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电机+四轮驱动,奔驰纯电“大G”EQG更多信息曝光

早在2-3年前,奔馳就傳出要打造“純電大G”的消息,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這款車直到現在都沒有正式發布。而最新消息是,“純電大G”將正式命名為EQG,并于今年4月24日在北京車展前一天正式亮相。新車定位純電硬派中大型SUV,并可能命名為 EQG G580。
根據此前公布的諜照,奔馳EQG整體依舊保持和燃油奔馳G級極高的相似度,甚至還保留了經典的中網設計。不過,相比燃油版G級,前臉的整體性更強,中網完全融入在車頭中。
車頭兩側依舊是經典的圓形大燈,下方則是粗壯的保險杠。整個車身采用經典復古風格,那些燃油奔馳G級身上經典的設計細節,例如發動機蓋和凸起的車燈等,都得到保留。
再來看車身,整體方正硬派,且窗戶仍然帶有外邊框,雖然這樣做對風阻以及純電車型的續航不利,但保留了奔馳G級的設計風格。當然,側面的雙排氣因為純電車型的原因取消了,至于是否會提供模擬聲浪補償系統,目前還并不清楚。
有意思的是,奔馳EQG在尾部依舊保留了外掛式備胎盒,要知道,當下很多新能源車型連非全尺寸備胎都已經取消了,而奔馳EQG依舊在堅持,說明它對設計傳承非常重視。
內飾部分,新車與現款奔馳G級保持一致,依舊是全液晶儀表和中控多媒體相連的雙聯屏設計,并且搭配最新的三幅式平底運動方向盤,尺寸小巧但異常粗壯,手感非常好。
車輛的中控區域依舊保留了三把鎖的按鍵,但替換成了原地調頭、坦克調頭等功能的按鍵,在此前公開的視頻中,我們也看到奔馳具備快速原地調頭的功能。
根據目前已經透露的消息,新車將采用四輪獨立電機控制,并利用何種結構的特性,實現傳統四驅燃油車無法做到的特殊動作以及極限越野性能。
相關文章
中新網杭州7月3日電(藍伊旎)7月3日,浙江省制造業首臺(套)精品推廣月在杭州啟動。浙江將通過系列活動進一步加大對首臺(套)產品的推廣應用,加快推動創新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首臺(套)產品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標志性成果,是浙江省制造業突破“卡脖子”技術、實現產業鏈自主可控的關鍵環節。截至目前,浙江已累計培育首臺(套)產品2969項,包含裝備2353項、材料253項、軟件363項。其中,2024年,浙江省新認定首臺(套)產品476項(包含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和首版次軟件),數量創歷年新高。
活動現場。 主辦方 供圖
浙江省經信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從技術層面看,新認定的產品中達到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的項目占比高達63%,在原理、結構和性能方面均實現顯著創新,填補了國際相關領域技術空白,對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和提升產業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
啟動儀式上,一批國內、國際首臺(套)產品獲獎企業名單發布。浙江菲達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1350MW級機組配套超大型電除塵器”是獲獎的國際首臺(套)項目之一。
“我們用時7年才取得此項突破,共投入600余萬元。”該公司主任工程師趙海寶介紹,該設備主要應用于燃煤電廠煙氣粉塵高效脫除,相較于傳統設備顯著降低了煤耗、能耗和粉塵排放,目前已完成試運行,下一步計劃面向印度、孟加拉國等對工業電力需求較大的國家對產品進行迭代升級,拓展海外市場。
據了解,2024年新認定的首臺(套)產品中,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領域新認定數量同比大幅增長68.4%,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領域增速同樣突出,凸顯浙江省裝備制造業高端化發展的強勁勢頭;此外,山區海島縣也涌現出32項首臺(套)產品,表明首臺(套)提升工程不僅助力重點領域技術突破,也有效推動了區域協同創新。
活動現場。 主辦方 供圖
現場,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與浙江省經信廳,全國裝備制造業數字供應鏈平臺與浙江省技術創新服務中心分別達成戰略合作,將促進浙江首臺(套)產品在更多生產應用場景中落地。
“數字化轉型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從產品數字化切入能帶動企業整體轉型升級。”浙江省技術創新服務中心副主任黃犇表示,希望通過數字化平臺的“數字標簽”幫助首臺(套)產品精準匹配設計、制造需求和采購訂單,以訂單驅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積極性。
近年來,浙江省持續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在保險補償、應用獎勵、招投標與采購支持、人才保障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全鏈條為創新成果的推廣應用賦能。
據了解,下一步浙江將以“浙江省制造業首臺(套)精品常年展”為核心窗口,通過“推廣月、活動季、常年展”系列推廣活動,建立“成果發布—精品展示—供需對接”全鏈條推廣機制,助力打通創新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完)
【編輯:惠小東】- 301 Moved Permanently301 Moved Permanentlynginx 【編輯:曹子健】2025-08-02
【社評】亂攤派被拒后對企業“執法”?如此“任性”不能放任
“春江水暖鴨先知”,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和各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企業對一個地方營商環境的感知,往往就藏在職能部門和執法人員日常工作是否公正、規范等細節里。如果執法者將手中的權力異化為“創收工具”,不僅會損害職能部門的形象,還會給當地營商環境帶來重大影響。
據央廣網報道,6月27日,湖南省司法廳通報數起涉企行政執法領域典型案例,包括在未制作執法案卷的情況下對企業進行罰款,違反程序規定且未經批準、未出示執法證件開展執法,前日罰款次日才出具行政處罰決定書,違規收受禮品禮金等情形。其中,“攤派被拒后對企業執法”一事尤其引人關注——2023年5月,湖南冷水江市禾青鎮社會治安和應急管理辦公室主任王某、工作人員郭某某到某建筑安裝企業,要求企業幫助完成2000元行政處罰任務,被企業負責人拒絕后隨即對企業進行執法檢查。2024年2月,王某受到黨內嚴重警告、政務記大過處分、免職處理,郭某某受到政務警告處分。
類似的違規攤派在現實中時有發生。比如,有的基層單位開展活動、支付超標餐費等賬外開支,要求轄區企業“支持一下”;有的單位存在歷史公務接待“不明費用”,找有關企業、協會等報銷列支。現實中,亂攤派還可能表現為上級單位將本級職責內的工作分派給下級,甚至層層加碼。比如,有地方在落實“市場主體倍增”計劃中,把任務派給鄉鎮,鄉鎮又派給村支書,導致村支書名下注冊了23家經營主體,其中20家是“空殼子”。
近年來,在嚴禁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問題上,有關方面三令五申、嚴肅糾治,取得了不少成效,“吃拿卡要”、濫用職權等行為越來越少。但仍需注意的是,有些行為也出現了一些新變種。比如,制造所謂“協調關系費”“公物維修費”等攤派名目,以“自愿“等名義掩蓋攤派性質等。對這些情況,相關企業、群眾大多敢怒不敢言。
說到底,變的是方法手段,不變的是濫用權力,以“公”之名揩“私”之油。以新聞中的“2000元行政處罰任務”為例,執法人員對企業進行罰款竟然成了一項有額度的“任務”。
“春江水暖鴨先知”,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和各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企業對一個地方營商環境的感知,往往就藏在職能部門和執法人員日常工作是否公正、規范等細節里。如果執法者將手中的權力異化為“創收工具”,不僅會損害職能部門的形象,還會給當地營商環境帶來重大影響。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現代化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一段時間以來,有關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業的財稅政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各級紀檢監察機關針對亂攤派等,既揪出老問題,又緊盯新動向,讓企業和公眾切實感受到正風肅紀反腐就在身邊……這些實打實的行動,一方面釋放了持續規范涉企行政執法行為、保障企業合法權益的信號;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強市場主體對地方營商環境的信任和信心。
長遠看,打擊整治亂攤派還需以點帶面,持續深入。比如,要深挖線索,精準取證,不枉不縱;要及時通報典型案例,形成教育警示和震懾效應;要不斷完善相關制度機制,減少企業和群眾對違規攤派等行為說“不”的后顧之憂,等等。
進而言之,“在有限的職權范圍內最大限度為難別人”,絕不是權力運行的正確姿勢,任性執法之下,不僅不可能孕育出“瞪羚”“獨角獸”“專精特新”“科技小巨人”等優質企業,而且會影響地方的發展前景。綜觀近年來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地等“活力之城”的經驗,職能部門用心用情助企紓困,執法者依法執法、謹慎用權,是重要密碼。期待更多地方多學習、多借鑒,避免因小失大。
本報評論員 吳迪《工人日報》(2025年07月02日 05版) 【編輯:田博群】
中新網天津7月2日電 (記者 王君妍)1日,天津工業大學與天津工業職業學院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啟動職普融通改革行動。兩校代表為聯合創立的“現代工匠班”和“工程實踐創新班”現場揭牌,標志著天津首個深度整合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資源的創新培養模式的落地,聚焦“中高本貫通、產學研協同”的教育生態構建,為服務區域產業發展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人才新動能。
圖為簽約儀式。 (天津工業大學供圖)
據了解,此次兩校合作突破傳統教育類型壁壘,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合作共贏”為原則,創新構建“1+N+1”三段進階式貫通培養體系。首階段由兩校各自夯實學生通識教育與專業理論基礎;中期進入多維度融合培養,依托雙方科研平臺與實景化產線,構建“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三鏈融合育人生態,實現課程體系、師資團隊、實訓基地等N個維度的深度耦合;末階段完成企業真實項目訓練與高級職業認證,最終培養兼具“工程師思維”與“工匠手藝”的技術技能人才。
據悉,該模式旨在深入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對接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首次實現學分互認、證書互通、師資共享的全鏈條融合,為構建人才成長“立交橋”提供實踐范本。
兩校將聯手打造技術研究平臺和“雙師四能型”教師培訓基地,并共享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智慧鋼鐵冶金集控中心和智能制造實訓中心等核心資源。合作還將外延至國際舞臺,聯合承辦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提升產教融合的國際影響力。
兩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雙方將共探復合型人才培養新路徑,通過職普融通戰略合作,合力培養學生擁有工程師的嚴謹思維與工匠的精湛技藝。(完)
【編輯:曹子健】2025國際乒聯第27周排名發布,孫穎莎積分11250位列第一。女單方面孫穎莎、王曼昱、陳幸同、王藝迪、蒯曼位列前五,石洵瑤位列12。男單方面林詩棟、王楚欽位列前二,梁靖崑位列第五,向鵬位列第10。(央視體育)
【編輯:劉歡】中新社湖北恩施7月2日電 題:千年儺面有了“新面孔”
中新社記者 武一力
近來,一家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木工坊,迎來了五湖四海的年輕人。
只見他們一手握銼刀,一手揮木槌,潛心雕琢。三四天后,手中木塊將變成一尊尊的儺面具。其中,有傳統的儺公、儺母形象,也有融入LABUBU、DIMOO等潮玩元素的面具。
5月4日,湖北恩施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儺面具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汪儒斌展示他做的儺面具。中新社記者 武一力 攝
工坊主人汪儒斌,系恩施州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儺面具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從藝30年,桃李遍布全球。今年5月,他雕刻的數尊儺面具亮相第19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
儺文化是中國古老的文化形式。儺面具是儺文化的外在表現,源于遠古先民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等。在科學不發達時代,人們將其視為與神明對話的媒介,祈愿風調雨順、無病無災。
湖北經濟學院教授、中國儺戲學研究會理事黃朝斌介紹,儺面具與儺戲、儺舞等共同構建儺文化體系,現今仍流傳于長江流域與西南山地。目前,分布于中國十余個省份的至少20多項與儺有關的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在汪儒斌木工坊的墻壁上,一面掛滿60余尊造型各異的儺面具,一面展示著冰箱貼、絲巾等與儺有關的文創產品。
他介紹,儺面具表情萬千,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韻味和東方審美情趣。恩施儺面有“三十六神,七十二相”之說,分為正神、兇神、世俗神,大多依照《封神演義》《山海經》等神話傳說的原型創作,用于儺戲表演。隨著劇目增多,其形象愈加多樣。
木工坊里,雕刻“開山莽將”這一傳統形象的學員居多,這是儺戲《開山莽將》中一位嫉惡如仇的兇神。
在一塊約40厘米長、30厘米寬的白楊木上,汪儒斌指導學員繪制“開山莽將”輪廓。使用浮雕、圓雕等技法雕刻五官,再挖鑿背面,使其與人臉貼合。接著用砂紙打磨光滑,進行彩繪,將其塑造成怒目圓睜的形象,再點綴上火焰眉、金目,看上去十分威嚴。
5月3日,年輕學員在汪儒斌的木工坊學做儺面具。中新社記者武一力攝
汪儒斌未曾想到,從遠古走來的儺,正被越來越多年輕人“看見”。節假日,木工坊一席難求,學員中有大陸各地的研學團,有專程“尋儺”的臺灣旅行團,還有熱愛東方美學的美國小伙。
“小時候在作家沈從文的《邊城》里讀到過‘儺’,這種神秘的文化很吸引我,我買來很多相關的書。”來自江蘇的“Z世代”學員徐柏茹說,“放下手機、認真制作儺面具的過程讓我修養身心,帶給我精神享受。”
汪儒斌介紹,儺面具如今與雕刻、繪畫等結合,被制作成文創、游戲、裝飾品等。顏色上,將過去單調的顏色改為鮮艷的撞色;寓意上,取祈福納財之意;形象設計也更加寫實,符合大眾審美喜好。
貴州新生代設計師陳凌云把儺面具拓印在宣紙上,選取“開路將軍”“先鋒小姐”“歪嘴秦童”等儺戲角色,制作成“招福卡”盲盒。他和團隊設計的盲盒復購率達30%。基于儺文化,他們還陸續設計出木雕冰箱貼、項鏈等產品。
在黃朝斌看來,文創是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希望創作者深挖儺文化內涵,讓消費者深度參與非遺體驗。
木工坊里,此起彼伏的木槌聲與年輕人的歡聲笑語相互交織,讓古老的儺面有了另一種“新面孔”。(完)
【編輯: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