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瓷官宣退出消费级智能手机市场 转而专注企业领域服务

如今智能手機市場無論國內還是海外市場都在進行一輪新的洗牌,國內手機市場以華米OV為主,其它手機廠商幾乎沒有多少存在感,而在海外市場也有企業不斷退出該領域,最近有消息傳出,在日本市場頗有影響力的京瓷發布官宣聲明,他們將退出消費級智能手機市場,并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企業服務領域中去。
據了解,京瓷退出消費級智能手機市場的主要原因是5G通信的高成本和盈利難度高兩方面,數據顯示該企業在今年2月凈虧損22.7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6億元人民幣,因而退出消費級手機市場是其扭虧為盈計劃中的其中一項措施,此前京瓷在消費手機市場運營近35年時間,曾經還進入過中國手機市場,不過在2008年就已退出并專注日本手機市場的運營。
在京瓷退出消費級智能手機領域后,日系手機廠商就只剩下了索尼和夏普等少數企業,而在目前這些日系廠商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所占的份額也不高,可見日系企業在手機領域確實是落后了。
相關文章
中新網北京7月3日電(趙方園)近年來,網絡直播和短視頻產業蓬勃發展,給人們帶來豐富的信息獲取渠道。但卻有人動了歪腦筋,部分私域養生直播間假借“免費養生講座”之名,收割老年人。
日前,中國新聞網《民生調查局》欄目調查報道了部分私域養生直播間存在保健品銷售亂象。7月2日,市場監管總局和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發布消費提示,防范私域直播間誘導老年人買“神藥”。
記者調查發現,當前大量養生講座從線下“轉戰”短視頻平臺,主播們通過食療調理、中醫養生保健等內容吸引老年群體,以免費學習為餌,將老人從直播間引至私域直播間,并在私域直播間通過封閉場景實施情感營銷,再以課程灌輸、成功案例展示等手段逐步引導消費,最終實現高額盈利。
這一套營銷模式精心設計且極具迷惑性。中國新聞網報道中提及的 “韓老師說營養”直播間,以 “不賣課、不問診” 為由規避責任,卻通過私域社群完成銷售轉化,這種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的模式,加大了監管難度。長輕營養食療等私域直播間更是以 “食療”“養生” 為名,規避對 “三品一械” 的直接宣傳。
面對私域養生直播間里花樣翻新的“溫柔陷阱”,單靠老年人自身抵御力已力不從心。
從家庭層面看,老年人面對老年期生理心理變化易產生健康焦慮,同時他們信息渠道有限,容易受騙。作為子女,在幫助老人增強防范意識,讓他們理性看待養生信息的同時,也應多關心老人的情感需求,減少他們的恐懼與焦慮。
從平臺層面看,相關短視頻直播平臺必須擔起責任,對“穿白大褂講科普”的“韓老師”們嚴審資質,重點排查敏感詞匯,對可疑跳轉鏈接提高警惕,快速下架涉嫌虛假宣傳的直播間。
從監管層面,需盡快明確直播帶貨中“三品一械”的邊界與責任,嚴格限制直播帶貨的準入門檻,要求“三品一械”銷售僅限于取得經營資質的店鋪開展,避免無資質主體借機牟利,讓“劇本”與“話術”再無藏身之地。
老年人的健康與財產安全關乎家庭幸福與社會穩定。斬斷“坑老”黑手需要建立多重防線。唯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避免老年人成為收割對象,讓他們在互聯網時代享受健康安心的晚年生活。(完) 【編輯:張燕玲】
中新社天津6月29日電 題:相聲能否成為“中西共笑”的語言?
——專訪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志明
中新社記者 王君妍 周亞強
相聲,作為中國傳統語言藝術的重要門類,歷經百余年傳承演變,逐漸發展為深受大眾喜愛的表演藝術形式。它不僅承載著中國人獨特的幽默智慧與語言審美,也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中極具辨識度的“聲音符號”。
近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相聲”代表性傳承人之一、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志明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圍繞“馬氏相聲”的風格脈絡、天津與相聲的雙向滋養、傳統與創新的平衡之道,以及相聲“出?!钡默F實可能等話題,分享他幾十年舞臺經驗與文化思考。
視頻:【東西問】馬志明:相聲能否成為“中西共笑”的語言?來源:中國新聞網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馬氏相聲”有何特點?
馬志明:“馬氏相聲”是一種風格的傳承。我的家族成員從藝至今已150多年,馬氏相聲則傳承了134年。從我爺爺馬德祿起,就將“清門相聲”與“渾門相聲”兩大傳統風格融匯,形成了“清渾合流”,繼而影響到我父親馬三立,再傳到我這一輩。
“馬氏相聲”講究四個方面:內容“俗不傷雅”,說的是老百姓的事,但不粗俗低下;風格“謔而不虐”,善于諷刺,但點到為止;口味“咸淡見義”,既有知識性、思想性,又兼具娛樂性和市井煙火;表演“似我非我”,演員將人物演到骨子里,但又不完全代入自己。
我寫的《糾紛》這段相聲,就是個典型例子。有一次演出結束后,我前往治安派出所探望幾個和我相熟的民警,正好撞見兩個因為唾沫星子起了爭執的小伙子吵得不可開交,誰也不讓誰,最后被勸進屋冷靜。警察說:“你們先歇歇?!币活D茶水、一點時間,兩人也就各退一步了。
我當時在旁邊觀察,回家后一口氣把這個場景寫下來作為初稿。我將吐唾沫改成一個人推著自行車軋了對方的腳,后來幾番改寫,又到街頭體驗更多真實的爭執語言,設計角色的聲音差異——一個細聲尖氣,一個粗聲大嗓,又融合警察調解的智慧語言,才形成了今天觀眾熟知的《糾紛》。
馬志明(左一)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中新社記者:為什么說天津這座城市滋養了相聲?相聲又如何塑造了天津的文化氣質?
馬志明:天津是中西文化的交匯點,也是大運河與海河文化的交融地,五方雜處,語言豐富,人又愛“找樂”。我父親馬三立常說,他這一輩子堅持在天津演出,就是因為天津觀眾懂相聲、愛相聲,是“知音”。
觀眾的存在,促進了相聲的發展,也塑造了天津的語言生態。天津人說話幽默,飯桌上、課堂上都能“順嘴來一段”。這種文化氛圍,既是“熏”出來的,也是一代代演員、觀眾共同“磨”出來的。
過去很多觀眾不是來聽新段子的,而是幾十年如一日,聽“馬家的老活兒”。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觀眾姜大爺,我父親的每一場演出他都來,姜大爺80多歲時還讓孫子推著車到劇院聽我父親說相聲。觀眾與演員之間的感情,早已超越了“買票與被取悅”的關系,成為一種文化上的共同體。
2017年2月11日,被譽為“天津第一茶館”的百年謙祥益文苑客座滿堂,許多市民及游客到此喝茶,聽相聲,感受天津“曲藝之鄉”的文化魅力。在百年綢緞老店謙祥益原址上建成的謙祥益文苑,有著“天津第一茶館”之稱,天津眾多相聲名家均在此演出。 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中新社記者:傳統相聲如何適應當代快節奏的傳播語境?
馬志明:過去說一段相聲可能二十分鐘才抖出一個包袱,但觀眾照樣樂得不行?,F在短視頻時代,有人希望“三秒一個包袱”,甚至剪輯成“包袱合集”。
但相聲真正的魅力不是在于“抖”多少個包袱,而在于“包”得巧不巧。“包袱”得有鋪墊、有語境、有節奏、有層次——好比吃包子,皮得發面,餡得合口,得先用一層一層的語境把它“包”起來,最后再揭開“底包袱”,觀眾才會覺得有回味、有驚喜。
要是一上來就抖包袱,就像把包子剝了皮、拎出一團餡往嘴里塞,吃著沒層次、也沒意思。好的相聲,得是熱騰騰一口咬下去,面香餡足、還得有點“湯汁兒”,才算過癮。
比如《五味俱全》,既保留了傳統相聲一貫講究的結構完整、節奏清晰和包袱設計的層層遞進,也加入了許多超出現實邏輯的幻想情節——五味大俠登上珠穆朗瑪峰、與“四大魔頭”斗法、將大鹽坨子一腳踢進太平洋,引出“海水為什么是咸的”這一荒誕設定。
這種充滿想象的段子在當時的相聲舞臺上幾乎沒有先例,很多人說它像“相聲里的漫威”。這個段子當時得到我父親馬三立的高度認可,他說“這段子將來我也想說”,還把戴了一輩子、刻著他名字的金戒指送給我以示鼓勵。
中新社記者:相聲的幽默邏輯能否跨越語言與文化邊界?
馬志明:喜劇各有各的打法,但從根子上講,幽默是共通的。相聲講“逗哏”與“捧哏”,日本漫才講“耍笨”與“吐槽”,其實邏輯結構非常相近。兩者都講究節奏和角色分工,目的都是“在對話中制造意外與笑點”。
但區別也很明顯。日本漫才更依賴快速節奏、直白的沖突輸出,而馬氏相聲更講究“鋪平墊穩”,從聊天中自然轉入段子?!奥犓屏奶?,實為表演”。
我記得有一年,一位專門研究幽默文化的美國學者來到我們的小劇場里。他聽不懂中文,但還是笑了。他笑的不是語言本身,而是人物關系、語氣鋪墊、情緒轉折,那個“勁兒”他能感受到。這時候,語言真成了障礙嗎?我看不見得。
關鍵是要找到文化之間的“共情點”。比如家庭關系、代際沖突、小人物的無奈,這些全世界都懂。如果能在這些層面上講故事,相聲就有希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西共笑”的藝術形式。
當然,這對我們演員的要求也更高了。你得會講段子,也得明白別人的笑點在哪兒;你不能光想著輸出傳統,還得琢磨怎么“翻成別人聽得懂的邏輯”。這不是削足適履,而是文化互通的能力。
中新社記者:相聲如何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煥發新生?
馬志明:當今時代對相聲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傳統段子不能變成“博物館里的文物”,也不能只靠“情懷”吃飯。相聲演員不能怕“改”,但也不能亂“改”。
一方面要“守”,守住基本功,守住語言邏輯,守住“說學逗唱”的根本;另一方面也要“變”,要會用現代的媒介語言、掌握跨界的創作方式。
讓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和京劇演員王珮瑜合作《文圖會》。原本我以為相聲和京劇是兩條路,但沒想到這兩門傳統藝術合在一起,在舞臺上有一種出人意料的契合感。
這場演出的觀眾來自全國各地,還有從加拿大飛回來的。這讓我特別感慨:相聲的影響力,已不只是“北方的笑事兒”。有南方觀眾跟我說,雖然有些典故不熟,但聽著別致、新鮮,還很“解渴”。
2013年8月4日,首屆西岸·馬三立城市舞臺戲劇展在天津大禮堂啟幕,京劇界、曲藝界聯袂演出墨殼原態舞臺劇《烏盆記》,“少馬爺”馬志明(左一)親自掛帥飾演劇中人物,重現上世紀三十年代津門藝文原生態。 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這類“跨界”,不是“為了混搭而混搭”,也不是追趕潮流,而是真正試圖探索傳統藝術的新邊界。你得先守住相聲的表演基礎、舞臺邏輯,再去嘗試與別的藝術門類合作,才能做到“合”而不“雜”。
最后,我希望觀眾們笑口常開、一順百順、多聽相聲。只要相聲還有人愛聽,它就能在新時代“活下去、火下去、傳下去”。(完)
受訪者簡介:
馬志明。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馬志明,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相聲)代表性傳承人。相聲泰斗馬三立長子,馬氏相聲的第三代傳人。
馬志明于1957年考入天津戲校學武花臉,1962年調入天津市曲藝團正式說相聲,1986年由相聲大師侯寶林代拉收為師弟,拜已故相聲前輩朱闊泉為師。馬志明自幼打下堅實相聲功底,深得“馬氏相聲”真髓,不僅繼承其父馬三立的文哏表演,更將武技融入相聲表演之中。代表作有《大保鏢》《報菜名》《數來寶》《歪唱太平歌詞》《糾紛》《夜來麻將聲》《核桃酥》《論拳》等。
【編輯:胡寒笑】中國駐斐濟使館發言人就澳媒炒作斐濟總理蘭布卡有關涉華表態發表談話
中國駐斐濟使館注意到,近期部分澳大利亞媒體大肆炒作斐濟總理蘭布卡在澳全國新聞俱樂部回答記者提問時的一些涉華表態,中國駐斐濟使館現作出以下回應:
一、關于所謂“太平洋島國正在應對中國影響力”
中方注意到,蘭布卡總理在答問時表示,在斐濟面臨澳大利亞等其他國家經濟制裁時,中國始終堅定同斐方站在一起,幫助斐濟渡過難關。斐中相互尊重彼此主權,截至目前,雙方從未出現侵犯彼此主權的行為。蘭布卡總理稱贊習近平主席卓越領導力和中國為地區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今年是中國開始同太平洋島國建立外交關系第50個年頭,雙方的友好紐帶跨越山海、綿延不斷。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化,中國始終視太平洋島國為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一貫秉持“四個充分尊重”原則同島國發展關系,即充分尊重島國主權和獨立、充分尊重島國意愿、充分尊重島國民族文化傳統、充分尊重島國聯合自強。
多年來,中國在島國地區做的都是修路架橋的實事,島國人民迫切關心的難事,維護地區團結穩定的好事。中方參與建設了本地區道路、橋梁、體育館、學校等重要基礎設施項目,推廣了菌草、水稻種植技術,既幫助島國人民提升了自我發展能力,也使島國人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這是中太關系的生動寫照,也是中太務實合作的一座座豐碑,任何攻擊抹黑都難以抹去這些成果。
中國對地緣競爭沒有興趣,從不尋求所謂“勢力范圍”,同島國開展合作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強加于人,不開“空頭支票”,主張各國在發展同島國關系時,應堅持島國自主,堅持發展優先,堅持開放包容。中方始終認為,南太地區是島國人民自己的家園,不是域外大國的后院。南太地區是開展合作的舞臺,而不是惡性競爭的擂臺。從地緣競爭的狹隘視角看待中國對島國的真誠幫助毫無道理,逼迫島國“選邊站隊”解決不了廣大島國民眾對發展的迫切訴求,更解決不了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對人類的共同威脅。
二、關于臺灣問題
一個中國原則是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和國際社會普遍共識。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方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致力于實現國家統一。今年5月,第三次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對這一立場予以重申,得到了包括斐濟在內的與會島國的理解和支持。
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事關中國核心利益和中國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來干涉。當前,破壞臺海和平穩定的是“臺獨”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縱容支持。有關國家如果真心希望臺海和平穩定,就應順應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大勢,恪守對中方所作政治承諾,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
中斐建交50年以來,歷屆斐濟政府都堅定恪守一個中國原則。拉拉巴拉武總統、蘭布卡總理、吉托科議長及各位內閣部長均多次表示恪守一個中國原則,我們對此高度贊賞。相信斐濟政府會繼續恪守一個中國原則。
三、關于所謂“中國在島國地區設立軍事基地”
中方注意到蘭布卡總理在答問時表示不相信中國需要在本地區設立軍事基地。
有關“中國在島國地區設立軍事基地”的言論是虛假敘事,毫無根據、別有用心。中國到南太地區來,做的是修路架橋,為的是改善民生,不是來駐扎軍隊、建立軍事基地的。中國從未在南太地區挑起過任何爭端,從未侵犯過島國一寸土地,從未簽署過一份讓島國犧牲主權的協定。中國堅定維護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為基石的國際核不擴散體系和《南太平洋無核區條約》,堅定支持太平洋島國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愿同島國就重大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保持交流對話,為維護南太地區和平穩定作出積極貢獻。
中斐兩國是全面戰略伙伴,安全合作是兩國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方贊賞蘭布卡總理提出的“和平之?!崩砟?,愿同斐方一道維護本地區和平穩定,共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美好世界。
最后,使館發言人強調,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各國合作共贏。中方真誠呼吁有關方面不要以地緣博弈的狹隘眼光看待中斐、中太關系,不要夸大渲染島國地緣競爭威脅,不要強迫島國“選邊站隊”,不要將自身利益強加至島國身上,真正為島國發展和增進人民福祉做些好事、實事。 【編輯:王琴】
近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等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合作,通過對甘棠箐遺址發掘出土的遺存進行分析研究,發現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約為距今30萬年的木器,與木器伴生的文化遺存包括大量石制品、骨角器、動物化石和植物遺存。研究發現,該遺址出土的木器和鹿角“軟錘”是目前東亞地區最早者,在世界范圍內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中也實屬罕見。該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刷新了學界對于舊石器時代人類生存能力與方式和東亞舊石器時代文化特點及其成因的認識,于今天(7月4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
△甘棠箐遺址出土的部分木器
甘棠箐遺址位于云南江川,發現于1984年,1989年被首次發掘,2014—2015年和2018—2019年該遺址被再次發掘,出土豐富的石制品、動物化石、木質材料、植物種子。本次發表的材料全部來自新近兩次的考古發掘。
△甘棠箐遺址發掘場景
(總臺央視記者 任梅梅)
【編輯:史詞】7月1日
我國全面進入主汛期
進入主汛期的時間是如何確定的
什么是防汛關鍵期
如何提前知曉汛期災害預警信息
答案在這里
↓↓↓
01 什么是主汛期
從強降水過程發生規律分析
1998年以來
南方片汛期有76%的特強降水過程
發生在6月至8月
北方片汛期有78%的特強降水過程
發生在7月至8月
多年來
4月至10月登陸我國的
強臺風中有61%
超強臺風中有65%
發生在6月至8月
從洪水發生規律分析
南方主要江河中
1949年以來有91%的流域性洪水
發生在6月至8月
1998年以來有89%的編號洪水
發生在6月至8月
北方主要江河中
1949年以來有 86%的流域性洪水
發生在7月至8月
1998年以來有72%的編號洪水
發在7月至8月
41個主要江河代表站中
南方江河多年平均超警
開始日期為5月26日
北方江河多年平均超警
開始日期為6月27日
從統計情況看
南方省份(流域)主汛期
多始于6月1日左右
北方省份(流域)主汛期
多始于7月1日左右
絕大多數省份(流域)主汛期
結束于8月31日之前
因此確定
我國南方片主汛期為6月至8月
北方片主汛期為7月至8月
02 什么是防汛關鍵期
防汛關鍵期
即指“七下八上”期間
傳統上理解為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
近年來受氣候變化影響
一般解讀為
七月下半月至八月上半月
“七下八上”期間
全國洪水多發頻發
是每年防汛形勢最為嚴峻的時期
歷史上淮河“75·8”
黃河“82·8”
海河“96·8”“23·7”
的致災暴雨洪水
均發生在這一時期
黃河流域1949年以來的
5次流域性洪水中有4次
發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
海河流域1939年以來的
5次流域性洪水
均發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
遼河流域1949年以來的
11次流域性洪水中有9次
發生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
除北方江河外
南方主要江河也可能發生大水
如長江流域1949年以來的
4次流域性洪水中
漢口代表站的最高水位
均出現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
太湖流域1949年以來的
12次流域性洪水中
有6次的最高水位
出現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
因此確定
防汛關鍵期
為7月16日至8月15日
03 如何提前知曉汛期災害預警信息
關注水利部官方政務新媒體平臺
“中國水利”微信公眾號
“水利部發布”微博
您可以了解
山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
如果您還需要
及時掌握汛期其他災害預警信息
實時了解水情信息
國務院客戶端小程序
制作了防汛氣象服務專區
在這里你可以
↓↓↓
查看最新預警信息
水情預警、自然災害預警、氣象災害預警
查看實時水情
了解汛情動態
長按識別下方葵花碼
進入防汛氣象服務專區
除此以外
防汛氣象服務專區
包含全國重點雨水情監測服務
可實時監測全國大江大河大型水庫
重點站等水情
讓您足不出戶便能知曉
各類水情信息
快快轉發給需要的朋友吧
(中國水利微信公眾號)
【編輯:劉陽禾】中新網宜昌7月4日電 (李娜)據三峽集團長江電力消息,近日多地遭遇高溫天氣,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頂峰保供,高峰運行機組超100臺,開機臺數創年內新高。在確保防洪安全基礎上,連續21天單日發電量突破10億千瓦時,刷新歷史同期紀錄。
由長江干流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三峽和葛洲壩六座大型電站構成的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總裝機容量達7169.5萬千瓦,年均發電量約3000億千瓦時,主要供電區域為華中、華東地區及川、渝、滇、粵等省份。
向家壩電站實現年內首次滿發。三峽集團長江電力供圖
入夏以來,三峽集團長江電力在水利部長江委、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等單位的指導和支持下,持續做好梯級電站精益運行管理,加強水雨情預報預測,及時發布氣象預警信息,結合受電區域負荷需求,動態優化電站運行方式,科學開展梯級電站聯合優化調度,切實發揮大國重器強大頂峰能力。
6月以來,梯級電站單日發電量最高達11.97億千瓦時,高峰最大出力超5900萬千瓦,調峰量最高達2210萬千瓦。烏東德、溪洛渡、向家壩、葛洲壩4座電站相繼全開運行,其中,6月11日向家壩電站實現年內首次滿發,6月10日至6月30日,梯級電站連續21天單日發電量突破10億千瓦時。
長江電力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運行管理好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嚴格執行水利部長江委調度令,加強與國家電網、南方電網溝通協調力度,全力保障電力安全穩定供應。(完)
【編輯:黃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