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宇飞:中国新能源将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竞争优势

相關文章
中新網北京7月3日電 (記者 國璇 謝雁冰)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副臺長王曉真3日在北京表示,在文藝作品創作方面,總臺緊扣抗戰勝利80周年重大主題精心策劃了一批專題片紀錄片、影視作品和文藝節目等。
當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和推出優秀文藝作品、文藝活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專題片紀錄片方面,王曉真介紹說,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科教頻道將播出十集政論片《勝利》,立足“國際視野、國家立場、當代思考”,全面回顧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戰歷程,展現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突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國防軍事頻道將安排播出五集專題片《山河銘記》,重點展示“持久戰”戰略方針指引下中國軍隊與人民所運用的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中文國際頻道將播出六集紀錄片《受降》,展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浴血奮戰、英勇抗日,奪取勝利并接受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歷史歷程;六集紀錄片《烽火僑心》講述的是海外華僑華人通過國際聲援、物資運輸、醫療援助等多種方式融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故事,展現中華兒女同呼吸、共命運的家國情懷。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將推出紀錄片《共同的使命》和《偉大的勝利——蘇聯攝影師鏡頭里的中國抗戰》,向海外受眾闡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作為“東方主戰場”的重要貢獻,以及中俄兩國發揮的重要作用。
電視劇方面,總臺將推出兩部重點電視劇作品,一部是《我們的河山》,講述山東地區敵后戰場軍民抗戰的故事;另一部是《歸隊》,展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抗聯和東北人民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史。
文藝節目方面,王曉真說,根據中央統一安排,總臺已派出百余人的精銳團隊,配備8K超高清轉播系統,和文化和旅游部等相關單位通力合作,通過創新音頻技術和視頻編輯技術,豐富鏡頭設計,全力做好抗戰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報道和視頻制作工作。
此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綜藝頻道將播出十集特別節目《烽火戰歌》,通過《在太行山上》《大刀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一批膾炙人口的經典抗戰歌曲,展現中國共產黨領導全民族浴血奮戰的偉大歷程。
經典抗戰題材影視作品重播展映方面,總臺精選了《滹沱兒女》《叛逆者》《太行英雄傳》《東北抗日聯軍》《黃河在咆哮》等多部近年來播出的高品質電視劇,從6月下旬起在中文國際頻道、國防軍事頻道、電視劇頻道、少兒頻道、農業農村頻道等多平臺安排重播。另外,電影頻道7月起推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主題電影展播,一直持續到年底將陸續安排《地道戰》《平原游擊隊》《八女投江》《狩獵者》《圍剿》《夜襲》等近百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的國產抗戰影片展映。(完) 【編輯:曹子健】
南海熱帶低壓加強為今年第4號臺風“丹娜絲” 福建提升防臺風應急響應為Ⅲ級
中新網福州7月5日電 (記者 龍敏)福建省氣象臺5日通報,5日2時,南海熱帶低壓已加強為今年第4號臺風“丹娜絲”,10時中心距離臺灣鵝鑾鼻西偏南方向約405公里,中心附近最大風力9級(23米/秒,熱帶風暴級)。
根據預測,臺風中心將先在原地回旋少動,午后到夜間逐漸轉向北偏東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增強,最強可達臺風級(12~13級,33~38米/秒),逐漸向臺灣島西南部到福建北部一帶沿海靠近。
根據《福建省防汛抗旱防臺風應急預案》《福建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應急響應工作規程》有關規定,福建省防指決定5日11時提升防臺風應急響應為Ⅲ級。
福建省防汛辦要求,各地各部門密切關注臺風“丹娜絲”動態與風雨浪的影響,及時調整響應,周密部署防范措施,堅決果斷組織轉移避險,扎實做好應對工作。(完) 【編輯:付子豪】
商務部就公布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相關白蘭地反傾銷調查最終裁定答記者問
中新網7月5日電 據商務部網站消息,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負責人就公布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相關白蘭地反傾銷調查最終裁定答記者問。
有記者問:我們注意到商務部于7月4日發布了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相關白蘭地反傾銷案的最終裁定,裁定中提到部分歐盟企業適用價格承諾,不會被征收反傾銷稅,可以詳細介紹一下嗎?
答:反傾銷實踐中,如果調查機關接受涉案出口企業作出的價格承諾,即未來出口價格不低于某個水平,那么這些出口將不會被征收反傾銷稅。本案歐盟有關行業協會和企業按時提交了價格承諾申請。調查機關依法審查后認為,其中34家企業的申請符合法律要求,決定予以接受。這些企業的產品向中國出口時,只要滿足承諾條件,就不會被征收反傾銷稅。
當然,在執行過程中,如有證據表明并經調查機關審查后認定,有關企業違反價格承諾,則可停止適用價格承諾,并恢復征稅。
有記者追問:請問調查機關在本案中同意接受價格承諾有什么具體考慮嗎?
答:中方一貫主張審慎使用貿易救濟措施。調查機關在本案中依法對有關價格承諾申請進行了詳細審查,并充分考慮了國內產業的實際狀況,認為本案終裁采用價格承諾方式符合中國相關法律法規,有利于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中國國內產業對終裁和價格承諾方式表示支持,歐盟業界對適用價格承諾也表示歡迎。此外,調查機關在本案中接受價格承諾,也再次展現了中方愿意通過對話磋商解決貿易摩擦的立場。 【編輯:付子豪】
中新社北京7月5日電 (記者 陳溯)記者5日從中國氣象局獲悉,近日,國家氣候中心對2025年6月中國七大氣候區的高溫事件進行了分析及快速歸因。分析結論顯示,6月份,西北、長江中下游和華南的高溫均受人類活動影響。未來情景預估顯示,極端高溫風險將持續升高。
觀測數據顯示,西北地區6月份平均溫度較1961至1990年基準期平均值偏高2.85℃(偏高4.7個標準差),創下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長江中下游地區和華南地區平均溫度分別偏高1.42℃(偏高2.2個標準差)和1.10℃(偏高1.9個標準差),均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的第六高值。華北地區、東北地區、青藏高原地區和西南地區平均溫度分別較氣候態平均值偏高1.63℃、1.78℃、1.05℃和0.53℃,歷史排名依次為第十一、第八、第二十和第二十九位。
歸因分析表明,在當前氣候背景下,人類活動使西北地區發生類似極端高溫事件的概率增加了64.5倍,使長江中下游地區和華南地區出現的第六高溫事件發生概率分別增加11.8倍和12.2倍。此外,華北地區、東北地區、青藏高原地區和西南地區的高溫事件極端性不突出,人類活動影響存在,但其增溫效應被自然變率抵消。
該結果基于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檢測與應對重點創新團隊自主研發的“耦合模式雙向融合概率比快速歸因原型”。使用該原型對歷史時期事件的歸因分析表明,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類活動顯著增加了極端高溫事件的發生概率。未來情景預估進一步顯示,極端高溫風險將持續升高,當前氣候背景下多數區域出現的破紀錄高溫事件,將在21世紀中期成為常態。(完) 【編輯:付子豪】
中新網杭州7月3日電(曹丹)高等教育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科技創新的原始策源地。在全球科技與經濟格局加速變革的當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正朝著多元化、復合型方向轉變。
作為培養、孵化創新企業和科技創業者的“搖籃”,浙江大學管理學院(下稱浙大管院)院長謝小云認為,未來人才應具備跨學科知識結構與綜合能力,“我們推行‘學科交叉BEST戰略’,打破學科壁壘,融合不同領域知識,以應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挑戰”。
時代所需 學科交叉回應發展需求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要“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
這一要求直指當下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如何讓學科建設與產業需求同頻共振。
“跨越學科、學院邊界,培養兼具科學家與企業家精神的管理人才,是商學教育的必由之路。”謝小云介紹,近年來,學院一直在探索管理學科與工程、科學、技術的交叉融合,以解決產業發展難題,為現代化產業體系輸送人才。
事實上,浙大管院在“學科交叉”探索商學教育新路徑上從未止步:建立“數智創新與管理”交叉學科,開設“求是科創星辰”研究生跨學科微輔修項目,與兄弟院系攜手開設商務大數據分析雙學士學位項目、醫療健康產業MBA項目、數智創新與管理工程博士項目,與來自集成電路、能源、醫學等領域的教師聯合開設“學科交叉創新產業課程”等。
2024年3月,浙大管院發布“學科交叉BEST戰略”。(浙大管院供圖)
2024年3月,浙大管院正式推出“學科交叉BEST戰略”。BEST分別代表商業(Business)、工程(Engineering)、科學(Science)和技術(Technology)。該戰略依托浙江大學的多學科優勢,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為基本原則,通過九大學科交叉戰略性行動,開展了一系列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開創性舉措,為高水平服務國家、區域和產業需求提供“浙大方案”。
實踐探索 BEST融合驅動創新
謝小云表示,學科交叉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驅動力,能為國家科技創新提供人才支撐。
四年前,浙大管院推出“求是科創星辰班”,每年從全校理工農醫研究生中招收30人,與工商管理專業研究生同堂上課。學科交叉戰略下的人才培養以“學生成長為中心”,提供涵蓋商業管理、工程技術、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等領域的跨學科教育方案,培養學生在戰略性產業與未來產業中的創新創業能力。
在謝小云看來,管理學科與理工農醫學科的融合既是優勢互補,也是商學教育“向實”發展的需要,“如果管理學院的學生不了解行業、產業的科技創新發展趨勢,那將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時面臨挑戰”。
2023年,求是科創星辰班的課堂現場。(浙大管院供圖)
2024年6月,浙大管院升級課程設計,聯合理工農醫教師開發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學科交叉創新產業課程”。首批5門課程一經上線即被“一搶而空”。
在科研領域,該院打破學科邊界,圍繞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領域推行“學科平臺融通計劃”“學科交叉預研專項”。例如,浙大管院教授周欣悅與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谷保靜共同在《Nature》正刊發表ESI高被引文章,揭示了人機混合協作如何緩解農業老齡化的困境。
為促進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深度融合,2024年,浙大管院落實“求是星辰青年學者計劃”“求是星辰集賢計劃”等行動,以“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為產業體系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成果初顯 學科交叉賦能產業創新
“我們這款機器人叫‘山主機器人’,我們希望它可以做鄉村振興的愚公,做山的主人。”浙大管院2023級工商管理碩士學生王愷之介紹,他與農業機械化工程專業博士生馮槐區在“求是科創星辰班”結識,共同研發“山主機器人”——一款提升雜交水稻制種效率的智能機器人,該項目已獲多項大獎并收獲種子輪投資。
日前,團隊成員正在測試“山主機器人”。(浙大管院供圖)
這樣的跨學科創新在浙大管院并不鮮見。為了更好地實現技術產業化,2022年4月,該院成立“商學+”孵化加速平臺,成為創新想法落地的催化劑。
浙大管院2022級學生張力元的創業項目借助平臺獲得首輪融資,其不僅開發了基于AIGC的核工業“數字工程師”項目,更在“AI+醫療”領域有了新拓展。
在突破學科和學院邊界的同時,浙大管院還不斷跨越大學邊界,與多家龍頭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構建跨學科、跨領域的商學教育生態。
“‘到企業一線去’、扎根實踐一直是我們學院的傳統。”謝小云希望,更多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錘煉核心能力,在全球經貿往來與商業文明交流互鑒中不斷貢獻“浙大智慧”。(完)
【編輯:惠小東】“如何讓以前看不上眼的低品位銅礦石,變成真金白銀?”近日,在江銅集團德興銅礦采區現場,一場別開生面的“微宣講”課堂吸引了十幾名員工。
提問的是“理響德銅”宣講隊成員潘愛冰,她告訴記者,面對發展新形勢、新課題,德興銅礦黨委創新“理響德銅”宣講模式,以小分隊的形式下班組、進機臺,對政策、理論層層“解碼”,將時下熱點與員工切身利益緊密結合,把“大道理”說進員工“心坎里”。今年以來,像這樣的小分隊,已下到班組10多次。
近年來,江銅集團德興銅礦黨委以系統化的黨建工作為“總鑰匙”,持續擦亮“黨委稽核、支部特色、全員創新”三大載體,并首創江銅“黨員八小時以外教育管理基地”,從理論宣講的“一堂課”,到八小時外的“一個家”,再到制度化建設的“一張網”,構建起立體化黨建工作格局,將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源源不斷地轉化為企業的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
數字化轉型,是德興銅礦的一張“必答卷”。轉型之初,畏難情緒在員工中普遍存在。德興銅礦大山廠半自磨工段生產副班長范來文坦言:“第一次在智能運維APP上進行設備報修時,心里真沒底,不知道自己能否跟上!”
為破解“不愿轉、不敢轉”的難題,黨員攻關小隊挺身而出,將一線經驗融入“磨浮專家系統”算法,成功助推選銅回收率實現突破。如今,德興銅礦已達到省級制造業企業數字化發展水平L9級,并獲得“2024年度IDC中國未來數字工業領航者”稱號。
如果說數字化是重塑“大腦”,那綠色發展就是重塑“肌體”。面對廢石場“寸草不生”的世界級難題,一支支黨員突擊隊扎根荒山,成功攻克核心復墾技術,讓超800公頃廢棄地變身“碳匯”森林。廢水提銅、尾礦“淘”銅、余熱發電……各級黨組織以“物盡其用、變廢為寶”為目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不斷拓展“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
一切課題的破解,關鍵在人。德銅黨委以黨建引領“聚才工程”,率先試點“雙首席”制度,打破論資排輩,為實干者拓寬成長通道。“項目+人才”“揭榜掛帥”等創新舉措,讓大批能工巧匠在各級科技攻關中勇挑重擔。
“通過積極探索創新黨建思路、載體及方式,全面激發黨支部及黨員的生機和活力,有效推進了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進。”江銅集團德興銅礦精尾綜合廠工業水處理工段黨支部書記董向陽說。(經濟日報記者 劉興) 【編輯:梁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