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罕见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考古获重要突破

相關文章
中新社北京7月3日電 (記者 劉玥晴 陳建新)2025兩岸青年峰會3日在北京開幕,海峽兩岸各界人士和青年代表700余人出席開幕式。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尹力在開幕式上表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兩岸青年成長成才,對青年肩負國家和民族未來寄予厚望,勉勵兩岸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攜手打拼。兩岸青年峰會是臺灣與大陸青年交流互鑒的重要平臺,不斷為民族復興和祖國統一匯聚新生力量、注入青春活力。長期以來,北京與臺灣聯系密切,交流合作成果豐碩。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對民族有共同的責任,對未來有共同的使命。希望大家凝心聚力,加強文創、非遺、影視等人文交流,攜手促進京臺交流交往,推動兩岸青年常來常往、深化情誼。把握歷史大勢,勇擔民族大義,增強愛國之心和報國之志,攜手促進祖國統一大業,書寫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的青春華章。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宋濤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關愛青年成長,強調“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兩岸青年好,兩岸未來才會好”。兩岸青年都是民族復興的參與者、推動者、獲益者,要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青春活力、貢獻青春力量。兩岸青年要秉持“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和外來干涉,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推進祖國統一。兩岸青年要勇于擔當、攜手打拼,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積極參與到兩岸交流合作、融合發展中來,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明前景中彰顯青年擔當。
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視頻致辭表示,青年是兩岸未來的希望,鼓勵更多臺灣青年到大陸看看,也歡迎更多大陸青年來臺灣走走,兩岸青年互相學習,共同開創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
此次峰會以“攜手繪青春 奮進新時代”為主題,將舉辦主論壇、分論壇、科技文化融合成果展等交流活動。7月至8月,還將舉辦京臺青年交流營等活動。(完) 【編輯:李潤澤】
中新網里約熱內盧6月28日電 題:金磚青年聚巴西里約熱內盧開“故事會”
中新網記者 林春茵
“而我將愛你所愛的人間,愿你所愿的笑顏……”27日,巴西里約熱內盧州立大學里,23歲的巴西女孩伊莎·阿莫林用清晰的中文深情地演唱著,為文明對話系列活動(金磚專場)啟幕。
跟隨著中企支持的巴西科帕卡巴納要塞管弦樂團,這位里約熱內盧(下稱里約)貧民窟女孩曾走進釣魚臺國賓館,曾在長城上放歌,如今還現身“金磚”會場。“是‘金磚’締造的中巴友誼,讓我的音樂夢想插上了翅膀。”伊莎如是說。
當地時間6月27日,文明對話系列活動(金磚專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中企資助的巴西科帕卡巴納要塞管弦樂團進行開幕演出。記者 林春茵 攝
當地時間27日,以“拉緊金磚人文交流紐帶 賦能全球南方光明未來”為主題的文明對話系列活動(金磚專場)在巴西里約舉行,吸引中國、巴西、俄羅斯、南非、印度等金磚國家專家學者、知名運動員及青年代表等300余人參加活動。
在金磚國家友好故事會上,“互助”“友誼”“未來”成為高頻詞。
作為巴西科帕卡巴納要塞管弦樂團的發起人,瑪西亞幫助了不計其數的貧民窟孩子以樂為媒,步上人生正軌。公益音樂教學并不盈利,樂團曾面臨解散,得益于中國海油巴西公司在巴西《文化激勵法》框架下捐款資助而渡過難關。回顧此節,瑪西亞不禁哽咽。
“與樂團同行的歲月里,每個瞬間都閃耀著愛的光輝。”中國海油巴西公司總經理黃業華回應說。他并用一組詳實數據,展現了中巴“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落地的過程。
當地時間6月27日,文明對話系列活動(金磚專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金磚國家青年事務代表洛蕾娜·斯蒂芬妮講述她的金磚故事。記者 林春茵 攝
18歲那年,來自巴西“金磚小城”塞阿拉州福塔萊薩的洛蕾娜·斯蒂芬妮第一次出國,赴印度加爾各答參與社會項目,向當地介紹巴西文化。此后她投身金磚國家青年交流服務,在俄羅斯第一次見到了雪,也感受了莫斯科的熱情,在中國還結交了一生的朋友。
“金磚青年有潛力成為連接國與國、文化與文化的橋。”斯蒂芬妮說。
青年共同的關切在“故事會”上激起共鳴。俄羅斯金磚國家研究青年學者埃琳娜·基里納注意到,中藥混搭俄式桑拿的排毒療法正風靡俄羅斯,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開設了中醫課程,俄的“預防醫學”政策與中醫理念契合,“中醫+數字醫療正成為前景。”
巴西中醫藥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方芳深有同感。方芳旅巴38年,見證了中醫藥在巴西落地規范化的過程,“巴西中醫藥的未來在于智慧醫療及加強國際合作。”
當地時間6月27日,文明對話系列活動(金磚專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俄羅斯金磚國家研究青年學者、中醫藥愛好者埃琳娜·基里納在講述她的金磚故事。記者 林春茵 攝
南非國家青年發展中心執行主席特別顧問納萊迪·恩科博與伙伴們正推進南非規模最大的青年帶薪服務項目。“我們期許持續建立持久的‘金磚’伙伴關系,開拓新機遇,推動青年賦能發展。”她說。
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執教印地語的印度青年學者魏漢將中國視為第二故鄉。在過去20年間,他“親眼見證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他看來,這些成就堪為金磚國家“點亮希望的燈塔”。
“期許我們攜手共創未來,讓金磚國家成為和平、進步與共同繁榮的堅實支柱。”魏漢說。
“這些故事展現了金磚國家人民之間如何相識、協作與互學共進。”巴西里約熱內盧州副議長蒂婭·茹在致辭中說,“當我們珍視彼此差異,頌揚國際團結時,就為構建一個充滿理解、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可持續未來鋪平了道路。”
作為此次活動的主辦方之一,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代表致辭表示,金磚國家的人文交流不僅是跨越山海的文明對話,更是全球南方國家攜手共進、共謀發展的生動寫照。(完)
【編輯:甘甜】中新網呼和浩特6月28日電 (記者 張瑋)28日,“陰山北疆歷史文化研究暨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舉辦,來自全國高校、科研院所及內蒙古各盟市文物考古機構的近百位學者,為北疆文化品牌建設注入學術動能。
圖為中央民族大學邊疆考古研究院院長魏堅以《內蒙古中南部考古學文化的編年序列》為題作主旨報告。 中新網記者張瑋 攝
會議匯聚國內史學、考古學、民族學領域權威專家及北疆地區一線文博文考工作者,旨在深入挖掘陰山南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脈絡,實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與發展。
開幕式上,內蒙古自治區社科聯主席烏恩奇表示,希望各位專家、學者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立足北疆歷史文化實際,碰撞思想火花,產出一批有深度、有價值的學術成果。
主旨報告環節,中央民族大學邊疆考古研究院院長魏堅以《內蒙古中南部考古學文化的編年序列》為題作主旨報告,“目前,我們基本建立起內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早期考古學文化的編年:白泥窯文化—廟子溝文化—阿善文化—永興店文化—朱開溝文化,同時,在本地區還有獨立于此文化序列之外的石虎山類型和老虎山文化。”
魏堅認為,本地區的考古學文化有自身的特色,同時也與周邊的考古學文化之間有著密切交流。
圖為“陰山北疆歷史文化研究暨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展學術研討會”現場。 中新網記者張瑋 攝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院長鄭君雷在《陰山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過程中的意義——以戰國秦漢考古為中心的考察》中,論證了陰山作為軍事邊界與文化紐帶的雙重角色。
當日下午,與會學者圍繞“文明曙光—史前聚落與文明演進、農牧交融—青銅時代與北方民族、邊塞治理—戰國秦漢的設郡安邊、民族融合—北魏至明清共同體意識的形成”4個研究重點展開分組研討。(完)
【編輯:付子豪】中新網上海6月28日電 (記者 陳靜)情緒X光機、TI神經調控技術、沉浸式 VR治療系統、帕金森病自體干細胞移植以及TIS無創深腦電刺激,這些極具科幻色彩的名詞已在情緒障礙和帕金森病兩大領域成為創新研究成果。科技發展正逐漸把“不可能”寫進日常。
“情緒X光機”把腦電、眼動、面部表情等多模態生理信號融合在一起,像給大腦做“透視”:敏感性和特異性都超過85%。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副教授鄭偉龍28日對記者介紹,傳統診斷抑郁癥依賴問卷和經驗,不夠客觀,許多患者在“自測”階段就被遺漏。“情緒X光機”讓醫生能夠用量化指標而非主觀描述來定位低落情緒,為“早篩—早診—早治”打下基礎。
“發現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及時干預。”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腦病中心副研究員張陳誠對記者表示,如何方便患者居家治療成為專家們探索的課題,TI(時間干涉)神經調控技術應運而生。張陳誠介紹,TI神經調控技術通過多個頭皮電極同步發出高頻電流,在人的大腦深部情緒中樞(例如:杏仁核)形成可控的低頻干涉電場。這樣,患者無需開顱、無需植入,就能被“精準干預”過度活躍的神經回路。對那些拒絕或不耐受藥物副作用的患者,TI神經調控技術提供了新的選擇。
“患者參與度不夠,我們在思考,能不能在‘玩’里把治療做完?”該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張晶璟的疑問,催生了國內獲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證的VR心理治療產品——“虛擬人生”。據介紹,戴上VR眼罩后,患者可以在6個至8個沉浸式場景里進行正念冥想、社交模擬、藝術創作等訓練;醫生端則可以實時接收數據,洞悉情緒波動。該系統對失眠、焦慮等癥狀均有顯著改善。張晶璟表示,“在游戲里療愈”,治療再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帕金森病自體干細胞移植和TIS無創深腦電刺激為帕金森患者帶來福音。據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攜手中國科學院腦智卓越中心歷時三年成功研發出達到《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GCP標準)的“UX-DA001注射液”。醫生用患者自己血液細胞誘導出高純度多巴胺前體神經元,再精準植入病灶區域。據悉,接受這種帕金森病自體干細胞移植的患者術后一個月就可以獨立行走,睡眠和肢體靈活性也明顯得到改善。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TIS無創深腦電刺激技術以非侵入式干預深腦神經活動方式讓更多高齡或有合并癥的患者有機會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據悉,TIS無創深腦電刺激技術使用兩路不同頻率的高頻電流,在丘腦底核等深部腦區形成低頻干涉電場,顯著改善帕金森病的運動遲緩、震顫與步態障礙。(完) 【編輯:史詞】
中新網南京6月30日電 (張海峰 朱國磊)6月29日至30日,“僑聯四海·筑夢金陵”生物醫藥領域科技與產業創新融合對接會在南京舉行。活動以“發揮僑界優勢,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為主題,旨在搭建海內外創新資源對接平臺,助力南京打造全國生物醫藥產業高地。
會議現場。南京市棲霞區委統戰部供圖
活動采取“會議研討+實地參訪+文化交流+項目對接”模式。29日下午,主題對接會在棲霞高新區管委會舉行。30日上午,與會專家參觀棲霞山文化區,感受南京人文科技融合魅力。活動促成初步合作意向10余項。
棲霞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章晶指出,棲霞是生物醫藥產業的沃土,正錨定“打造創新高地”目標,深挖高校院所和僑界資源,構建“研發-轉化-產業化”全鏈條生態,通過載體、政策、人才、金融“組合拳”提供全方位保障。
江蘇省僑聯副主席張霓表示,江蘇省僑聯通過“新僑聯盟”“僑界專家委員會”及“僑界英才看江蘇”品牌服務人才協同創新,希望僑界支持江蘇“挑大梁”、構建“雙向奔赴”創新生態、深化桑梓情懷宣傳投資江蘇。
本次對接會是科技與產業的“雙向奔赴”,活動促成多項技術轉化意向,預計帶動投資超億元。(完)
【編輯:胡寒笑】中新社香港6月27日電 香港文化名人蔡瀾社交媒體認證賬號27日發布消息稱,蔡瀾已于6月25日在親友陪同下,于香港養和醫院安詳離世。“遵從先生意愿,為免叨擾親朋,不設任何儀式,遺體已火化。”
2018年7月3日,香港文化名人蔡瀾在香港品嘗越南粉。(資料圖) 中新社發 洪少葵 攝
公開信息顯示,蔡瀾1941年出生于新加坡,祖籍廣東潮州,后來定居香港。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瀾擁有作家、美食家、電影監制、主持人等眾多頭銜。他監制過的電影包括《龍兄虎弟》《霹靂火》《爛賭英雄》《血玫瑰》等。蔡瀾亦為多個報章撰寫專欄,美食風味、游歷見聞、魚蟲花鳥,甚至情感問題皆信手拈來。他還曾開設餐廳、與電視臺合作推出美食節目,并擔任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
當天,演員舒淇、導演陳嘉上、導演陳曉卿、歌手林依輪等人在社交平臺發文悼念蔡瀾。陳嘉上說:“蔡生走好,幸運曾受你教導。畢生感激。”陳曉卿寫道:“與蔡生相識逾二十年,受益良多,感恩不盡。”
林依輪則發布了一張與蔡瀾的合照并回憶,當年他請蔡瀾賜墨寶,蔡瀾寫了四個字送他:“宇宙吃貨”。林依輪寫道:“香江自此再無‘四大才子’。我一生仰望的先生,一路走好。”(完)
【編輯:曹淼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