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鸿蒙OS过河?小米正式发布澎湃OS,实力究竟如何

 人參與 | 時間:2025-08-02 14:22:17

繼華為的鴻蒙OS之后,國產操作系統領域再迎來新玩家。

10月26日,雷軍在發布會上推出了最新的澎湃OS系統,作為一款全新的國產操作系統,圍繞它出現了很多疑問,澎湃OS是自研還是套殼?是不是在碰瓷鴻蒙OS?性能水平究竟如何?與華為的鴻蒙OS相比究竟誰更強呢?我們一起來聊一聊……

圖片1.png

澎湃OS是不是自研系統?——是自研,但不完全是

關于這一問題雷總可以說是開篇明義,對澎湃OS進行了非常誠實的描述——“它基于深度進化的Android以及自研的Vela系統融合,徹底重寫底層架構,為未來百億設備、百億連接做好了萬物互聯的公有底座。”

事實上,要判斷一個系統是否自研,首先內核是最重要的標準之一,關于這一點在雷總發的微博中有詳細解讀:“在最底層的系統內核層,我們將自研的Vela系統內核與深度修改的Linux系統內核進行融合,重構了性能調度、任務管理、內存管理、文件管理等各個基礎模塊,實現了性能、效率的大幅提升?!?/p>

那么Vela是什么呢?根據小米的介紹,“Vela是小米基于開源實時操作系統NuttX打造的物聯網嵌入式軟件平臺”,其作用在于為各種物聯網硬件平臺提供統一的軟件服務,打通碎片化的物聯網應用場景,與鴻蒙系統一樣都是為了打通物聯網聯通、協同的相關功能。

圖片2.png

除此之外,澎湃OS還在系統內核層之上的服務與框架層以外,增加了自研的安全子系統,以及包含多媒體子系統、資源調度子系統、圖形子系統、硬件服務子系統、編譯器與運行時子系統、網絡子系統等在內的八大子系統。

其中又以智慧能力中心、大模型和AI部署框架構成的小米自研AI子系統成為了整個系統的“智能大腦”,構建起了一整套主動智能、高性能、安全的系統中臺跨端互聯框架,實現能力無縫協同,而這是MIUI沒有的部分,所以不難看出,澎湃OS并不像有些評論所說的只是“MIUI15”換殼而已。

在更上層的跨端層,澎湃OS則采用了自研的跨端互聯框架,其中包含了分布式子系統、跨端服務框架子系統、跨端公共能力子系統、跨端應用框架子系統、跨端安全子系統幾個部分,使其能夠根據硬件能力差異靈活配置,不僅使每個獨立設備的性能都能得到徹底解放,還提供了更好的兼容性,用雷軍的話說就是“讓整個小米澎湃OS生態打通了任督二脈”,構成了小米設想中的“人車家全生態”的智能世界。

圖片3.png

澎湃OS系統架構

不僅如此,雷軍還強調澎湃OS還打造了貫穿內核層、服務框架層、跨端層的全端安全系統,在內核層使用了完全獨立的“自研微內核安全系統”,從底層保障安全性,實現全端隱私安全堅固和防護。

也有網絡博主@數碼閑聊站為我們展示了“簡化版”的架構圖,可以看得出雖然還沒有到100%自研的程度,但毫無疑問小米澎湃OS在自研方面的占比還是很高的,尤其在內核層不僅融合了Linux和小米Vela,還對Linux進行了大量的魔改,并重建了內核基礎模塊,而在服務與框架的部分繼續使用了安卓原生的服務框架,因為要繼續使用安卓軟件生態,安卓服務框架是缺少不了的,但是AI子系統、基礎服務子系統卻是小米自研的,當然還有更上層的跨端層,這都是小米自研的。

圖片4.png

網絡博主@數碼閑聊站對澎湃OS的解讀

與鴻蒙OS對比

前面提到的澎湃OS的五大亮點分別對應了我們前面提到的澎湃OS在內核、服務與框架層、AI子系統及最上層的跨端層,事實上鴻蒙OS也同樣有很多特點。

首先就是鴻蒙OS首次將分布式架構用于終端OS,實現了跨終端無縫協同體驗,再通過統一的多終端開發IDE支持,做到了“一次開發,多端部署”的目標。不僅如此,鴻蒙OS還通過使用確定時延引擎和高性能IPC兩大技術優化了人物的調度處理問題,解決了現有系統性能不足的問題,時延有效得到降低。

圖片5.png

鴻蒙OS技術理念

此外,鴻蒙OS還采用了全新的微內核設計,擁有更強的安全特性和低時延特點,微內核設計的基本思想是簡化內核功能,在內核之外的用戶態盡可能多地實現系統服務,同時加入了相互之間的安全保護。

不僅如此,鴻蒙OS將微內核技術應用于可信執行環境,通過形式化的方法重塑可信安全,通過數字模型驗證所有軟件運行路徑,顯著提高安全等級,同時由于鴻蒙OS微內核的代碼量只有Linux宏內核的千分之一,其受攻擊幾率也大幅降低。

具體而言,鴻蒙OS系統功能按照“系統>子系統>功能/模塊”逐級展開,在多設備部署的場景下,支持根據實際需求裁剪某些非必要的子系統或功能/模塊。其中最基礎的內核層可以分為內核子系統和驅動子系統兩個部分。由于鴻蒙OS采用了多內核設計,支持針對不同資源受限的設備選用合適的OS內核,也就是能夠讓不同的設備使用不同的系統內核。

與此同時,內核抽象層則可以通過屏蔽多內核差異,對上層提供基礎的內核能力,包括進程/線程管理、內存管理、文件系統、網絡管理及外設管理等多方面功能,這也就是鴻蒙OS微內核的表現。

而從2012年就開始自研的LiteOS物聯網操作系統也在這里進一步與鴻蒙結合,以極小體積的內核實現了雙向認證、差分升級等多重機制,成為了整個鴻蒙系統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驅動子系統則為鴻蒙OS硬件生態開放提供了統一外設訪問能力和驅動開發、管理框架,在其他的系統服務層及框架層、應用層也都是圍繞分布式應用的使用的特性展開。

圖片6.png

鴻蒙OS系統架構

簡而言之,如果說小米澎湃是基于Android加上自研的Vela實時操作系統,對安卓進行深度定制的操作系統,那么華為則是以LiteOS實時操作系統為基礎,再打造出的一個全新的分布式操作系統。

這樣結構上的區別意味著兩者在處理硬件請求和系統服務的方式上存在本質的不同。澎湃OS采用了傳統的宏內核設計,通過模塊化的方式實現功能的擴展,而鴻蒙采用的微內核設計則是通過組件化的方式來實現功能的組合,微內核架構更注重模塊化和靈活性,這有助于快速適應新興的技術和市場趨勢。

華為的“一次開發,多端部署”也是其能夠在跨設備之間實現共享生態,為開發者也提供了便利。而小米的澎湃OS則可以看做是一套掏空安卓、融合嵌入式系統的面向萬物互聯的操作系統,在此基礎上,小米的手機、汽車電視以及更多的智能硬件系統能夠實現無縫連接,由此也帶來了更快的小米生態擴展速度。

圖片7.png

生態——可能才是真正決定成敗的關鍵

不得不說,雷軍作為一個資深軟件工程師,恐怕比任何人都清楚做系統簡單,做生態困難的道理,而一款操作系統想要走向成功,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資源來提供足夠強大的基礎功能、兼容性和安全性,生態構建同樣重要。

在2011年的時候,雷軍就提到了包括硬件、軟件和互聯網服務的“鐵人三項”,而今小米已經形成了一個超200種品類的巨大智能生態系統,手機也不再是小米的“獨子”,而是成為了小米“人車家全生態”的中心。按照雷軍的說法,小米汽車明年就要來了,澎湃OS明顯已經在提前布局,而這將會對相關生態的發展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圖片8-topaz-enhance.png

事實上,萬物互聯的時代已經近在眼前,而數量龐大的各種設備、五花八門的額操作系統及協議之間常常會造成生態鏈隔閡,這時候一個具備包容性、消弭隔閡的系統就必不可少,小米無論是打造自家生態鏈,還是放眼萬物互聯,都需要研發一個新的系統。

而澎湃OS可以說是既融合了自家設備,也能互聯萬物,一舉兩得之余,也標志著小米在互聯網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和壯大,更重要的是,小米澎湃OS打破了各個平臺之間的壁壘,實現了數據的互通和共享,將完成互聯網的大一統。

不過想要打造健康發展的生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即使強如華為,當年的鴻蒙OS 2.0也不是一步到位,大量相關的問題一直到鴻蒙OS 4.0才得到解決,走過了很多年,積累了一批原生應用,Harmony OS NEXT才漸漸離我們越來越近。

圖片9-topaz-enhance.png

鴻蒙OS“1+8+N”全場景戰略

很明顯,澎湃OS只是走了當年鴻蒙OS走過的第一步,后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此次能夠基本統一安卓和Vela,為后續更新打好基礎已經是大功一件,后續如果能夠通過“忒休斯之船”的方式,一步一步在發展中加入更多自研內容,使其真正成為自研的系統,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國產系統大繁榮的另一面——不可忽視的隱患和威脅

事實上,不僅是華為和小米,目前眾多國產廠商都在不斷優化和改進其操作系統,并在交互層面進行了很多創新嘗試。11月初,vivo也將發布自研的操作系統,再加上同樣將于11月發布的OPPO的潘塔納爾系統,還有號稱“僅次于鴻蒙”的榮耀MagicOS,國產手機廠商似乎正在經歷著操作系統的“大爆發”,但無論如何,可以預見的是,手機在系統交互層面或許會迎來一波很大的變化。

與此同時,這也表明了這一領域競爭的激烈性。目前比較成功的蘋果、微軟及谷歌等公司都是花費了數十年的時間才培育出了繁榮的應用服務和生態,谷歌、蘋果等巨頭至今也未能真正實現多終端的無縫協同,此前國內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也曾推出過針對手機的YunOS,但在競爭對手的打壓以及生態不足等諸多問題之下也沒能成功。

圖片10.png

早在2020年,時任華為消費者業務軟件部副總裁楊海松就曾這樣表示,“很多巨頭都曾嘗試做自己的操作系統,包括微軟,黑莓,以及功能機的王者諾基亞,他們都做過自己的操作系統,但是我們發現,操作系統如果想活下來,市場占有率的底線是16%,這是一道生死線?!?/p>

而目前來看,根據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鴻蒙OS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提升至8%,iOS為20%,安卓為72%;而在全球市場,鴻蒙OS的份額為2%,iOS和安卓則分別為20%和78%。

不難看出,華為鴻蒙OS雖然發展迅猛,但想要真正與安卓和iOS“三分天下”,仍有不小的距離。而以華為的研發實力與資金實力想要在操作系統領域打下一片天地尚且困難重重,其他手機廠商想要成功做成操作系統的難度可見一斑。

與此同時,如果每家手機廠商均自研操作系統可能會導致手機操作系統生態的割裂和碎片化,這不僅需要開發者進行更多版本的適配工作,增加了開發的難度與資源消耗;還會導致用戶在使用習慣的不一致性與不兼容性,產生一定的學習成本;離散的操作系統還有可能會造成對基礎框架、驅動及安全防護等多方面資源的浪費,不能不說是一個潛在的隱患。

圖片11-topaz-enhance.png

結語

無論如何,小米的澎湃OS作為繼華為HarmonyOS之后的又一個國產手機操作系統,其誕生對于國產手機操作系統的發展而言無疑是令人振奮的。澎湃OS與鴻蒙OS都具備成長為出色操作系統的潛質,但又各自獨立共同發展,由此可以打造“雙備份”,形成“雙保險”,這也是不少人所期待的。正如科技行業常用的一個術語——冗余系統,兩個各自獨立的系統共同發展將大大提升可靠性,也將為中國科技行業的自主創新夯實基礎。

不過無論如何,無論澎湃OS還是鴻蒙OS,作為手機操作系統最重要的還是性能及流暢度,能否滿足用戶的需求才是最終要的問題。目前首批設備已經開始陸續推送正式版,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試一試。

頂: 35踩: 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