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赛场:“杜杜”们酷暑中排练 南京奥体6万个座椅被擦了个遍

相關文章
鳩山由紀夫:“特朗普式美國”或長期延續,東亞需調整戰略共同應對 | 世界觀
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記者 薛凌橋 張東方 林勐男)“未來的美國總統候選人,無論其黨派立場如何,都可能延續特朗普的路線,否則將難以在大選中勝出。在美國政壇風向變化的背景下,全球各國需要作出改變,調整本國戰略。”
7月3日,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在北京清華大學開幕,本屆論壇主題為“共促世界和平與繁榮:共擔、共享、共贏”。開幕式后,圍繞“國際秩序與世界和平”這一主題,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Yukio Hatoyama)作上述發言。發言期間,鳩山還就貿易戰、中日韓合作、中美關系等熱點話題發表看法。
圖為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在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期間發言 中新網記者 薛凌橋 攝
應對“特朗普式美國”,中日韓合作是破局之道
當前,特朗普重返白宮已近半年。鳩山指出,特朗普第二任期仍有三年半,但2028年下一屆美國大選后,“特朗普式的美國”執政風格仍有可能延續,因為近幾屆美國政府的對外政策都受到了“Make America Great Again(MAGA)”口號的影響。
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對此,鳩山觀察到,在特朗普總統第一任期內,美中之間的對立是兩國關系最顯著的變化;而在第二任期,這種變化不再局限于兩國之間,而是影響了全球秩序的根基。因為就連美國的盟友也開始意識到,面對這樣的美國,必須要大幅調整本國的戰略方向。
面對“特朗普式的美國”帶來的挑戰,鳩山認為,日本等東亞國家應擺脫對美依賴,增強戰略自主性。日本應當加強與東亞各國的合作,尤其是加強中日韓三國的合作。
他還指出,2025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會議將在韓國舉辦。中日韓三國應當以本次會議為機遇,攜手加強合作。
對于一些日本企業因擔心美國制裁而對與中國企業在海外合作持觀望態度,鳩山指出,不與中國高科技企業開展合作,日本企業將很難在全球競爭中取得成功。他建議,中日可在第三國,如東南亞國家,建立合資企業。此外,日本應當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
“去風險”而非“脫鉤” 東亞應拓展多元市場
當前,美國政府加征關稅對全球各國造成了廣泛影響,引發全球多國抵制。對此,鳩山引用了日本國內的一句俗語 ——“哭鬧的小孩誰也對付不了”。他解釋道,試圖運用邏輯關系和經濟理論說服特朗普是徒勞之舉,各國唯一的選擇是在有限的時間內靈活應對。
各國應避免讓特朗普形成這樣一種印象——“只要美國挑起沖突,其他國家就會作出讓步,并向美國提供足量補償。”以日本為例,鳩山表示,其對美出口依賴度越高,其經濟發展就越容易受到制約。因此,日本應逐步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這是一種“去風險”。
“減少對美國依賴的最好辦法,就是增加對其他國家的出口,而非單純減少對美出口。中日韓三國和歐洲國家都在積極開拓美國以外的市場,這正是開發美國以外市場密集競爭時代的開始。”他補充道。
為盡可能減少美國政府加征關稅的沖擊,鳩山呼吁日本、中國和韓國應加快推動三國自貿區建設,擴大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和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的范圍。
“當今世界,試圖通過單邊手段來強行推行所謂正義與價值觀的做法,正在威脅全球穩定。盡管全球各國擁有不同的價值觀,但重要的是要實現相互理解和尊重。”鳩山最后說。(完)
【編輯:劉湃】二胡化成音樂“魔杖”,臺灣姑娘的“民樂夢”:讓世界聽到中國聲音
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李柏濤 徐峻杰)時而細膩婉約,時而狂放野性……二胡在臺灣青年陳以軒的指尖下,宛如一柄靈動的“魔杖”,賦予傳統民族樂器別具一格的音樂生命力。
在2025兩岸青年峰會現場,陳以軒與研習琵琶的大陸同學默契合奏。重新編曲后的民樂《國韻風華》,將燃動的東方韻律融入青春氣息,在會場中激蕩回響。
這是陳以軒第二次登上兩岸青年峰會的舞臺。此次演出,她特意身著一件融合現代元素的漢服。她向中新網透露,受家庭熏陶,自己自幼便對音樂充滿熱愛,尤其鐘情于民族音樂。
八歲那年,就讀音樂班的陳以軒面臨樂器選擇。母親最初建議她學習揚琴,然而當她聽到二胡那貼近人聲的弦樂時,瞬間被深深吸引,自此踏上了民族音樂的探索和求學之旅。
在島內讀高三時,陳以軒毅然決定報考中央音樂學院,并幸運地成為這所大陸頂尖音樂學府的臺灣學子。“我渴望在這里研習更豐富的傳統曲目,汲取深厚的音樂知識,精進獨奏技藝與基本功。”
陳以軒生活照,2024年秋攝于北京。(受訪者提供)
如今身為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的陳以軒表示,希望在母校繼續深造,不斷打磨演奏水準。在大陸求學的歲月,一種使命感在她心中悄然生長。“作為當代臺灣青年,我深知傳承民族音樂與樂器的重任在肩。”
曾赴國外演出的陳以軒觀察到,許多外國人對二胡等民族樂器并不陌生,海外華人也期望子女接觸、學習民族音樂。“我想用二胡演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世界聆聽中國聲音,了解當代民族樂器的傳統底蘊與創新發展。” 陳以軒堅定地說。(完)
【編輯:黃鈺涵】中新網烏魯木齊7月3日電 (唐莉霞 楊怡)《大改水》是一部以“新疆伽師縣城鄉飲水安全工程”和該縣原水利局局長、“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劉虎的事跡為藍本改編的電影。該片講述了以主人公英捷(鞏崢飾)為代表的新疆基層水利工作者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團結一致、攻堅克難、無私奉獻,用近20年的時間,終于讓當地老百姓告別苦水,喝上甜水的故事。影片以樸實無華的鏡頭語言,細膩生動的表演,賦予了這個有高度、有力度、有態度、有溫度的故事以感人至深和催人奮進的力量。
影片由廣東省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支持,由中共喀什地委宣傳部、中共伽師縣委宣傳部、中新社(北京)國際傳播集團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等聯合攝制,由中國新聞社新疆分社和新疆德匯影視有限公司出品。
電影開篇便是20世紀90年代在伽師縣農村打井的水利局工作隊隊長英捷和同事緊急護送一名突發疾病的村民前往縣城就醫的情節,通過醫院院長的講述得知該病患因長期飲用澇壩水嚴重影響健康,因水致病已發展為事關全縣百姓的地方病。鏡頭一轉,來到當時伽師縣部分農村作為飲用水的“又苦又咸”的澇壩水——漂浮著雜物,人畜共飲一坑死水,這對于早已用慣自來水的觀眾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是的,就像主人公英捷說的那樣,伽師縣有最甜的甜瓜,有肉質鮮美的羊肉,景美、人美,但水卻不美。而當地的水利工作者就是要“讓老百姓喝上安全的飲用水”,這是他們的初心,也是他們的使命擔當。為了這個初心和使命,當地基層水利工作者立足當地從“打井取水”到跨城引水“大改水”,這條路追尋了近20年。
電影畫面一幀幀展開,20年追尋“甜水”之路的漫長與艱辛、步履的堅定與鏗鏘,凝結成新疆基層水利工作者的日常。當這一切與黨中央、自治區脫貧攻堅的大政方針和資金支持;與援疆省市的鼎力相助;與當地各族群眾的殷切期盼并身力體行地積極配合融為一體時,以一往無前、千里奔涌、萬壑歸流之勢有力地高揚起時代精神。影片中當“打井取水”的水井編號漸漸布滿伽師縣地圖時,當我們以為當地老百姓似乎已經擺脫澇壩水時,水利工作者卻面臨著新的更大的難題,一場6.8級的地震不僅讓英捷他們十幾年的心血毀于一旦,還造成了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質條件改變帶來的地下水有害物質超標,而伽師縣鄰近沙漠、降水少、蒸發快,縣域內還沒有水質達標的河流。圍繞全縣40余萬名群眾長期、穩定、健康的水源從何而來、該如何解決的爭論構成了影片情節沖突的一個小高潮,英捷團隊在充分調研基礎上提出的跨城引水,從蓋孜河上游引來百公里外慕士塔格冰川水作為穩定水源的“大改水”方案最終獲得通過。
一直以來,伽師縣的飲水問題都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在我國脫貧攻堅戰拉開帷幕之際,該縣的飲水安全問題被納入脫貧攻堅戰略,在水利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區和當地政府、援疆省市和各族群眾的群策群力下,這項總投資17.49億元的改水工程終于在2020年5月完工,伽師縣人民終于真正告別了喝苦水的時代。影片中來自慕士塔格的冰川水從居民家中水管流出的那一刻,以英捷為代表的新疆基層水利工作者多年來的堅守與付出在老百姓歡欣鼓舞地品咂這一碗甜水時具象化了,而英捷身患肺癌卻仍奮戰在改水一線的“小我與大愛”意義的揭示也更有力度。
在影片20年的時空里,主人公英捷的職業身份從打井工作隊隊長成長為地區大改水工程的負責人,從家庭身份而言,他從麗霞的丈夫升格為了兒子小虎的爸爸。這樣一個家庭身份轉變的設定和圍繞此展開并服務于電影主題的情節,使得該片在家國情懷宏大敘事的呈現上更具溫情、溫度。英捷對妻子麗霞的愛是真誠熱烈的,但基層水利工作性質造成的兩地分居也是事實;麗霞一方面盼望著丈夫不要錯過干部調整機會從而結束兩地分居,一方面又默默支持著丈夫在水利一線奔波。在兒子小虎心目中,雖然常年不在身邊,但爸爸依然在他心目中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幼年的小虎會跟爸爸講海龍王吐水的夢,他的夢成了英捷帶領同事們引來慕士塔格峰冰川水的實踐;童年的小虎會帶著生日蛋糕獨自坐上汽車去往爸爸所在單位給爸爸過生日,留下屬于父子倆的美好回憶;作為爸爸的英捷既會“無原則”地寵溺兒子,又會將兒子帶到工作的地方以言傳身教的方式潛移默化地為兒子做榜樣。在慕士塔格峰下,英捷問已是少年的兒子今后是否愿意從事水利工作,兒子猶豫后說不愿意,因為累。這段不著痕跡的表演,真實地傳達出新疆基層水利工作者的不易。但那一刻,不僅在小虎的心目中,相信在所有觀眾的心目中,英捷與身后為伽師縣送去甜水的“冰川之父”慕士塔格峰已融為了一體。
表現新疆基層水利工作者的奉獻精神是本片的著力點,但該片的可看性還在于對地域文化的展現和對一眾配角形象的生動塑造。影片中20世紀末南疆地區農村流行的驢車,老百姓家汲水用的葫蘆,可愛的維吾爾族爺爺不那么標準的倒裝句式的國家通用語言都賦予了影片主題精神彰顯之外濃郁的南疆生活氣息。而除了主角,片中配角們的精彩演出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基層水利工作上兢兢業業一輩子的老局長;在工程質量上把控不嚴差點犯了錯誤的英捷的老部下王小明;由親人因澇壩水致病先后離世的孤兒成長為敢與不正之風作斗爭的水利局質量檢驗員蘇比;關心英捷健康并關注伽師縣地方病的院長;曾宣揚澇壩水是好的“公水”而自來水是“不好的母水”的維吾爾族大叔……一個個鮮明生動的形象既推動著影片情節的發展,更深刻地揭示出“大改水”之路的不易與“一碗甜水”的重量。
水,在中國文化中從來都不僅僅是自然元素,《管子》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這是對水與生命關系的闡釋。中國人對水的理解更上升到哲學與智慧的高度:“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但要真正讓水成為滋養萬物之源,讓水“利人”“利萬物”而非水患、水害,則需要人們付出智慧、勞力,甚至更多,所以“水利”這個詞本身就蘊含著智慧與力量。兩千多年前,李冰父子修建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今天伽師縣完成中國迄今單體投資最大的飲水安全項目,這是新疆當代基層水利人的壯舉,是他們將老百姓的福祉放在心上并為其奉上“一碗甜水”的“上善”之舉!(作者唐莉霞系新疆評協造型藝術專委會秘書長、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楊怡系新疆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 【編輯:劉陽禾】
7月4日,一位小朋友在長沙街頭吃冰棍。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7月4日,市民用皮包遮陽。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7月4日,游客在長沙街頭手持冰飲料與風扇行走。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7月4日,長沙一開著空調的甜品店內吸引民眾扎堆納涼。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7月4日,一位市民頭貼降溫貼,手持紙扇行走在長沙街頭。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7月4日,一位小朋友在長沙街頭拿著冰水、吃著冰棍。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編輯:曹淼欣】
聚焦智能復合材料研究進展與技術突破 中國科協年會舉辦專題論壇
中新網北京7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7月3日從中國科協獲悉,作為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專題論壇之一,由中國復合材料學會承辦的“智能復合材料的前沿探索與技術創新專題論壇”近日在北京順利舉辦,來自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智能復合材料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與技術突破。
中國科協年會“智能復合材料的前沿探索與技術創新專題論壇”會場。中國科協 供圖
論壇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江蘇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的10位行業專家學者,分別以《液晶高分子復合功能材料》《復合材料智能修復設計及其應用》《形狀記憶智能空間展開結構設計及其驗證》《納米智能復合材料的開發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等為題作專題報告,并圍繞智能復合材料領域的前沿研究成果與工程應用創新和與會代表進行互動交流。
智能復合材料的前沿探索與技術創新專題論壇還設置討論環節,針對“電活性骨修復材料實際工程應用轉化瓶頸”“4D打印技術的工程化應用挑戰”“多功能集成技術路線的選擇與優化”“先進制造工藝的規模化實施路徑”等學科交叉領域的重大難題和關鍵技術展開研討。
與會專家學者表示,該論壇通過不同學術觀點的碰撞交流,既深化對關鍵科學問題的認知,也為技術創新提供多元視角,從而有效推動智能復合材料領域理性包容、開放創新的學術生態建設。(完)
【編輯:胡寒笑】中新社聯合國7月3日電 (記者 王帆)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迪雅里克3日表示,加沙人道主義危機正進一步升級,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對此深感震驚。
當天,迪雅里克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加沙可供平民生存的空間正迅速縮小。7月2日,以色列當局發布了一項新的“驅離令”,導致該地區近3萬人被迫遷移、流離失所。與此同時,加沙發生多起針對避難民眾和試圖獲取食物人群的襲擊,造成大量巴勒斯坦人死傷。
迪雅里克說,古特雷斯強烈譴責造成大量平民死傷的襲擊事件,并重申所有各方必須根據國際人道法尊重和保護平民,滿足其基本需求。
迪雅里克說,加沙已經連續超過17周未獲得燃料供應,古特雷斯對此表示嚴重關切。如果沒有燃料的補充,新生兒保溫箱將停止運轉,救護車將無法送達傷員,水將無法凈化,聯合國及其合作伙伴能提供的最后一點緊急援助也將被迫中斷。
迪雅里克說,古特雷斯再次呼吁全面、安全和持續的人道主義援助準入,并呼吁立即實現永久停火,確保人道主義援助暢通無阻地抵達有需要的人群。
據聯合國機構公布的信息,自3月中旬以來,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已記錄超過50份以色列當局發布的“驅離令”,覆蓋加沙約78%的土地。若加上以色列劃定的軍事管制區,這一比例上升至85%。僅剩約15%的區域人口密集,人道主義局勢極為嚴峻。(完) 【編輯:劉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