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升天,烟花坠地 | 新漫评

相關文章
AI時代,教師的優勢在哪里?
專家:真實的對話、情感的聯系和高質量的師生關系
AI浪潮席卷,人類教師如何能讓自己擁有不被取代的能力,并帶領學生擁抱未來?昨天,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上海市教師教育學院主辦的2025年中小學校長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舉行,“推進教師評價改革,激發教師隊伍創新活力”成為關注主題。
教育需要“更有彈性”
“每一個年輕人不僅是知識的消費者,也是知識的貢獻者。在許多領域,他們比前輩要學的更多,我們要為他們提供多種可能性的教育。”被稱為“PISA之父”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Andreas Schleicher)強調,教師們必須要做出決策,哪些東西不要教了,哪些新技能必須幫助年輕人去掌握。比如,在AI成為一個日益強大的工具時,學生學習科學,是要學會像科學家一樣設計實驗、提問和思考;學習歷史,是為了像歷史學家一樣,了解社會的敘事方式,了解哪些要素推動著人類不斷向前?!拔覀円m應我們還不能預測的未來?!卑驳铝襾喫拐f。
“我們需要反思一下,為什么我們的孩子們在他們最好的十幾年人生中,都在學校里學同樣的知識,以同樣的方式,達到同樣的程度。而在他們未來的生涯中,需求是不一樣的?!敝袊逃茖W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永智坦言,在工業社會建立之后,分工變得很細,使得效率大大提升。于是,在育人的過程中,學科也分得很細,學段也分得很細,學校就像一個培育勞動者的工程,班級就像車間,年級就像生產線,教材和考試就像是施工的手冊。李永智提出,面向未來,以學校體系為主的、集中的教育,應該變成“更有彈性的教育”。
“有的學生有本事可以一躍而上,有的學生可能就需要一步一步去爬,有的學生會攀巖,有的學生會駕直升機……不同人達到同一目標有不同的路徑,這些是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研究和利用的一種方式。”李永智介紹,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正在通過對“教學思維鏈”的分析,將優秀教師的隱性教學經驗結構化顯現出來,幫助更多老師可以將復雜問題化繁為簡,化整為零,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潛質,設計不同教育路徑。
激發老師的內驅力
PISA2022的結果顯示,學習時長和學習效果,未必相關。瑞士學生平均每周花30小時在學習上,摩洛哥學生要花50小時,但是從結果而言,瑞士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高。安德烈亞斯認為,學習環境的質量非常重要,而這是學生和老師打造的共同體。如果一名學生感到老師知道他是誰,更知道他能夠發展成什么樣,這名學生就會更主動地從他喜歡的老師那里學到東西,也更容易在學習上獲得好成績。
如今,相比人類教師,AI憑借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自然更善于迅速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更高效地從學業角度做出更個性化的判斷。但是,真實的對話、情感的聯系和高質量的師生關系,必須由教師來創造和維系。
那么,如何激發老師的內驅力呢?有意思的是,OECD在對韓國、法國、葡萄牙、美國、芬蘭等不同國家的教師進行訪問后發現,情況各有千秋。有的國家教師收入水平高,但老師們的幸福指數似乎并不高,有些國家則恰恰相反?!霸u估教師時,不僅要了解老師知道什么,更要看他們是否愿意自我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系統,要讓老師把時間放在他們愿意花時間的事情上,而不是其他?!卑驳铝襾喫拐f。
本報記者 陸梓華
來源:新民晚報 【編輯:胡寒笑】
- 長春站2025年暑期旅客運輸組織工作從7月1日開始至8月31日結束,共計62天。 今年暑期,學生流、旅游流、探親流等出行需求旺盛,長春站客流預計保持高位運2025-08-02
- 原標題:免費托管 趣味活動 作業輔導 職業體驗 社區“花式”托管解決看娃難題 玉園南社區的暑期趣味課堂 隨著中2025-08-02
- 新華社長春6月29日電題:抗日名將王鳳閣:寧碎頭顱不作奴新華社記者張博宇他散盡家財,卻得到母親的贊許;他堅持抗戰,打得敵人膽寒;他誓死不屈,感動了萬千群眾;他慷慨赴難,身旁是妻兒相伴。他是抗日名將——2025-08-02
東西問|皮特·赫爾曼:人工智能,是人權進步的助推器還是絆腳石?
中新社北京6月29日電 題:人工智能,是人權進步的助推器還是絆腳石?
作者 皮特·赫爾曼(Peter Herrmann)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研究員、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
一般而言,法律的核心,在于設定抽象的規則,提供普遍適用的解決方案。它試圖用概括性的語言,回應紛繁復雜的現實問題。這一點在人權領域尤為突出,因為人權所關涉的對象,規模龐大、背景多元。
2020年1月10日,以“有家·有愛·有夢想”為主題的2020年“夢想驛站”活動在重慶火車北站開啟。圖為法律服務機器人為春運旅客提供咨詢服務。中新社記者 陳超 攝
理解人權及人權法,不能脫離社會經濟基礎與歷史脈絡。但我們必須承認,物質條件的保障是基石,人首先要解決溫飽,才能考慮其他權利,這些因素相互關聯,并非孤立存在。放眼全球,不同國家、地區和大陸之間,物質發展水平差異顯著。有些地區高度發達,有些則連基本生存需求都難以滿足。然而,物質條件相對落后的地方,或許在其他方面擁有極其寶貴的特質,這些特質深刻影響著當地人權的解讀與實踐。
顯然,各方都有所長,亦有所短。關鍵在于,各國、各地區應攜手合作,共同制定具體的規則。中歐在人權領域設定共同目標,這很重要,但我們應該看得更遠,將其視為關乎人類共同未來的議題。眾說紛紜中,“合作”尤為關鍵。我們必須摒棄為一己私利而進行的無謂競爭。“一帶一路”倡議和“金磚國家”合作,正是朝此方向邁出的堅實步伐。歐洲尤其需要認識到,生活絕非魯莽的個人冒險,而是與社會責任息息相關。
2025年6月11日,第二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開幕式暨全體大會在四川省成都市開幕。圖為會場外數智四川蜀里安逸會客廳的“大熊貓”吸引外國嘉賓合影拍照。 中新社記者 劉忠俊 攝
在此背景下探討人工智能在人權法律領域的作用,需區分立法系統的不同視角、角色與功能。從法理學角度看,人工智能的抽象性似乎為理解抽象的人權概念提供了完美工具。作為工具,它并不會取代傳統的制衡機制,但能提升效率,讓某些應用在技術上更便捷。然而,人權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其真正意義源于具體實踐和“客觀共情”,必須將其置于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獨特性中考量。
我們面臨的問題在于,如今的人力資源問題被越來越傾向于從制度和程序層面審視。人工智能或許有助于解決這類技術性問題,比如確保制度連貫性、優化管理流程。但風險也隨之而來:它可能將我們進一步推向形式主義的法律實證主義深淵,從而忽視最核心的問題——正義本身。
2025年4月30日,在福建福州舉行的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現場,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展位的人形機器人模擬自主完成變電站巡檢情景。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人工智能可以成為推動合作的重要工具,但關鍵在于,它只應作為技術手段和工具使用。當下,隱私保護、數字鴻溝等問題同樣緊迫。只要全球尚未形成統一、清晰的現實圖景,而階級與權力結構又不斷分化著現實認知,我們就必須慎用普遍性概念,同時嚴格管控AI的應用。
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對通常被稱為“第四代人權”的數字人權構成潛在威脅。這一代人權的核心,是將人權視為保障人類“社會性存在”的維度。世界并非非黑即白,但可以說,歐洲文明在某種程度上偏離了社會責任和社會性,轉向了對個體和利益的過分強調。而在中國,“和諧”哲學仍占主導地位。
這意味著人與自然被視為一體,同屬宇宙不可分割的部分。兩者密不可分,不存在單方面的剝削。人工智能作用的關鍵,在于其背后的應用哲學。它能解答問題,但人類仍需要提出、設計問題,這正是人工智能無法代勞的。因此,諸如“2025·中歐人權研討會”這樣的交流平臺,能夠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認為,雙方可以在此領域相互借鑒。在增進共同理解的基礎上,將AI發展為追求正義的工具,并探索善用之策。但必須清醒認識到:機器不會主動發問。就我個人教學經驗而言,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恰恰是核心目標,盡管這比單純講授法律條文和行為規范耗時更多。
人工智能的積極意義,應在于彌合社會鴻溝,促進對“第四代人權”的共識。合作需要通過不斷提問和深化理解來實現。當AI在這方面尚力有不逮時,“金磚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等合作機制或能扮演關鍵角色。(完)
作者簡介:
皮特•赫爾曼。作者供圖
皮特•赫爾曼(Peter Herrmann),現任中南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全職研究員、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2023年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曾任職于愛爾蘭國立科克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在德國柏林批判理論研究所等若干歐洲學術機構兼任學術職務,任多家國際學術期刊學術委員會委員。參加歐盟委員會、經合組織等主辦的研討會30余次,十余次參加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國內人權學術會議并做主旨發言。出版Human Rights-Looking for the Future系列叢書。依托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創辦“HRUG”(Human Rights: Universal and Global) 人權學術小組和“HRUG”人權研究網站,迄今已發起、組織數十次學術交流活動。
【編輯:胡寒笑】- 暑期臨近,溺水事故進入高發期。河北省平泉市創新安全教育形式,將防溺水課堂搬到真實河道邊,通過實景模擬與互動體驗,為學生和家長上了一堂安全教育課,提高防溺水安全意識和自救能力。作者:鄒尚伯、楊枷琪、林潔202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