款后產品力巨大的提升也成為消費者關注的重點。
不過這臺車此前有個問題,那就是只推出了三門版短軸車型,雖然越野通過性能非常強悍,但實用性與空間表現并不優秀,很多消費者因為這一原因,無奈放棄。不過,這個問題已經正式解決了。
日前,鈴木官方發布了五門版吉姆尼,相比三門版車型,最大的區別就是正副駕駛席后方多出了兩扇車門,可供第二排乘客自由上下車。
不僅如此,為了營造更大的后排乘坐空間,五門版吉姆尼相比三門版車型在軸距方面增加了300毫米,對后排乘客腿部空間的拓展非常有幫助。不過,太長的軸距也導致五門版吉姆尼的越野通過性能受到一定影響。
五門版車型延續了三門版車型極高空間利用率的優勢,將第二排座椅翻折后,車內空間得到大幅提升,甚至在塞滿越野露營裝備的同時,還能裝下不少日常補給。
這輛車在動力方面并未有升級,依舊搭載代號為K15B的1.5L自然吸氣發動機,預計傳動系統為5MT和4AT兩種。也有消息透露,新車將提供1.4T+48V輕混的全新動力,最大功率129馬力,最大扭矩235牛·米,但目前官方并未確認。
相關文章
中新社天津6月29日電 題:相聲能否成為“中西共笑”的語言?
——專訪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志明
中新社記者 王君妍 周亞強
相聲,作為中國傳統語言藝術的重要門類,歷經百余年傳承演變,逐漸發展為深受大眾喜愛的表演藝術形式。它不僅承載著中國人獨特的幽默智慧與語言審美,也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中極具辨識度的“聲音符號”。
近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相聲”代表性傳承人之一、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志明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圍繞“馬氏相聲”的風格脈絡、天津與相聲的雙向滋養、傳統與創新的平衡之道,以及相聲“出海”的現實可能等話題,分享他幾十年舞臺經驗與文化思考。
視頻:【東西問】馬志明:相聲能否成為“中西共笑”的語言?來源:中國新聞網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馬氏相聲”有何特點?
馬志明:“馬氏相聲”是一種風格的傳承。我的家族成員從藝至今已150多年,馬氏相聲則傳承了134年。從我爺爺馬德祿起,就將“清門相聲”與“渾門相聲”兩大傳統風格融匯,形成了“清渾合流”,繼而影響到我父親馬三立,再傳到我這一輩。
“馬氏相聲”講究四個方面:內容“俗不傷雅”,說的是老百姓的事,但不粗俗低下;風格“謔而不虐”,善于諷刺,但點到為止;口味“咸淡見義”,既有知識性、思想性,又兼具娛樂性和市井煙火;表演“似我非我”,演員將人物演到骨子里,但又不完全代入自己。
我寫的《糾紛》這段相聲,就是個典型例子。有一次演出結束后,我前往治安派出所探望幾個和我相熟的民警,正好撞見兩個因為唾沫星子起了爭執的小伙子吵得不可開交,誰也不讓誰,最后被勸進屋冷靜。警察說:“你們先歇歇。”一頓茶水、一點時間,兩人也就各退一步了。
我當時在旁邊觀察,回家后一口氣把這個場景寫下來作為初稿。我將吐唾沫改成一個人推著自行車軋了對方的腳,后來幾番改寫,又到街頭體驗更多真實的爭執語言,設計角色的聲音差異——一個細聲尖氣,一個粗聲大嗓,又融合警察調解的智慧語言,才形成了今天觀眾熟知的《糾紛》。
馬志明(左一)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中新社記者:為什么說天津這座城市滋養了相聲?相聲又如何塑造了天津的文化氣質?
馬志明:天津是中西文化的交匯點,也是大運河與海河文化的交融地,五方雜處,語言豐富,人又愛“找樂”。我父親馬三立常說,他這一輩子堅持在天津演出,就是因為天津觀眾懂相聲、愛相聲,是“知音”。
觀眾的存在,促進了相聲的發展,也塑造了天津的語言生態。天津人說話幽默,飯桌上、課堂上都能“順嘴來一段”。這種文化氛圍,既是“熏”出來的,也是一代代演員、觀眾共同“磨”出來的。
過去很多觀眾不是來聽新段子的,而是幾十年如一日,聽“馬家的老活兒”。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觀眾姜大爺,我父親的每一場演出他都來,姜大爺80多歲時還讓孫子推著車到劇院聽我父親說相聲。觀眾與演員之間的感情,早已超越了“買票與被取悅”的關系,成為一種文化上的共同體。
2017年2月11日,被譽為“天津第一茶館”的百年謙祥益文苑客座滿堂,許多市民及游客到此喝茶,聽相聲,感受天津“曲藝之鄉”的文化魅力。在百年綢緞老店謙祥益原址上建成的謙祥益文苑,有著“天津第一茶館”之稱,天津眾多相聲名家均在此演出。 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中新社記者:傳統相聲如何適應當代快節奏的傳播語境?
馬志明:過去說一段相聲可能二十分鐘才抖出一個包袱,但觀眾照樣樂得不行。現在短視頻時代,有人希望“三秒一個包袱”,甚至剪輯成“包袱合集”。
但相聲真正的魅力不是在于“抖”多少個包袱,而在于“包”得巧不巧。“包袱”得有鋪墊、有語境、有節奏、有層次——好比吃包子,皮得發面,餡得合口,得先用一層一層的語境把它“包”起來,最后再揭開“底包袱”,觀眾才會覺得有回味、有驚喜。
要是一上來就抖包袱,就像把包子剝了皮、拎出一團餡往嘴里塞,吃著沒層次、也沒意思。好的相聲,得是熱騰騰一口咬下去,面香餡足、還得有點“湯汁兒”,才算過癮。
比如《五味俱全》,既保留了傳統相聲一貫講究的結構完整、節奏清晰和包袱設計的層層遞進,也加入了許多超出現實邏輯的幻想情節——五味大俠登上珠穆朗瑪峰、與“四大魔頭”斗法、將大鹽坨子一腳踢進太平洋,引出“海水為什么是咸的”這一荒誕設定。
這種充滿想象的段子在當時的相聲舞臺上幾乎沒有先例,很多人說它像“相聲里的漫威”。這個段子當時得到我父親馬三立的高度認可,他說“這段子將來我也想說”,還把戴了一輩子、刻著他名字的金戒指送給我以示鼓勵。
中新社記者:相聲的幽默邏輯能否跨越語言與文化邊界?
馬志明:喜劇各有各的打法,但從根子上講,幽默是共通的。相聲講“逗哏”與“捧哏”,日本漫才講“耍笨”與“吐槽”,其實邏輯結構非常相近。兩者都講究節奏和角色分工,目的都是“在對話中制造意外與笑點”。
但區別也很明顯。日本漫才更依賴快速節奏、直白的沖突輸出,而馬氏相聲更講究“鋪平墊穩”,從聊天中自然轉入段子。“聽似聊天,實為表演”。
我記得有一年,一位專門研究幽默文化的美國學者來到我們的小劇場里。他聽不懂中文,但還是笑了。他笑的不是語言本身,而是人物關系、語氣鋪墊、情緒轉折,那個“勁兒”他能感受到。這時候,語言真成了障礙嗎?我看不見得。
關鍵是要找到文化之間的“共情點”。比如家庭關系、代際沖突、小人物的無奈,這些全世界都懂。如果能在這些層面上講故事,相聲就有希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西共笑”的藝術形式。
當然,這對我們演員的要求也更高了。你得會講段子,也得明白別人的笑點在哪兒;你不能光想著輸出傳統,還得琢磨怎么“翻成別人聽得懂的邏輯”。這不是削足適履,而是文化互通的能力。
中新社記者:相聲如何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煥發新生?
馬志明:當今時代對相聲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傳統段子不能變成“博物館里的文物”,也不能只靠“情懷”吃飯。相聲演員不能怕“改”,但也不能亂“改”。
一方面要“守”,守住基本功,守住語言邏輯,守住“說學逗唱”的根本;另一方面也要“變”,要會用現代的媒介語言、掌握跨界的創作方式。
讓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和京劇演員王珮瑜合作《文圖會》。原本我以為相聲和京劇是兩條路,但沒想到這兩門傳統藝術合在一起,在舞臺上有一種出人意料的契合感。
這場演出的觀眾來自全國各地,還有從加拿大飛回來的。這讓我特別感慨:相聲的影響力,已不只是“北方的笑事兒”。有南方觀眾跟我說,雖然有些典故不熟,但聽著別致、新鮮,還很“解渴”。
2013年8月4日,首屆西岸·馬三立城市舞臺戲劇展在天津大禮堂啟幕,京劇界、曲藝界聯袂演出墨殼原態舞臺劇《烏盆記》,“少馬爺”馬志明(左一)親自掛帥飾演劇中人物,重現上世紀三十年代津門藝文原生態。 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這類“跨界”,不是“為了混搭而混搭”,也不是追趕潮流,而是真正試圖探索傳統藝術的新邊界。你得先守住相聲的表演基礎、舞臺邏輯,再去嘗試與別的藝術門類合作,才能做到“合”而不“雜”。
最后,我希望觀眾們笑口常開、一順百順、多聽相聲。只要相聲還有人愛聽,它就能在新時代“活下去、火下去、傳下去”。(完)
受訪者簡介:
馬志明。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馬志明,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相聲)代表性傳承人。相聲泰斗馬三立長子,馬氏相聲的第三代傳人。
馬志明于1957年考入天津戲校學武花臉,1962年調入天津市曲藝團正式說相聲,1986年由相聲大師侯寶林代拉收為師弟,拜已故相聲前輩朱闊泉為師。馬志明自幼打下堅實相聲功底,深得“馬氏相聲”真髓,不僅繼承其父馬三立的文哏表演,更將武技融入相聲表演之中。代表作有《大保鏢》《報菜名》《數來寶》《歪唱太平歌詞》《糾紛》《夜來麻將聲》《核桃酥》《論拳》等。
【編輯:胡寒笑】- 5月30日,上海野生動物園成功繁育的兩頭非洲象寶寶正式與游客見面。 自2016年引進12頭非洲象以來,經過近十年的不懈努力,上海野生動物園迎來了非洲象寶寶2025-08-02
- 湖南日報6月26日訊全媒體記者 彭可心)烈日炎炎,雨水充沛,蔬菜長勢喜人。今日,省商務廳發布2025年第25周6月16日—6月22日)生活必需品市場監測報告顯示,本周湖南蔬菜供2025-08-02
- 6月21日至22日,第十一屆湖南省青年文化藝術活動總決賽在省青少年活動中心舉行。61個分賽區層層選拔,來自全省各地的書法、合唱、舞蹈、朗誦專業6000多名選手齊聚長沙同場競技。2025-08-02
眼下,三亞榴蓮迎來成熟季,首批“樹上熟”榴蓮已開始采摘,7月中下旬后會有更多榴蓮進入成熟期。國產“樹上熟”榴蓮有哪些優勢?消費者實現“榴蓮自由”的期盼是否更近一步?
在海南三亞育才生態區的一處榴蓮種植基地,數百棵榴蓮樹上都掛上了大小不一的果實,長勢喜人。三亞市榴蓮協會會長、基地負責人郎海波說,首批樹熟榴蓮目前已經開始采摘,到7月中下旬會有更多榴蓮成熟。隨著掛果面積逐漸增大,今年的國產榴蓮產量預計將有所提升。
“我們今年整體種植在樂東、保亭、陵水、三亞,大概種了近2000畝,現在整體種植面積已經超過14000畝了,今年的產值大概能達到2000噸。”
郎海波介紹,與進口自東南亞國家的榴蓮提前采摘、在運輸過程中逐漸成熟不同,三亞等地的榴蓮可做到樹上自然成熟,這意味著消費者能吃到更新鮮、風味更佳的榴蓮。
樹熟的特點是,榴蓮從果柄的位置開裂之后自然斷開,不是拿刀人為去割掉的。自然熟之后,它的口感軟糯香甜,氣味不是非常濃重,離著2~3米遠就能聞到榴蓮的香氣。
今年是海南榴蓮規模化掛果、批量上市的第3年。郎海波表示,今年三亞首次測試了國產榴蓮反季節掛果并取得成功,測試表明,反季節果實的味道和口感與應季的樹熟榴蓮沒有差別。
不過,郎海波也坦言,由于產業起步較晚,受限于當前的種植面積和產量,目前,國產榴蓮的終端售價仍然高于進口榴蓮。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榴蓮進口國。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24年,中國榴蓮的進出口貿易總量激增了170多萬噸,增幅高達約590%。龐大的市場意味著國產榴蓮產業前景廣闊。三亞市育才生態區農業農村局局長朱楠介紹,為推動“新奇特優”的榴蓮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向高效熱帶農業轉型升級,三亞也為榴蓮種植企業和種植戶制定了獎補政策。
朱楠說,三亞主要針對產業結構轉產轉型升級進行補貼,下一步要擴大榴蓮的種植面積,將提供一定的補貼支持。同時在榴蓮種植的種苗提供、技術培育,以及后期銷售兜底等方面,都會給予企業和農戶相應的補貼。
隨著榴蓮產業逐漸成為海南農業發展的新亮點,三亞也正在積極構建種植、加工、儲存、運輸、銷售于一體的榴蓮全產業鏈。朱楠介紹,在育才生態區,首座榴蓮加工廠將迎來投產,三亞育才生態區榴蓮國際交流中心項目建成后將成為海南首個榴蓮產業農旅綜合體,開拓農旅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比如,以榴蓮加工為主,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產業,生產榴蓮糖、榴蓮酥、榴蓮果凍等次生加工產品,從而提升榴蓮的附加值。 【編輯:劉陽禾】
- 新華網上海3月23日電許超 張心怡)21日,上海市靜安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聯合天目西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啟動公益創投項目“家醫小助手,運動助復健——社區慢病管理賦能行動”。該202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