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上架49英寸带鱼屏:1800R大曲率+240Hz刷新率,15999元

三星近年來在曲面屏領域發展地相當不錯,推出了各種曲面屏設備,當然也包括曲面屏顯示器,而近年來隨著顯示技術的不斷發展,三星也推出了高刷新率的曲面屏,也包括眾多的帶魚屏,而現在三星就上架了一款為重度游戲玩家打造的曲面帶魚屏,參數也是相當地兇猛。
三星在近日正式上架了Odyssey OLED G9這款旗艦級的顯示器,擁有49英寸的屏幕,曲率為1800R,而整個顯示器的分辨率為5120*1440,屏幕比例為32:9,很顯然就是一個帶魚屏,你可以將其看成是兩個16比9拼接在一起,除此之外整個顯示器的刷新率也到達了240Hz,特別適合體育游戲愛好者游玩,當然如果你是FPS玩家的話,也可以在帶魚屏上享受更加出色的視野。而在屏幕素質上,DCI-P3色域為99%,同時對比度達到了100萬比1,只是HDR亮度僅為400尼特,與其他游戲顯示器相比不夠亮。
三星還表示為了提升顯示效果,三星還特意在里面加入了量子點 Pro AI處理器,可以借助AI提升畫質表現,讓畫質更加細膩。此外在外接接口上,三星Odyssey OLED G9支持包括HDMI 2.1以及DP 1.4、USB Type-C在內的各種接口。只是這款顯示器的價格達到了15999元,顯然不是普通消費者可以承受的,而且想要達到5K分辨率和240Hz刷新率,估計只有RTX 4090顯卡+DLSS 3可以達到了。
相關文章
中新網北京7月2日電 (記者 高凱)7月2日,第三屆北京網絡視聽藝術大會在北京開幕。
大會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作家協會、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導,北京市廣電局主辦。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董耀鵬,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胡邦勝,北京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于軍等出席大會開幕式并致辭。
開幕式現場。主辦方供圖
在開幕式上的高峰研討環節,多位業界專家與知名創作者圍繞人工智能、內容價值、文化傳承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度探討。北京市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杰群發表了題為《星河璀璨處,視聽正芳華》的主旨演講,系統闡述新時代網絡視聽藝術創作的四個著力點:堅守文化使命,胸懷“國之大者”;抒人民之心聲,奏時代之凱歌;承先賢之智慧,開當代之氣象;越傳統之藩籬,開融合之新局,持續釋放賦能千行百業的乘數效應。
此外,北京舞蹈學院黨委書記劉嵐,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騰訊在線視頻聯席總裁兼首席內容官王娟,作家馬伯庸,青年女演員李蘭迪等先后登臺,圍繞視聽新生態、內容價值回歸、AI技術應用、跨界融合創新等前沿議題發表了主題演講。
據悉,本屆大會為期兩天,以“視聽潮涌 文藝生輝”為主題,著力打造視聽藝術價值引領平臺、產業融合生態聚合平臺、視聽技術賦能創作平臺。大會期間將舉辦6場主題研討、創作者之夜、網絡視聽藝術大會打卡等多元活動,議題覆蓋網絡綜藝、網絡劇、微短劇、新大眾文藝等行業熱點,旨在推動網絡視聽文藝提質升級,培育扶持文藝精品,發掘鼓勵優秀網絡文藝人才,為“北京大視聽”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完)
【編輯:胡寒笑】中新社北京6月27日電 題:為全球人權共識注入中國古典智慧
——專訪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
中新社記者 安英昭
2025年是聯合國成立80周年、中國和歐盟建交50周年,也是“中歐人權研討會”這一中歐在人權領域深層次交流對話的機制化平臺創立10周年。近日,以“國際人權共識:80年的回溯與未來展望”和“古典文明中的人權智慧”為主題的研討會,分別在匈牙利布達佩斯和希臘雅典舉行。
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從重塑全球人權共識的中國視角出發,闡述中國古典文明中的人權理念與智慧。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今年是聯合國成立80周年。80年來,國際社會主要達成了哪些人權共識?
馬懷德:在過去80年里,國際社會在推動人權規范體系構建方面取得了歷史性進步。尤其是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的通過,標志著人類對尊嚴與自由的共同追求達成初步共識。此后,從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的生效,到多項主題性、群體性國際人權公約的建立,我們見證了人權理念的不斷擴展與深化。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人權保障也取得長足進步。自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啟動,全球已有逾十億人擺脫了極端貧困,饑餓和疾病顯著減少,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下降了一半以上。這些進步表明,在《世界人權宣言》所奠定的共識指引下,國際社會在維護基本人權方面取得了實質性成就,同時也認識到仍有諸多不足亟待彌合。
需指出的是,國際人權共識并非靜止不變。隨著國際格局深刻演變,人權理念所承載的文化基礎、制度路徑與實現方式也呈現出更加多元的面貌。
中新社記者:今年是中國和歐盟建交50周年,也是“中歐人權研討會”創立10周年。中國和歐洲為豐富國際人權理念貢獻了哪些智慧?
馬懷德:中國和希臘同為世界文明古國,擁有光輝燦爛、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的古典文明。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中國的孔子、孟子所處的時代被世界廣泛贊譽為是“人類文明軸心時代”,對人類歷史進程產生了深刻影響。
我重點談談中國古代思想中蘊含的人權理念和智慧。中國自古就有較為完備的法律制度和豐富的法律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漢唐時期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典。中國古代法制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智慧和資源,中華法系在世界各大法系中獨樹一幟。中國歷代王朝治理都注重運用法制方式,注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源于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的很多觀念至今仍然深刻影響著我們。比如,以禮為中心的情理法結合的倫理法治,“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天下無訟”“以和為貴”的價值追求,保護鰥寡孤獨、老幼婦殘的恤刑思想,“法不阿貴”“刑無等級”“援法斷罪、罰當其罪”的平等觀念,“德主刑輔”“明德慎罰”的慎刑思想,等等。中國傳統的人權觀念和智慧,對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精神價值和歷史借鑒。
中新社記者:可否舉例說明中國古典人權智慧對當代中國人權保障實踐的影響?
馬懷德:我想分享的是儒家經典《孟子》中所蘊含的民本思想,這是中華傳統典籍中人權理念比較鮮明和突出的儒家經典。其中提到“人”的次數為469次,居《孟子》詞群的首位,既有指一般意義上的人,也有指特定的某種人或某個人。
民本思想是《孟子》的核心理念。孟子很看重民心向背,認為民心乃政權之根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孟子認為民心是社會治理的基礎,“民事不可緩也……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孟子主張君主與民眾的共樂同享觀,“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中的這些思想與《尚書·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共同構成了儒家經典中的民本思想,對現代中國的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增進人民福祉、維護人民權益貫穿到法治中國建設的全過程各方面,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是《孟子》中的民本思想在當代法治中國建設的生動寫照。
中新社記者:中國古典人權智慧為當今全球人權治理提供了哪些參考與借鑒?
馬懷德:當今世界正面臨單邊主義抬頭、地緣沖突頻發、發展鴻溝加劇的局面。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各國休戚與共、協同發展,強調主權平等、對話協商、合作共贏和文明互鑒等國際交往原則,為重塑更加公正公平合理包容的人權共識提供了獨特的路徑與視角。
這一理念超越了意識形態分歧,為不同社會制度和文化背景的國家找到最大公約數,即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和尊嚴。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的,“中國已成為多邊主義的重要支柱。”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是踐行真正多邊主義的重要抓手,為彌合當今世界在人權問題上的裂痕提供了富有感召力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為重構包容普惠的國際人權共識注入了新的思想動力。
今天,在聯合國成立80周年之際,重溫《世界人權宣言》的初心,不僅是在追溯80年來國際人權事業的歷史脈絡,更是在為全球人權的未來發展凝聚共識。以人權之名對他國施壓不僅違背《聯合國憲章》基本原則,也削弱了國際人權機制的公信力。國際社會需要從“以我為主”的權利輸出模式,轉向“相互尊重、互學互鑒”的共建模式。我們應當堅守全人類共同價值,超越意識形態對立與文明偏見。
為此,我愿提出三點倡議:第一,人權不應成為對抗的工具,而應成為合作的橋梁。第二,人權保障應注重整體性與協調性。第三,未來人權共識的重建,應以人類共同價值超越文明偏見。
今年是“中歐人權研討會”創立10周年,希望中歐一同攜手,以構建全人類共同價值為紐帶,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愿景,推動全球人權治理體系健康發展。(完)
受訪者簡介:
馬懷德,法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兼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會長,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詢員,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教育部法學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直接參與《國家賠償法》《立法法》《監察法》《行政許可法》等多部法律的起草工作。出版學術專著或教材50余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榮獲第四屆“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稱號;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和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編輯:史詞】圖為自由式街舞比賽現場。中新社記者 薛蒂 攝
圖為自由式街舞比賽現場。中新社記者 薛蒂 攝
圖為自由式街舞比賽現場。中新社記者 薛蒂 攝
圖為齊舞比賽現場。中新社記者 薛蒂 攝
圖為齊舞比賽現場。中新社記者 薛蒂 攝
圖為裁判員現場打分。中新社記者 薛蒂 攝 【編輯:曹淼欣】
中新社圣保羅6月29日電 題:拉美中國文化巡回展在巴西圣保羅受“Z世代”熱捧
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當地時間28日,第三屆拉美中國文化巡回展·走進巴西活動在圣保羅州立大學開幕。中國非遺藝術家代表、巴西文化教育界代表、僑團代表以及圣保羅州立大學師生代表等150余人出席活動。
本次活動以“書香作伴·閱見中國”為主題,以出版、文創、非遺為文化載體,重點展出葡語、中葡對照等語種在內的多語種中國主題圖書、中國傳統文化讀物、童書繪本以及漢語學習教材等各類圖書500種。
當地時間6月28日,巴西圣保羅,一群巴西大學生在第三屆拉美中國文化巡回展上了解中國國潮文創產品。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攝
巴西青年學者丹尼爾曾在中國留學兩年,說得一口流利普通話。書展中劉震云《一句頂一萬句》、李劼人《死水微瀾》等葡語版作品令其驚訝,“面很廣,讓人很心動”。
旅巴中國學者高沁翔也在書展上邂逅了由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寫的《四川揚琴》,如獲至寶。他笑稱自己喜歡操琴,也持續多年為巴西學生開授中國古典音樂課程,“這書就像是為我準備的”。
巡回展上展出點翠工藝鳳冠的冰箱貼、閩南大厝地磚圖案的杯墊、敦煌飛天造像的書簽、欽州坭興陶的茶具等等,反映中國傳統文化場景、國潮IP的各類文創產品有百種之多。活動承辦單位廈門外圖集團總經理助理熊理國說,期冀為巴西參展各界打造立體生動、豐富多元中國文化體驗空間。
當地時間6月28日,巴西圣保羅,變臉演員在第三屆拉美中國文化巡回展表演。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攝
“此次活動形式多元,帶給我們知識和愉悅,更讓我們接觸到人類文明史上最美麗的篇章之一。”圣保羅州立大學孔子學院院長路易斯·安東尼奧·保利諾教授說。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對外推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期許中巴進一步深化拓展版權貿易、教育等領域的合作,為攜手構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續星球的中巴命運共同體增添更多文化動能。
中國駐圣保羅副總領事張希在致辭指出,此次巡回展呈現了一場中國文化的盛宴,“進一步拉近兩國人民的距離,為深化中國與圣保羅州乃至巴西的全面友好合作注入新的文化動力”。
當地時間6月28日,巴西圣保羅,中國傳統音樂樂團百花樂團在第三屆拉美中國文化巡回展上演奏國樂。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攝
當天,中國舞獅、川劇變臉等傳統國粹在巡回展上精彩亮相,中國傳統民樂藝術團“百花樂團”連奏多曲融入巴西音樂風格的中國民歌,點燃全場。
圣保羅大學中文系學生亞歷山德拉·卡斯特受邀上臺演出,與百花樂團在《高山青》和《LAMBADA》等中巴名曲混響中跳起了倫巴。“中國印象又被刷新了。”22歲的卡斯特說,“中國變得更熱烈更有趣更時尚,真想到中國去深造。”
圣保羅州立大學副校長顧問卡琳娜·帕斯夸里埃洛·馬里亞諾也表示,近年來,巴西青年大學生對中國興趣持續高漲,該校與中國文化教育機構合作趨密,近期還將安排十多名研究生赴湖北大學開展學術交流。
本次活動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對外推廣局、中國出版協會、廈門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廈門市商務局等共同主辦,廈門外圖集團、圣保羅州立大學孔子學院聯合承辦,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支持舉辦。巴西站活動結束后,將赴秘魯展覽交流。(完)
【編輯:張奧林】中新網香港7月2日電 (記者 戴小橦)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廠商會)2日舉辦記者會介紹,“第31屆香港國際教育及職業展”將在7月5日至6日在香港舉行,展會云集超過20個國家及地區逾1000所大專院校、教育機構和升學顧問。
7月2日,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舉辦記者會介紹,“第31屆香港國際教育及職業展”將于7月5日至6日在香港舉辦。(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供圖)
廠商會會長盧金榮表示,展會設“海外及內地升學區”“本地升學區”“職業廣場”三大展區,提供文憑以及短期進修課程等資訊,入場人士可根據自身的教育程度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升學及進修路向。本屆更邀得來自法國、德國、葡萄牙、白俄羅斯、奧地利、南非共6個駐港領事機構參展,為學生帶來更多元化的留學選擇。在“職業廣場”,超過50家企業和機構將提供逾2000個職位空缺。此外,展會設有免費履歷照拍攝、履歷咨詢及職業生涯導航工作坊,幫助入場人士裝備自己。
廠商會常務副會長兼展覽服務有限公司副主席馬介欽表示,人工智能(AI)的崛起正在重塑職場生態,年輕人必須擁抱科技變革、持續進修,方能維持競爭力。今屆展會加入AI相關元素,包括新增免費AI模擬面試體驗,讓市民全面了解和提升其求職或大學面試的表現。此外,展會設有專題講座,請來專家學者分享AI對各行業的影響,以及如何應用AI提高學習效能等。(完)
【編輯:付子豪】中新網鄂爾多斯6月27日電 題:從“遺憾”到無憾的香港自行車運動員
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
從“遺憾”到無憾,香港自行車運動員葉漢文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僅用了不到12小時。
26日,葉漢文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參加2025年全國公路自行車錦標賽暨全國青年公路自行車錦標賽第三屆亞洲青年運動會選拔賽(鄂爾多斯)時,最大的“遺憾”是,“未能看到草原,未能實現騎馬、射箭的夢想。”
圖為葉漢文接受媒體采訪。 麻志強 攝
“沒想到,27日這個夢想就實現了。”葉漢文告訴記者,當天,在伊金霍洛旗政府的安排下,來自香港及其他省份的運動員在伊金霍洛旗體驗到了草原的雄渾、遼闊。
一直沒見過草原的葉漢文,在草原上顯得非常放松。他除了不停地拍照外,注意力集中在了心心念念的駿馬身上。
“駿馬、草原,加上身邊吹過的微風,心情別提有多高興了!”葉漢文告訴記者,28日上午,大家還要去另一處草原體驗策馬揚鞭的感覺。
“張弓搭箭,品品奶茶,吃吃手把肉,做一天真正意義上的草原人。”葉漢文滿是期盼。
記者獲悉,比賽期間,為了讓運動員不留“遺憾”,當地官方精心準備了地方特色餐飲,選用鄂爾多斯草原上的優質牛羊肉、新鮮奶制品等食材,為大家奉上美食。
回顧過去5天的感受,葉漢文表示,在自行車比賽中,自己獲得了青年男子個人計時賽冠軍,成績超出了賽前的預期。
圖為在鄂爾多斯參賽的運動員體驗騎馬。 麻志強 攝
葉漢文表示,未來會帶著家人一起來內蒙古大草原。(完)
【編輯:張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