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Vision Pro将停产,梦回1989,又是豪赌失败的产品?

蘋果Vision Pro將要停產的消息不脛而走,根據相關報道,蘋果將會在2024年內完全停產當前版本的Vision Pro。
回溯時間線,2023年6月5日公布,2024年6月28日全面發售,直至年底停產,蘋果Vision Pro無疑是短命的,也是蘋果爭議最大的產品之一,但它僅僅是豪賭失敗的作品嗎?
作為蘋果在VR或AR領域的探索之作,蘋果Vision Pro非常像1989年發布的Macintosh Portable,同樣是一款失敗的產品,卻開創蘋果長達30多年的輝煌。
作為蘋果首臺“便攜式電腦”的探索之作,Macintosh Portable重達7.2kg,厚度有10cm,不僅與「便攜」毫不相干,6500美元的天價更是勸退所有主流消費者。
作為對比,蘋果Vision Pro重約600-650g,這還是在外置電池的情況下,售價同樣高達3500美元。
除了缺點相似,這兩臺設備在各自領域都有著開創性的創新,以及一些領先時代的特征。
在Macintosh Portable身上,我們首次看到便攜電腦上使用LCD屏幕,雖然沒有背光,但顯示清晰,動態畫面無拖影;在操作方式上,先鋒的軌跡球操作也令人驚艷,畢竟此前的便攜設備都是單一鍵盤輸入。同樣,在蘋果Vision Pro身上,單眼4K的Micro OLED擁有當今最好的顯示效果,隔空手勢似乎也是頭戴式設備的標準答案。
但就如Macintosh Portable的結局一樣,蘋果Vision Pro也背負罵名,慘淡的銷量可以說明一切,但故事會就此停止嗎?
在Macintosh Portable發布兩年后,PowerBook 100橫空出世,擁有與前者相同的配置,重量卻只有2.3kg,售價也降低到2300美元。這款設備是蘋果PowrBook的開端,也預示了未來蘋果在MacBook上的輝煌。
回到蘋果Vision Pro,毫無疑問,這個產品過于前衛,單眼4K的Micro OLED足夠驚艷,但600美元的成本也讓蘋果Vision Pro售價高昂。
回到開頭的問題,根據此前蘋果對一個領域的探索,有理由相信,之后應該會有減重、簡配版本的AR/VR設備。相比蘋果Vision Pro,我們更期待未來蘋果在AR或VR領域的探索,也更關注蘋果發布針對主流市場的設備。
相關文章
中新網7月4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當地時間7月3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雙方討論了雙邊關系、烏克蘭問題、中東局勢等議題。
資料圖:當地時間2018年7月16日,特朗普與普京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會晤。
報道稱,俄總統助理烏沙科夫表示,普京與特朗普的電話會談持續近1小時。
烏沙科夫表示,雙方就烏克蘭局勢交換意見。普京在通話中指出,俄羅斯愿意繼續與烏克蘭的談判進程。特朗普提出盡早結束對烏克蘭軍事行動的問題。
俄羅斯總統網站消息稱,雙方還討論了伊朗及中東局勢。俄方強調,所有爭議、分歧和沖突應通過政治和外交手段解決。
【編輯:管娜】中新網北京6月30日電 (記者 曾玥)記者從清華大學獲悉,2025年國際“碳中和與能源智聯”論壇27日至29日在北京舉辦。作為“碳中和與能源智聯”(CNEST)多邊合作項目舉辦的首屆國際論壇,大會吸引來自中國、美國、巴西、英國等19個國家的400余位高校、科研機構、企業人士以及國際組織代表參會。
6月27日至29日,2025年國際“碳中和與能源智聯”論壇在北京舉辦。圖為論壇開幕式上,多國專家共同發布《“碳中和與能源智聯”(CNEST)北京倡議》。(清華大學供圖)
清華大學副校長、CNEST項目負責人姜培學表示,新一代碳中和目標下能源系統產供儲用建設是一個世界性的重大科學難題。面對挑戰,清華大學聯合多家單位共同發起CNEST項目。項目提出“碳中和與能源智聯”新一代能源系統發展思路,構建最優新型能源系統,以最小代價實現可持續發展基礎上的碳中和。同時,CNEST項目致力于構建國際化、開放型的能源系統創新生態,搭建全球研究平臺,匯聚高校、研究機構、企業和國際組織力量,支撐國家“雙碳”重大戰略,助力全球碳中和目標實現。
論壇開幕式上,多國專家共同發布《“碳中和與能源智聯”(CNEST)北京倡議》。倡議提出共建全球協作網絡,匯聚轉型合力;共促科技創新突破,引領能源變革;共育創新生態系統,加速成果落地;共創全球知識智慧,賦能公平發展。
論壇還發布了CNEST全球傳播平臺《碳中和科技評論(英文)》期刊,由哈佛大學工程學院教授邁克爾·麥克羅伊(Michael McElroy)和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教授賀克斌任共同主編,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助理、教授魯璽任執行主編。
本屆論壇由清華大學牽頭主辦、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牽頭承辦,除開幕式外,還設有六個平行專題論壇及領袖圓桌討論。(完)
【編輯:蘇亦瑜】中新網南京6月30日電 (張海峰 朱國磊)6月29日至30日,“僑聯四海·筑夢金陵”生物醫藥領域科技與產業創新融合對接會在南京舉行。活動以“發揮僑界優勢,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為主題,旨在搭建海內外創新資源對接平臺,助力南京打造全國生物醫藥產業高地。
會議現場。南京市棲霞區委統戰部供圖
活動采取“會議研討+實地參訪+文化交流+項目對接”模式。29日下午,主題對接會在棲霞高新區管委會舉行。30日上午,與會專家參觀棲霞山文化區,感受南京人文科技融合魅力。活動促成初步合作意向10余項。
棲霞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章晶指出,棲霞是生物醫藥產業的沃土,正錨定“打造創新高地”目標,深挖高校院所和僑界資源,構建“研發-轉化-產業化”全鏈條生態,通過載體、政策、人才、金融“組合拳”提供全方位保障。
江蘇省僑聯副主席張霓表示,江蘇省僑聯通過“新僑聯盟”“僑界專家委員會”及“僑界英才看江蘇”品牌服務人才協同創新,希望僑界支持江蘇“挑大梁”、構建“雙向奔赴”創新生態、深化桑梓情懷宣傳投資江蘇。
本次對接會是科技與產業的“雙向奔赴”,活動促成多項技術轉化意向,預計帶動投資超億元。(完)
【編輯:胡寒笑】中新網達州6月30日電(張家銘 鄭琪 趙明銳)6月30日上午,隨著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達州凈化公司原料氣日處理量達到400萬立方米,國內最高含硫整裝氣田——渡口河—七里北氣田成功調試投運,標志著中國石油首個自主開發的特高含硫整裝氣田全產業鏈在川正式誕生。
國內最高含硫整裝氣田——渡口河-七里北氣田。李宇 攝
如何保障特高含硫氣藏安全高效勘探開發是當前國內外關注的重大技術難題。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系統總結四川盆地高含硫氣田開發經驗,通過消化吸收對外合作成果,自主開展大規模科技攻關與現場試驗,相繼建成了鐵山坡、渡口河—七里北特高含硫氣田。
據了解,渡口河—七里北氣田硫化氫含量達到17.06%,是目前國內已投產硫化氫含量最高的整裝氣田。該氣田部署8口新井,新建一座處理規模為400萬方/天的天然氣凈化廠。工程實施難度大,復雜山地的管道最大垂直落差700米,最陡坡面接近90度;大型設備施工運輸、安裝、調試復雜,溶液循環泵排量達900m³/h,再生塔直徑5.2米、高度達46米。面對諸多挑戰,西南油氣田全過程優化設計、采購、施工、調試、運維各個環節,成功建成了涵蓋采氣、集輸、凈化、外輸的完整產業鏈。
渡口河—七里北氣田大規模使用耐蝕合金雙金屬復合材料,這一創新材料從根本上解決了特高含硫氣田開采過程中管道腐蝕的世界級難題。針對雙金屬復合材料焊接的高要求,首次大規模應用高頻脈沖全自動焊接技術,使焊接效率較傳統人工焊接提升約35%。同時,采用“激光掃描和數碼成像+全口焊縫DR+相控陣”的先進檢測方案,實現了對焊縫體積缺陷、線性缺陷及腐蝕性能缺陷的全面排查,并采用氦氮驗漏和敏感性試驗等多重安全保障措施,確保了管道系統的安全無泄漏運行。
一線員工正在堅守崗位作業。張家銘 攝
該氣田硫磺回收和尾氣處理采用具有中國石油自主知識產權且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綜合制氫硫磺回收及尾氣處理工藝,滿足最新最嚴的尾氣排放要求,是西南油氣田唯一一套全時段達標排放裝置,確保清潔生產;大力實施光伏發電、中壓蒸汽發電等新能源項目,真正踐行了“天然氣+新能源”的綠色能源西南模式。
另外,渡口河—七里北氣田融合物聯網、智能巡檢、人員定位、光纖振動、微泄漏檢測、溫感預警、次聲波、無人機等技防手段,實現從集輸到凈化的“全過程、全天候、全方位、全要素”的綜合立體感知;構建SIL3等級的工業控制系統,設置5級聯鎖8級關斷,實現關鍵設備的遠程操控,緊急情況下全氣田可一鍵關停;實現氣田生產過程中關鍵環節的智能監控、過程預警、聯動處置,全面建成以“全面感知、自動操控、趨勢預測、優化決策”為特征的智能化氣田。
建成以“全面感知、自動操控”為特征的智能化氣田。張家銘 攝
據悉,該氣田的天然氣年生產量預計將超13億立方米,年產硫磺32萬噸,凈化后的天然氣進入國家管網輸往長江經濟帶惠及沿線千家萬戶,將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貢獻力量。
渡口河—七里北特高含硫氣田的安全清潔高效開發,對推動國內天然氣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將在掌握特高含硫氣田勘探開發核心技術、滿足國計民生能源需求、實現企業低碳目標、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完)
【編輯:陳海峰】中新社成都7月3日電 (記者 賀劭清)3日下午,暴雨襲蓉。晚高峰時段,成都雨勢有增無減,部分街道積水沒過膝蓋,市內交通受阻。
7月3日18時,成都高新南區,市民在雨中前行。 中新社記者 賀劭清 攝
當日14時至17時,成都多地出現強降雨過程,全市共計出現大暴雨9站,暴雨42站,大雨40站。最大降雨量出現在人民公園171.7毫米。
17時10分,成都市氣象臺更新暴雨橙色預警信號為暴雨紅色預警信號,高新南區等7個區域的大部分街道3小時降雨量將達100毫米以上(或降雨強度將達70毫米/小時以上)。
中新社記者18時在成都高新南區看到,下班高峰時期,風雨中市民撐著傘艱難前行,車輛開著雙閃緩慢行駛,數十米外的高樓被低沉的云霧遮住一半。道路兩側,幾名工作人員正打開井蓋,以加速排水。
因路面積水,成都部分街道實行臨時交通管制。“我開車半小時后發現道路封鎖,停車換乘地鐵,但地鐵口也有積水涌入。”在成都新都區工作的岳女士說。
18時起,成都啟動防汛三級應急響應。四川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周威介紹,2日至6日,四川盆地迎來持續性強降雨天氣過程。本次強降雨持續時間長、降雨強度大、雨區重疊性高,需要高度警惕中小河流洪水、山洪、泥石流。(完)
【編輯:惠小東】中新網廣州6月30日電 (程景偉 詹小瀾)“山環水潤·大美英德——農文旅體商融合發展暨清遠英德旅游推介會”30日在廣州舉行,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游客推介英德生態文旅資源及精品線路。
當日,農文旅體商融合發展首發團在廣州啟程,首團游客走進英德,在喀斯特峰林與千年茶韻中感受自然與人文的交融,體驗采茶制茶工藝,品嘗九龍豆腐宴等特色農家美食。
首發團從廣州出發前往英德。李志強 攝
英德市副市長李巧玲表示,英德作為廣東省面積最大的縣級市,是廣東北部生態發展區的重要節點地區。目前,英德市打造了21個特色旅游景區,其中國家4A級旅游景區4個,省級旅游度假區1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9個,各類酒店、民宿星羅棋布,構建起多元豐富的旅游產品體系。
英德素有“中國紅茶之鄉”“中國英石之鄉”“中國女足之鄉”“中國桑蠶之鄉”等美譽,擁有廣東石門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英西峰林走廊等生態資源,以及寶晶宮溶洞、北江湞陽峽等喀斯特地貌景觀,溫泉養生、溶洞漂流等特色旅游項目發展成熟,并已形成“茶旅融合”“農旅結合”等特色文旅業態。
圍繞英德“山環水潤”特色,嶺南集團旗下嶺南控股廣之旅推出“山水奇情大美英德”“溫泉康養泉暖英德”等10余個主題,共計20余條特色線路。部分線路安排清遠、連南、韶關等地聯游,涵蓋自然景觀、休閑康養、親子樂園等多樣化玩法。
嶺南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李立令表示,該集團謀劃推動“英德游”品牌打造、茶文化主題酒店建設等一批戰略合作項目。(完)
【編輯: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