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特奥会首个全维度无障碍反兴奋剂教育科普智慧展厅落地深圳赛区

相關文章
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協7月4日向媒體發布信息說,由中國復合材料學會承辦的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防彈防爆復合材料最新進展與應用技術專題論壇”近日在北京舉辦,來自防彈防爆復合材料領域的相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專家學者及業界代表參加論壇。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第五三研究所、陸軍裝甲兵學院、西北工業大學、北京普諾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恒興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所、北京服裝學院、中原工學院、北京化工大學、瞬態沖擊全國重點實驗室、武漢紡織大學等10位行業專家,圍繞防彈防爆復合材料最新進展與應用技術,分別作論壇報告。
防彈防爆復合材料最新進展與應用技術專題論壇會場。中國科協 供圖
報告主題包括《高效抗沖擊復合材料在安全防護領域的應用與發展》《復合材料和金屬防護結構抗彈性能快速等效分析方法》《基于小數據集的復合材料抗高速沖擊的機器學習》《抗沖擊復合材料中的紡織增強結構設計研究》《防彈防爆復合材料的阻燃性能提升及研究進展》《防彈復合材料性能研究及應用》等。
在論壇討論環節,專家學者聚焦“陶瓷復合裝甲的結構優化與工程應用”“防彈復合材料透氣散熱問題”“基礎材料性能瓶頸”“原材料與工藝卡脖子問題”等議題展開研討,不僅明晰當前技術瓶頸的突破方向,更在材料體系設計、工藝優化等關鍵環節形成創新思路,為行業技術進步提供切實可行的理論支撐。(完)
【編輯:張令旗】中新網深圳6月28日電 題:促經貿文化交融 共筑中肯合作新未來
——專訪肯尼亞中華總商會會長卓武
中新網記者 索有為
“自1997年踏上肯尼亞這片熱土,我從建材貿易起步,逐步拓展至物流、旅游、新農業、生物科技、新能源等多元領域,見證并參與了中肯兩國在經貿、文化等領域的深度合作。”肯尼亞中華總商會會長、中肯集團董事長卓武28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
肯尼亞中華總商會(下稱“總商會”)成立于2017年,總商會以“團結互助、融入當地、服務僑胞、促進共贏”為宗旨,目前已吸納近500家會員企業,現有會員企業涵蓋貿易、制造、農業加工、文化交流、服務業等中肯經濟關鍵領域。
作為首任及現任總商會會長,卓武致力于推動商會規范化發展,通過與肯尼亞投資局、警察局等政府部門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為在肯華商提供法律咨詢、風險預警等服務,助力企業合法合規經營,尤其為中小企業提供清關、法律、人力資源等一站式服務,降低出海風險。
總商會連續多年組織會員企業參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非合作論壇等國家級平臺,推動肯尼亞紅茶、咖啡豆等特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2023年協助肯尼亞國家投資局在北京舉辦“肯尼亞-中國投資交流會”,促成630億先令的合作協議簽署。2025年4月,再次陪同總統代表團,開展對中國的國事訪問,并協助組織召開投資峰會,促成相關重要合作項目。
卓武說:“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與肯尼亞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等領域具有高度互補性。商會積極發揮橋梁作用,推動兩地合作邁上新臺階。”
2023年,總商會協助肯尼亞國家投資局在深圳設立“肯尼亞國家展館”,為深圳企業提供政策咨詢、市場調研等一站式服務。同年,深圳市優泰實業有限公司通過商會平臺在肯尼亞投資建設電子組裝廠,預計達產年產值2000萬美元。
肯尼亞中華總商會助力深圳企業駐肯尼亞辦事處開業。受訪者供圖
針對深圳高科技企業出海的需求,總商會提供“落地護航服務”,協助傳音、華為等企業獲取稅收優惠,為深圳新能源企業定制肯尼亞電網接入標準手冊,縮短項目投產周期50%。
2024年5月,總商會聯合深圳寶安區政府舉辦“深圳-內羅畢經貿合作交流會”,促成寶安與肯尼亞國家工商會簽署合作備忘錄,在新能源、醫療器械等領域達成12項合作意向。
在文化交流領域,總商會也積極賦能。
早在2019年5月,總商會聯合深圳市中非文化傳媒公司,在深圳“中非可持續發展中心”舉辦“中非文產經貿月”,肯尼亞相關機構在活動中簽署超1000萬元合作協議,涵蓋非洲藝術品進口、文旅線路開發等領域;非洲文化博物館展出木雕、石雕、繪畫等珍品,吸引超10萬人次參觀。2024年春節期間,總商會組織肯尼亞華人藝術團赴深圳參與“全球華僑華人新春嘉年華”,表演融合中肯元素的歌舞節目,獲得多方好評。
卓武表示,總商會將繼續秉持“促進中肯合作、創造中肯價值”的理念,深化與深圳、雄安等地的合作,推動“肯尼亞國家展館”升級為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加快建設“中肯文化旅游中心”,打造集中國小鎮、非遺展示、中醫康養于一體的文化地標;發起“新生代華商成長計劃”,通過“文化尋根”“創業孵化”等載體,培養兼具國際視野與家國情懷的青年企業家隊伍。(完)
【編輯:付子豪】中新網6月28日電 第30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綻放”頒獎典禮于6月27日晚落下帷幕,紀錄片《是壞情緒啊,沒關系》獲得最佳系列紀錄片獎項。在該獎項入圍的5部作品中,這是唯一一部由國內獨立出品制作的項目。
海報
紀錄片《是壞情緒啊,沒關系》作為B站首部聚焦心理健康的醫療類紀錄片,敏感捕捉受眾痛點,以恐懼、哀傷、躁動、厭惡、迷茫、焦慮六種情緒為切入點,探討不同生存境遇下的人們所面臨的就業、教育、家庭等人生命題。該片通過細膩的情感共鳴、真實的矛盾沖突和專業的科學解讀,鼓勵人們正視并接納自己的“壞情緒”。
在本屆白玉蘭“紀錄片創制合作”論壇上,嗶哩嗶哩紀錄片內容總監張昊曾表示,“中國紀錄片人很‘卷’,創新和努力程度沒人比得上,內容題材豐富、人性故事深刻”。而《是壞情緒啊,沒關系》的獲獎,不僅是紀錄片在該內容題材創造性的成功探索,更是引導公眾對“心理問題”樹立科學認知、消除對“精神疾病”誤解的大膽嘗試,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公益價值。
正如《是壞情緒啊,沒關系》制片人劉璐在頒獎典禮上所說:“拍攝心理題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每一位勇敢敞開心扉的朋友,讓更多身處情緒漩渦的人們被看見并獲得力量,能夠鼓起勇氣面對自己和人生,這也是項目最大的價值與意義。”
【編輯:付子豪】中新網北京6月28日電 由香港特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香港駐京辦)支持的香港中英劇團粵語話劇《血色雙城記》27日至29日在北京鼓樓西劇場上演。
《血色雙城記》取材于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經典名著《雙城記》。作品以法國大革命為時代背景,情節復雜、人物眾多,展現了彼時的社會風貌和人性掙扎。
6月27日至29日,香港中英劇團粵語話劇《血色雙城記》在北京鼓樓西劇場演出。(香港中英劇團供圖)
《血色雙城記》由英國劇作家何樂為(Jonathan Holloway)以現代手法改編,2016年在香港等地上演。2023年,香港中英劇團推出粵語版本。作品的舞臺設計簡約,別具匠心,融入現代劇場手法,以當代視角重構古典之美。
香港駐京辦副主任阮慧賢觀看演出并表示,香港中英劇團的創作以香港文化為根基,吸納西方戲劇的精髓,風格新穎獨特,凸顯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優勢。《血色雙城記》是該劇團與英國創作團隊合作的結果,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產品。
6月27日至29日,香港中英劇團粵語話劇《血色雙城記》在北京鼓樓西劇場演出。(香港中英劇團供圖)
阮慧賢指出,香港駐京辦一直積極推動香港與內地的文化藝術交流,近期為內地觀眾帶來一系列香港劇作,除本次《血色雙城記》外,還將為北京觀眾帶來西九文化區與香港話劇團聯合制作的原創粵語音樂劇《大狀王》,2025香港藝術節委約、中法共創的《海底兩萬里》等,期待香港與內地文化交流更加豐富。
香港中英劇團成立于1979年,早期以英語和粵語演出。劇團積極創作兼具香港本土特色與國際視野的優秀劇目,并以多元的戲劇教育活動聯動各界,推廣舞臺藝術。(完)
【編輯:付子豪】中新網7月3日電 商務部3日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會上,有記者提問:中國是否計劃在本月稍晚舉行的中歐領導人峰會前再次延長對歐盟白蘭地進口的調查,還是目前已實施的39%臨時關稅將轉為永久性關稅?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詠前表示,這個問題涉及到中方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相關白蘭地反傾銷調查。此前,我們多次回應過相關問題。根據中國法律和世貿組織規則,中方調查機關將于近日作出最終裁決,有關進展情況請關注商務部網站。
【編輯:曹淼欣】中新網臺州6月28日電(傅飛揚 泮素珂)盛夏時節,走進浙江省臺州市三門縣海潤街道后林村,憨態可掬的“后林小栗”卡通雕塑引人注目。一路前行,咖啡的醇香、營地的歡鬧、小院的靜謐,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滿活力的鄉村圖景。
后林村曾因交通閉塞、產業薄弱、人口外流等面臨發展困境。近年來,借浙江“千萬工程”東風,后林村以四合院新居為支點,撬動農房改造、業態革新、區域聯動的鄉村振興三重奏,年接待游客超3萬人次,走出一條山區村的共富新路徑。
2025年,后林村一景。陳彩省 攝
在后林村黨群服務中心,黨員干部與村民圍坐一堂,討論宅基地分配和新一批鄉創項目規劃。這樣的場景,在拆舊改新初期卻是另一番景象。“祖祖輩輩住的老房子,說拆就拆?”“拆了住哪里,新房子能有老房子方便?”彼時,質疑的聲音不絕于耳。
面對重重阻力,后林村迅速建立起黨員、村民代表“1+N”聯系機制,通過“晨訪柴米油鹽、夜談規劃政策”,最大程度爭取村民理解和支持,還建立起“問題收集—現場研判—限期辦結—公開反饋”的閉環機制,確保意見有回應、問題能解決。
正是這樣的“走心”工作法,讓政策落地有了溫度——40余起土地糾紛在田間地頭化解,50多條村民建議被落實,有效推進全村拆舊拆破工作順利完成。
“這里以前擠著100多間破房,茅草棚、豬圈雜亂無章,不僅影響村容村貌,還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后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咸全感慨道,為改變這一現狀,該村以“騰籠換鳥”的思路推進連片拆建,拆除老舊房屋后,20余戶村民被集中安置到村口新區,16畝寶貴的土地被釋放出來。
在土地利用上,后林村有著長遠且精細的規劃:4畝土地用于打造“后林小栗”景觀帶,千年古樟群落經過修復,成為游客打卡的熱門景點;4畝建設鄉創產業集聚區,吸引了眾多新興業態入駐;8畝預留為未來發展用地……
同時,新居的設計也別具匠心——四合院新居單戶占地面積92平方米,較傳統立地式住宅減少8%,但通過共享庭院的設計,使用率提升了15%。在建設成本上,通過集中建設,單套建房成本較農戶自建節省10萬元,20棟四合院累計節約資金超200萬元。
“統建不僅可以省錢,還帶小庭院,能在里面種些花草和蔬菜,閑暇時坐在院子里,喝喝茶、曬曬太陽,感覺很愜意。”村民陳三亮說。
午后的“曼婷茶室”,茶香四溢,“80后”主理人王婷婷一邊沖泡著本地特色黃茶,一邊在線上對接游客。在曼婷小院,游客們可以自助燒烤、圍爐煮茶,還能體驗陶藝制作、染布等手工活動,感受濃濃的鄉愁與文藝氣息。
不遠處,由老舊牛棚變身的“屋頂咖啡”同樣人氣爆棚。曾在夜市移動攤點經營檸檬茶的“90后”賴家姐妹,通過駐村干部的牽線搭橋來到后林村。“街道和村里給了我們半年的免租期,還幫忙完成了基礎裝修,讓我們能夠輕裝上陣。”“屋頂咖啡”主理人賴俏俏說。
在后林村,免租金、裝修、水電,包審批、培訓的“3免3包”政策成了招才引智的“金招牌”,共吸引20余名返鄉青年創業,帶來國風奶茶、文創市集等業態,也帶動土蜂蜜、黃桃年銷售超30萬元。
2025年,后林村里的新業態。呂坤 攝
“后林村農文旅深度融合項目落地后,村集體年獲20萬元租金加上10%分紅,完全運營后年收入將破200萬元。”后林村黨支部書記助理杜碩表示,他們與周邊5個村推出的“古村探秘—畬鄉風情—田園采摘”跨村線路,更是形成了“單村突破、集群共富”的格局。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挖旅游資源,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品質,讓村民享受更多的發展紅利。”談及未來,杜碩信心滿滿。(完)
【編輯: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