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Civi4 Pro正式发布,首发高通骁龙8s Gen3,“Pro级”影像与设计

2024年3月,小米正式發布了備受期待的小米Civi系列新品。作為小米在年輕用戶群體中頗受歡迎的產品線,Civi系列一直以其輕薄設計和自拍體驗而聞名。本次發布的新品不僅延續了這一傳統,更在性能和攝影技術上帶來了新的突破,推出了Pro設計、Pro性能和Pro影像三方面升級。
Pro設計:承接小米高端創新形態和材質
小米Civi系列一直都有非常不錯的顏值,全新發布的小米Civi4 Pro則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新機延續了“輕薄至上”的設計理念,整體重量179.6g,厚度7.45mm,背板有科納皮和玻璃兩種,擁有春野綠、柔霧粉、威風藍和星空黑四款配色,限量款則有“黑與白”、粉色、藍色三款配色,采用“綺彩鎏光”工藝以及雙生雙色設計,即同色系雙材質拼配,多元化的配色和不錯的質感,迎合了很多年輕人的個性化需求。
屏幕方面,小米Civi4 Pro采用了旗艦同款的1.5K分辨率C8全等深微曲面屏,峰值亮度3000nit,支持2160Hz PWM+DC調光,整體尺寸6.55英寸,邊框進一步收窄,前后雙面微弧設計使其擁有類似鵝卵石的手感,再加上金屬中框,使提供了更好的質感。
Pro性能:與高通聯合定義最新8系平臺
除了在設計和攝影上的突破,小米Civi新品在性能上也進行了全面提升。新品搭載了最新的驍龍8s Gen3處理器,標配LPDDR5X 內存、UFS 4.0 閃存,不僅日常使用能夠保障流暢,還提供了更好的游戲體驗,據稱《原神》能夠提供30分鐘接近滿幀的操作,超大環形冷泵加持下溫度控制也更加穩定。
與此同時,作為“AI特長生”,小米Civi4 Pro在AI性能方面也有突破。在第三代驍龍8s與小米澎湃OS的加持下,該機AI能力據稱提升了300%,在AI智能調度、AI大模型計算影像性能相較前代有了不少提升,AI摘要、AI輸入助手、AI寫真、AI擴圖、AI消除、AI相冊搜索等各種AIGC功能也全面落地。還有AI智能感知助力智能場景識別和主動學習,讓手機能更好地與使用者習慣適配。
Pro影像:承接小米高端前沿影像資產
攝影方面一直是Civi系列的長處,此次最新發布的小米Civi4 Pro也不例外。小米Civi4Pro后置配備50MP主攝(光影獵人800,1/1.55",OIS,f/1.63)、12MP超廣角(OV13B10,f/2.2)、50MP人像長焦鏡頭(三星S5KJN1,f/1.98),采用徠卡Summilux鏡頭,更支持徠卡原生雙畫質、徠卡濾鏡、大師鏡頭包等。
此外,小米Civi4 Pro前置配備32MP主攝(三星S5K3D2,f/2.0,78°)+32MP超廣角(三星S5K3D2,f/2.4,100°),配備多色溫四柔光燈,Xiaomi AISP融合四大計算攝影模型,AIGAN智能美顏合拍神器能夠做到AI識別一鍵適配,還提供了各種Vlog功能。
其他方面,小米Civi4 Pro采用了4700mAh電池,搭載小米自研的澎湃T1信號增強芯片,優化了天線排布提供信號增強,支持67W快充,配備線性馬達、支持屏下指紋、NFC、立體雙揚聲器、紅外也都一應俱全。
價格方面,小米Civi4 Pro 12+256GB版本2999元;12+512GB版本3299元;16+512GB版本3599元;限量款只有16+512GB版本,售價3599元。現場還一同發布了新款體脂秤、智能跳繩、吹風機、自動洗手機套裝等產品,非常符合“米家春日健康顏值好物”的主題。
總結
小米Civi系列新品的發布,不僅展示了小米在手機設計和攝影技術上的創新能力,最新發布的高通驍龍8系處理器,也彌補了這一系列一直以來的短板,體現了小米對年輕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新品的Pro設計、Pro性能、Pro影像無疑都非常契合年輕群體的使用需求,價格也很有誠意,期待它在市場上的出色表現。
相關文章
中新社上海7月3日電 (記者 李佳佳)上海機場航線網絡“朋友圈”又擴大。
3日0時12分,隨著蒙古航空OM265航班降落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穿過象征民航最高禮遇的水門,上海首條直飛蒙古國烏蘭巴托的定期客運航線正式開通。4日,上海至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定期客運航線也將開通。
7月3日,上海首條直飛蒙古國烏蘭巴托的定期客運航線正式開通。(上海機場集團供圖)
上海往返烏蘭巴托航線由蒙古航空的波音737機型執飛,每周2班。北京時間每周四、日1時10分從浦東國際機場起飛,當地時間5時00分抵達新烏蘭巴托機場;當地時間每周三、六20時40分從新烏蘭巴托機場起飛,北京時間次日0時10分抵達浦東國際機場。
上海往返塔什干航線由烏茲別克斯坦東翼航空的空客321機型執飛,每周2班。東翼航空也成為在上海機場運營的又一家新航司。北京時間每周二、五6時40分從浦東國際機場起飛,當地時間11時50分抵達塔什干機場;當地時間每周一19時00分和每周四18時50分從塔什干機場起飛,北京時間次日5時00分抵達浦東國際機場。
上海往返阿拉木圖航線由中國東航的空客321機型執飛,每周3班。北京時間每周一、三、五16時05分從浦東國際機場起飛,當地時間19時35分抵達阿拉木圖機場;當地時間每周一、三、五20時50分從阿拉木圖起飛,北京時間每周二、四5時45分和每周六6時05分抵達浦東國際機場。(完)
【編輯:惠小東】【東盟專線】中國—東盟共探AI賦能文化遺產保護 專家吁讓AI更具人性化
中新社南寧7月5日電 (記者 楊陳)當古老的文化遺產遇到前沿的人工智能(AI)技術,將擦出怎樣的火花?正在廣西南寧舉行的2025中國—東盟圖書文化周上,專家學者和行業代表圍繞AI賦能文化遺產保護展開討論,呼吁將人文價值融入AI應用,使其更具人性化。
AI技術的崛起為文化遺產和文博資源的系統性保護、沉浸式展示、創新性活化利用帶來了變革契機。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中國國家博物館原館長王春法認為,AI與文博的深度融合,既要創新應用場景,努力把文化遺址、歷史文物、傳統建筑轉化為可長期保存的數字資產,也要注重通過實施文明經典互譯工程等,實現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和開發。
柬埔寨亞洲愿景研究院公共關系部門負責人法·枚薩對人工智能作為一種創新手段來推廣與保護文化遺產持樂觀態度。他認為,未來人工智能還將進一步促進東盟各成員國與中國的合作。
“目前馬來西亞喬治市世遺區正在運用人工智能進行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包括通過智能測繪系統監控、3D數字孿生建模、AI無人機巡檢、預測性維護以及利用AI互動展覽增強體驗等。”馬來西亞檳城古跡信托會主席梁超明表示,在應用AI進行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需平衡傳統與創新,確保其文化真實性不會被AI所覆蓋,同時還應關注技術成本,以此實現文化遺產保護與“智慧綠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各國在AI賦能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紛紛發力。中國的“數字中軸”項目,致力于探索讓北京中軸線在數字世界永生、保護傳承人類文化瑰寶的創新路徑;泰國通過AI助力,復原傳統樂器、解讀古籍。
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副主席察提維柴·普瑪達他維迪指出,AI時代下,文化可能面臨被挪用的風險,應將文化中的人文價值、道德、同理心等融入AI應用。他強調,科技發展必須依托于人類文化的基石,以此讓AI更有“人性”。
泰國清邁大學國際數字創新學院院長阮德·安查拉亦稱,AI不僅是技術前沿,更是保護和重塑亞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工具。“我們應該支持AI賦能文化遺產保護,而非讓其取代文化,東盟各國和中國應加強合作,從而迎接更智能、更具文化聯系的未來。”(完) 【編輯:付子豪】
中新社西安7月5日電 題:AI與針線共織秦繡經緯 數代“守藝人”解鎖非遺新韻
作者 楊英琦
支起繃架,展開繡樣,針線在西安“守藝人”張欣的手中上下翻飛。他所繡的雙雁紋樣源自唐代文物鎏金雙雁紋銀盒,而手中的秦繡技藝,則傳承自畢生鉆研此道的母親。隨著他飛針引線,一根同色絲線在陽光下呈現出了深淺不一的色彩。
陜西刺繡歷史悠久,從寶雞西周墓葬中出土的刺繡印痕可見一斑。20世紀70年代,以張欣母親張漪湲為代表的西安工藝美術工作者,系統挖掘、整理了陜西古老繡種“納紗繡”的技藝,并以此為基礎,創立了秦繡這一新繡種。2013年,秦繡被列入陜西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們在真絲紗羅上,順著經緯網眼走針,這千變萬化的圖案,全靠秦繡的四百多種針法。”張欣一邊向記者展示繡品,一邊講解道,秦繡色彩古樸典雅、鮮活艷麗,具有粗獷、豪放的藝術風格。“最妙的是,秦繡能讓同一根絲線折射出迥異的光澤。”
6月27日,張欣在家中繡制作品。楊英琦 攝
為推動秦繡“生長”,張欣多方探索。一方面,他與母親潛心打磨精品,代表作《群仙祝壽圖》于2016年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贏得業內高度認可。另一方面,他敏銳洞察文創潮流,積極研發絲巾、團扇等秦繡衍生品,還與服裝品牌跨界合作,讓秦繡融入現代生活場景。與此同時,懷著對秦繡傳承的殷切期盼,張欣與母親還帶著秦繡走進了西安美術學院等高校課堂。
“我曾嘗試用AI技術輔助秦繡創作,但真正讓我眼前一亮的,是看到學生們完成的那些創意作品,他們天馬行空的構思和鮮活的創造力,為秦繡注入了全新的血液。”在西安美術學院特殊教育藝術學院任職多年,在張欣的努力下,數百名學生成了新一代秦繡“守藝人”。
6月30日,張欣正在西安美術學院教學。楊英琦 攝
“我鼓勵學生們先用巧思畫出初稿,再大膽借助AI技術進行完善。”在學生們手中,經典秦繡紋樣與“二次元”動漫形象結合,構成極具現代感的圖案;網絡熱詞替代傳統花鳥圖案,成了針線下的新主題;西方油畫被秦繡的針法解構重組,在經緯交織的絲線中以新的形式呈現……“非遺+AI”的創作模式拓展了秦繡的題材邊界,更使其成為年輕人表達審美訴求的新載體。
張欣認同AI技術作為“助手”的價值,但堅信創意的靈魂無可替代。“我期待學生們提交的秦繡作業,是充滿奇思妙想的創意加工,而非AI直接生成的成品。”在他看來,只有創作者的思想才能賦予秦繡真正的生命:“生于三秦血脈的靈感,長于黃土高原的巧思,是AI永遠無法復刻的藝術基因。”
張欣將目光投向未來,探索如何在堅守秦繡傳統精髓的同時用新興技術守護傳承。“不久前,一個嘗試用織錦技術展現秦繡的團隊與我展開了合作,我對此充滿期待,希望能找到融合傳統與創新的可行路徑。”(完)
【編輯:付子豪】中新網成都7月5日電 (記者 何浠)記者5日從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獲悉,今日12時都江堰渠首魚嘴斷面迎來今年首次洪峰過境。
受岷江上游持續強降雨影響,流域來水量顯著增加。據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揮部消息,紫坪鋪水庫已根據調度指令加大下泄流量。
都江堰灌區現場圖。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供圖
都江堰灌區現場圖。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供圖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已于11時30分啟動四級防汛應急響應。當前正全面加強上下游河(渠)道水情監控,通過內外江六大干渠靈活調度行洪,全力確保洪峰順利過境。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提醒廣大市民,遠離都江堰下游蒲陽河、柏條河、走馬河、江安河、沙溝河、黑石河六大干渠及岷江干流河道,注意防汛安全。(完)
【編輯:陳海峰】講述抗戰故事 弘揚抗戰精神 | 抗戰勝利8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梳理↓
央視網消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7月3日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請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單位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和推出優秀文藝作品、文藝活動有關情況。
9月3日晚將舉行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晚會
根據中央安排,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和北京市將于9月3日晚在北京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盧映川介紹,晚會將堅持隆重而簡樸,振奮且深沉的總基調,堅持以守正創新的舞臺表達,全面突出紀念活動的主題,努力為廣大觀眾呈現一場精湛的、有感染力的演出。
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將于8月至10月舉行
此外,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將于8月至10月舉行。從全國遴選的20部左右優秀劇目將在北京各大劇場進行約40場演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美術作品展將于8月至9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集中展覽中國畫、油畫等300多件各類美術作品。
將推出一批題材和類型豐富的主題視聽作品
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領域將創作推出一批題材和類型豐富的主題作品,包括電視劇、紀錄片、微短劇等將陸續在各大平臺播出。同時,還將展播一大批抗戰題材經典視聽作品,并在各廣電媒體和網絡視聽平臺開設專題專欄專區,策劃推出專題節目、文藝節目、短視頻等各類內容。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副局長劉建國表示,一大批優秀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作品和節目將陸續和大家見面,將形成網上網下同頻共振,講述抗戰故事,弘揚抗戰精神。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以高標準籌備系列紀念活動報道
為全力完成好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重大宣傳報道,根據中央統一部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已組建精銳團隊,將以高標準精心籌備中央舉行的系列紀念活動的報道工作。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副臺長王曉真介紹,在文藝作品創作方面,總臺緊扣抗戰勝利80周年重大主題精心策劃了一批專題片、紀錄片、影視作品和文藝節目等。全平臺、多語種著力宣傳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全面反映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重大貢獻。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7月7日開幕
根據統一安排,《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自7月7日開始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展覽共分8個部分,運用多種現代展陳手段,將珍貴文物、檔案文獻等立體呈現給觀眾。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羅存康介紹,這次主題展覽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主題,展覽面積1.22萬平方米,展出照片1525張、文物3237件,主題展覽將作為基本陳列長期展出。 【編輯:劉陽禾】
中新網南寧7月5日電(林浩 韋佳秀)7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司法廳介紹,該廳日前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歸國華僑聯合會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涉僑法律服務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建立涉僑法律服務平臺,創新涉僑法律服務供給方式,構建涉僑商事糾紛多元化解模式,切實維護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合法權益。
廣西是全國重點僑鄉,海外桂籍僑胞和歸僑僑眷人數眾多,此次出臺的《意見》提出,廣西要構建涉僑商事糾紛多元化解模式,通過司法行政部門、僑聯組織、海外僑團三方聯動,充分運用“仲裁+調解”“調解+司法確認”等方式,發揮合力優勢,促進涉僑矛盾糾紛多元、及時化解。同時有效發揮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中國—東盟商事仲裁協作中心、廣西國際民商事調解中心等平臺作用,高效解決涉僑國際商事糾紛。
《意見》提出,依托現有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廣西要統籌律師、公證、司法鑒定、仲裁、調解、法律援助、基層法律服務等資源,推進涉僑法律服務集成式、一站式辦理。同時,在條件成熟的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設立涉僑法律服務工作站。
廣西還鼓勵優秀律師事務所在海外僑胞聚集地建立海外分支機構,或與海外律師事務所建立合作機制,加強涉僑海外法律服務。
為促進涉僑法律事務辦理法治化、規范化,廣西充分發揮廣西僑聯法律顧問委員會作用,組建由律師、仲裁員、調解員、公證員等人員組成的涉僑法律服務團,針對涉僑權益保護熱點問題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精準化指導。
目前,廣西已經在廣西12348法律服務熱線增設涉僑服務專線,制定涉僑法律服務工作指引,積極推進海外遠程視頻公證試點工作,為海外僑胞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務。
廣西還建立涉僑法律服務工作試點機制,確定將涉僑法律服務需求較大的玉林市和北海市作為試點地區,加大涉僑合法權益保護力度,推動形成可復制的成熟經驗,打造司僑法律服務合作樣板。
在廣西第一大僑鄉玉林市,今年上半年,該市成功調解涉僑矛盾糾紛12起,調解成功率達100%。在其中一起案件中,糾紛事項涉及泰國、馬來西亞等地僑胞約2000人,當地通過詳細走訪、組織座談會等方式,通過調解方式化解矛盾,切實維護了僑胞的合法權益。
在越南歸僑僑眷人數較多的北海市,今年5月,北海市僑聯與北海仲裁委員會聯合成立涉僑涉外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站,深度融合僑聯組織“知僑情、解僑意”的天然優勢與仲裁機構專業高效的解紛能力,構建集法律咨詢、糾紛調解、仲裁對接于一體的一站式服務平臺,為僑界群眾、涉外企業及機構提供全鏈條、精準化的糾紛解決路徑,有效破解涉僑涉外矛盾化解周期長、流程復雜等難題,推動矛盾糾紛從“被動應對”向“源頭治理”轉變。(完) 【編輯: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