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龙湾国际机场:加速长三角与粤港澳“两翼齐飞”

相關文章
中新社北京7月2日電 題:人權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追求
作者 柳華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當全球人權話語屢屢陷入喧囂與指責,我們是否遺忘了一個樸素真理——通往人類文明的道路不應只有一條。
近日,中國在聯合國人權舞臺上的發聲,再次強調了這一點。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59屆會議上,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陳旭指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權發展道路,任何國家都不應將自身模式強加于人。這番發言恰逢今年6月10日首個聯合國文明對話國際日之后,陳旭借此契機,旨在呼吁各方應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安全守護人權、以發展促進人權、以合作推進人權,促進國際人權事業健康發展。
當地時間2025年6月9日,中國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辦“文明對話國際日”主題活動。中新社記者廖攀攝
在變亂交織的國際背景下,這一發言明確對話合作促人權的主張,是對堅持人權普遍性原則與各國國情相結合,積極維護聯合國多邊合作中心地位和權威,有效推動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開展建設性對話、交流與合作的立場重申。今年是聯合國成立80周年。此次發言亦可視為在人權國際保護立場問題上的一次正本清源和守正創新。和平、發展、人權是聯合國改革發展的三大支柱,中國將三者融為一體,在國際人權領域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
中國文化跟西方文化的一個顯著區別是中國人的整體性思維,在宏觀角度和系統論指引下,關注事物的整體聯系及規律。反映到人權觀上,西方國家往往執著于個案和細節上,中國則更注重把握整體觀和大局觀。
不過,筆者看來,不論東西方在具體的文化和制度上差異如何,法治、發展和人權是現代國家發展模式中的三個基本維度,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法治是人類社會治理的一個基本經驗,它是一個中性詞,無褒無貶。只有良法才能促成善治,才是好的法治。什么是良法善治?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法治。法治不能自顧自地發展,只能根據本國實際,與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相適應,才能確保制定出來的法律有可行性,實現立法以及治理的目標。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最好的發展是可持續發展,是以人為本的發展。不能見物不見人。可持續的發展是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互動的發展。法治可以鞏固發展經驗,保障和引領可持續發展。
2025年6月5日,廣西南寧市邕江沿岸植被茂密。(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記者 陳冠言 攝
人權是人本思想進化和發展的產物,不能簡單化、口號化。依法推進是人權的基礎和根據,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人權提供條件和保障。一些西方國家政客的做法往往口惠而實不至,將人權作為政治裝點和粉飾。而真正有效的人權發展之路,必然要摒棄這種政治操弄,回歸到平等和相互尊重的軌道上。
總體來看,人權是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是特定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的基本維度。不能就事論事,簡單地討論和考察人權,必須將其置于特定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環境中,運用整體性思維進行綜合分析。
條條道路通羅馬。對國際社會來說,人權是價值,是理念,是目標。各國通向人權的路徑各異,具體的法治構建、發展戰略和人權保障制度,都需要因時、因地制宜。在這方面,美國自我賦權,動輒簡單粗暴地以“有沒有”“好不好”來評價和指責其他國家的人權狀況,這是政治化和簡單化的做法,是借人權搞政治操弄,缺少建設性,甚至破壞人權領域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礎上開展對話和合作的可能性。
回顧歷史,2006年聯合國改革的一個重要成就,是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撤銷因政治對抗嚴重而飽受詬病的人權委員會,新設立追求非政治性、非選擇性、非對抗性的人權理事會。這是國際人權治理的一個重要進步。對此,美國政府很不滿意,當年就退出了首屆人權理事會成員國的選舉,展現出我行我素和單邊主義的一貫做派。予取予求、時而加入、時而退出的美國,在今年不是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國的情況下,宣稱與人權理事會“停止聯系”,這是對多邊主義的否定和逆反。
客觀地說,這個世界不存在“救世主”。一個國家的社會繁榮發展,根本上依賴本國人民在特定社會環境下發揮聰明才智并付出腳踏實地的努力,需要通過不斷提升生產力和調整優化生產關系來共同驅動。內因始終是關鍵和決定性力量。正因如此,人權保障本質上屬于國家內部治理范疇,單純依靠他國的援助,無法直接提升一國的發展水平,更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其發展面貌并實現人權目標。這也意味著,國際交流與合作中,應該尊重特定國家和人民求生存、謀發展的實際需求和真實愿望,尊重他們的意愿和選擇,尊重他們的智慧、勞動和付出。
人民是歷史發展的推動者。重視人、促進人的解放和發展,追求人類團結和進步的思想,在世界各地都是自始存在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經典理念,在世界范圍來看,也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宗教思想的基本信條,被稱為世界性的“黃金規則”。
當今的國際人權法和中國國內法律制度都在倡導全面的、嶄新的人權理念和人權觀。這意味著必須破除阻礙人權發展的陳規陋習,比如重男輕女、歧視特定人群等陳舊的文化觀念和做法。文化傳統有其復雜性,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存在如何興利除弊、繼承優秀傳統和文化的課題。整體上說,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理念和實踐是人類文明的共同成就,不同文明之間可以相互啟迪、相互借鑒。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遠非同步,差距巨大,常常出現國家間人權對抗的情形。在聯合國這一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多邊舞臺上,東西方的差異、分歧因政治因素可能被放大。西方國家強調公民和政治權利,刻意忽視、貶低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對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重視。比如,美國至今不承認發展權是一個法律概念,多次在聯合國對發展權相關決議投出反對票。
基于不同的民族特性、歷史、政治和社會發展模式,人權領域的東西方文化觀念、主張之間的分歧、爭論和交鋒,現在來看,仍難以消除。意識形態的對壘和政治上的對立,往往是形成國際舞臺上爭議的癥結所在。而在聯合國的體系下,國際人權法構成一個具有法律規范性特征的工作框架。開展基于國際法的交流與合作,可以團結越來越多的國家,應對人類面臨的種種風險和挑戰,推動形成公平、包容、合理的全球人權治理,在相當程度上能夠避免將人權工具化、武器化等偏頗做法。
2023年11月6日,2023上合組織國家扶貧研修班(江西)開班,來自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三國的政府官員在江西一體育用品生產企業車間了解就業幫扶、技能培訓等情況。中新社記者 劉力鑫 攝
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實踐,深深根植于中國的現實土壤,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也借鑒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在人權事業發展的道路上,中國持續探索、總結符合自身國情的人權實踐。面向未來,中國將繼續致力于和平發展,積極在聯合國框架下,遵循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與世界各國務實合作。我們相信,中國通過一如既往地秉持和平、發展、公正、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能夠為應對共同挑戰開辟道路,推動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續的全球人權治理格局,讓全人類共享發展的紅利和人權的保障。(完)
作者簡介:
柳華文。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供圖
柳華文,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曾任亞洲國際法學會副會長,兼任聯合國禁止酷刑委員會委員,世界醫學會社會醫學事務委員會顧問,中國國際法學會、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法年刊》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國際法研究》執行主編。
【編輯:史詞】AI時代,教師的優勢在哪里?
專家:真實的對話、情感的聯系和高質量的師生關系
AI浪潮席卷,人類教師如何能讓自己擁有不被取代的能力,并帶領學生擁抱未來?昨天,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上海市教師教育學院主辦的2025年中小學校長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舉行,“推進教師評價改革,激發教師隊伍創新活力”成為關注主題。
教育需要“更有彈性”
“每一個年輕人不僅是知識的消費者,也是知識的貢獻者。在許多領域,他們比前輩要學的更多,我們要為他們提供多種可能性的教育。”被稱為“PISA之父”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Andreas Schleicher)強調,教師們必須要做出決策,哪些東西不要教了,哪些新技能必須幫助年輕人去掌握。比如,在AI成為一個日益強大的工具時,學生學習科學,是要學會像科學家一樣設計實驗、提問和思考;學習歷史,是為了像歷史學家一樣,了解社會的敘事方式,了解哪些要素推動著人類不斷向前。“我們要適應我們還不能預測的未來。”安德烈亞斯說。
“我們需要反思一下,為什么我們的孩子們在他們最好的十幾年人生中,都在學校里學同樣的知識,以同樣的方式,達到同樣的程度。而在他們未來的生涯中,需求是不一樣的。”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永智坦言,在工業社會建立之后,分工變得很細,使得效率大大提升。于是,在育人的過程中,學科也分得很細,學段也分得很細,學校就像一個培育勞動者的工程,班級就像車間,年級就像生產線,教材和考試就像是施工的手冊。李永智提出,面向未來,以學校體系為主的、集中的教育,應該變成“更有彈性的教育”。
“有的學生有本事可以一躍而上,有的學生可能就需要一步一步去爬,有的學生會攀巖,有的學生會駕直升機……不同人達到同一目標有不同的路徑,這些是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研究和利用的一種方式。”李永智介紹,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正在通過對“教學思維鏈”的分析,將優秀教師的隱性教學經驗結構化顯現出來,幫助更多老師可以將復雜問題化繁為簡,化整為零,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潛質,設計不同教育路徑。
激發老師的內驅力
PISA2022的結果顯示,學習時長和學習效果,未必相關。瑞士學生平均每周花30小時在學習上,摩洛哥學生要花50小時,但是從結果而言,瑞士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高。安德烈亞斯認為,學習環境的質量非常重要,而這是學生和老師打造的共同體。如果一名學生感到老師知道他是誰,更知道他能夠發展成什么樣,這名學生就會更主動地從他喜歡的老師那里學到東西,也更容易在學習上獲得好成績。
如今,相比人類教師,AI憑借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自然更善于迅速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更高效地從學業角度做出更個性化的判斷。但是,真實的對話、情感的聯系和高質量的師生關系,必須由教師來創造和維系。
那么,如何激發老師的內驅力呢?有意思的是,OECD在對韓國、法國、葡萄牙、美國、芬蘭等不同國家的教師進行訪問后發現,情況各有千秋。有的國家教師收入水平高,但老師們的幸福指數似乎并不高,有些國家則恰恰相反。“評估教師時,不僅要了解老師知道什么,更要看他們是否愿意自我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系統,要讓老師把時間放在他們愿意花時間的事情上,而不是其他。”安德烈亞斯說。
本報記者 陸梓華
來源:新民晚報 【編輯:胡寒笑】
中新網7月4日電 據市場監管總局官方微信消息,近日,我國牽頭制定的漁業和水產養殖領域碳足跡國際標準《水產品碳足跡 大型藻類產品種類規則》(ISO 20423:2025)正式發布。
大型藻類作為海洋碳循環的重要參與者,可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并釋放氧氣實現光合固碳,不僅產生“可移出碳匯”,還向海洋釋放大量的溶解有機碳、顆粒有機碳,形成“海洋碳匯”。該標準由中國、意大利、挪威、冰島、荷蘭、印度、摩洛哥、韓國、伊朗九國專家共同參與研制,規定了大型藻類產品相關的碳足跡計算要求,適用于大型藻類全價值鏈碳足跡的評價,能夠為大型藻類對氣候影響的研究提供可靠和準確信息,為減少大型藻類產品全價值鏈中各環節能源消耗提供改進方向,也是落實聯合國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的有力實踐。
中國正與各國攜手,共同推動制定多項漁業及水產養殖領域“雙碳”國際標準,通過深化國際合作、凝聚各方共識,為全球漁業綠色低碳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推動構建人海和諧的全球海洋生態環境。
【編輯:周馳】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 (記者 曾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4日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就美方取消相關對華經貿限制措施一事提問。
毛寧:這個問題建議你向中國商務部了解。我想說的是,希望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維護中美經貿關系健康穩定發展。(完)
【編輯:黃鈺涵】中新社布魯塞爾7月3日電 (記者 德永健)當地時間7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布魯塞爾同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舉行第十三輪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
王毅說,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也是聯合國成立80周年,即將舉行的新一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備受矚目。50年來,中歐關系歷經風風雨雨,邁過溝溝坎坎,只有全面回顧走過的路,才能正確把握前行方向。中歐關系發展歷程表明,雙方關系的定位是伙伴而不是對手,合作是主基調和壓艙石,雙方應在這一框架下通過溝通妥處分歧。中歐不存在根本利害沖突,有著廣泛共同利益。雙方都支持多邊主義和開放合作,都支持聯合國核心地位和國際關系民主化,都堅持通過對話和平解決爭端。面對國際局勢不確定、不穩定性上升,中歐作為兩大力量和兩大經濟體,應加強交往、深化了解、增進互信、推進合作,共同維護戰后國際秩序,為世界提供稀缺的確定性。中方愿同歐方推動新一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取得積極成果,為中歐關系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王毅表示,中國外交秉持中華文明的和諧基因,倡導和平、包容、合作。在和平與安全問題上,中國是當今世界記錄最好的大國。中國不是美國,不應用美國走過的道路鏡像中國。中歐歷史文化、價值觀不同,不能因為有差異就視為對手,不能由于出現分歧就尋求對抗。當前歐洲面臨各種挑戰,但過去、現在、未來都不是來自中國。雙方應相互尊重、相互借鑒,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為人類文明作出中歐新的貢獻。希望歐方真正樹立客觀理性對華認知,奉行更加積極務實對華政策。
王毅強調,中歐作為全面戰略伙伴,最重要的是相互尊重和照顧彼此核心利益。中方一貫支持歐洲一體化,支持歐盟增強戰略自主,在國際事務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希望歐方也能以實際行動尊重中方核心利益。臺灣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聯合國2758號決議早已從事實和法理上徹底解決了包括臺灣在內全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希望歐方切實恪守一個中國原則。
卡拉斯表示,歐中是伙伴,雙方在支持聯合國主導地位、維護國際法和國際秩序等重大議題上有著共同責任和重要影響。歐盟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愿同中方籌備好新一次中歐領導人會晤,通過坦誠溝通,增進相互了解,發展更具建設性的歐中關系,開展更為均衡、公平的經貿合作。
雙方還就烏克蘭危機、以巴沖突、伊朗核問題等交換了看法。(完) 【編輯:劉歡】
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記者 謝藝觀)4日,中消協發布提示,提醒青年消費者理性消費,遠離網貸陷阱。
據介紹,近期,部分青年消費者盲目超前消費、大額借貸現象增多,因超出自身還款能力而陷入債務困境,甚至影響個人信用記錄,對未來發展和生活造成嚴重負面影響。
為此,中消協提示廣大青年消費者,一是審慎評估還款能力,量力而行消費。借貸前務必全面、客觀評估未來收入預期及持續還款能力,充分考慮潛在風險。避免因一時沖動或盲目攀比,進行超出自身經濟實力的消費,尤其要警惕大額網貸。
二是堅持適度原則,抵制非必要透支。樹立“量入為出、適度消費”的理念。合理規劃日常開支,優先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和學習成長投入。對非必需、非緊急的消費,特別是超出當前支付能力的高消費,應保持克制,避免過度依賴借貸工具陷入“以貸養貸”惡性循環,最終無力自拔。
三是認清借貸本質,警惕非法網貸陷阱。選擇金融服務時,務必通過正規、持牌金融機構,仔細閱讀并理解合同條款,特別是利率、費用、還款期限及違約責任。特別要警惕那些打著“零利息、零首付”等旗號的網貸陷阱,不輕易相信不實宣傳和虛假承諾。堅決抵制高利貸、非法網絡貸款,謹防陷入債務陷阱。
四是珍視個人信用,維護長遠發展。個人信用記錄是重要的社會資產,關乎就業、購房、出行等多方面。一旦因無力償還債務導致失信,將承擔嚴重后果,對個人發展和社會生活造成長期限制。務必按時履約,珍惜個人信用。
五是樹立正確價值觀,弘揚勤儉節約風尚。將精力聚焦于個人成長和能力提升,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消費主義。(完) 【編輯:黃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