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就行!只要13万的方程豹钛3

相關文章
中新網北京7月3日電 (記者 高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日前在京召開電視劇《我叫張思德》專家研討會。
會上,中國視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閆少非表示,《我叫張思德》成功實現了歷史人物的現實表達、英雄人物的青春化書寫、紅色文化的時代傳承,以及經典相冊式符號化人物的立體呈現,讓張思德這一歷史人物更加鮮活、立體地展現在當代觀眾面前。在當前競爭激烈的收視環境中,創作這類非流量題材的作品尤為重要,這不僅是對革命精神的傳承,也是文藝工作者對時代的責任。
四川廣播電視臺黨委副書記、總編輯王紅芯表示,《我叫張思德》的良好口碑既源于觀眾對紅色題材的特殊情懷,更在于團隊從創作之初,對于“真”和“新”的不懈追求。主創團隊在劇本創作、人物塑造、場景選址等方面精益求精,確保劇集場景有質感、歷史細節可推敲,同時通過現代化的視聽語言吸引年輕觀眾,使革命精神煥發新的生命力。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電視劇項目部項目制片人劉馨認為,《我叫張思德》選題填補了張思德題材在電視劇領域的空白,該劇在今年播出后取得的亮眼收視成績,證明革命歷史題材依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該劇導演程力棟分享創作體會談到,是張思德豐富的革命經歷啟發了創作團隊全景式敘事的構想。通過青春化敘事,劇集展現了張思德從普通農家少年到紅軍尖兵的成長歷程,既貼近歷史真實又富有觀賞性。劇組堅持“真”與“實”的創作標準,從演員表演到場景、服裝和戰爭場面的細節都力求還原歷史。
此番飾演張思德的演員牛駿峰表示,參加《我叫張思德》的創作是一場靈魂洗禮,通過細致考察和“做減法”的表演方式,自己力求還原張思德的平凡與偉大,在表演創作過程中深刻感受到“英雄從未遠離人間煙火”,張思德的偉大,恰是平凡人用生命踐行的“純粹”二字。
研討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包括仲呈祥、李京盛、張德祥、劉瓊、丁亞平等在內的與會專家認為,該劇在藝術創新和價值引領方面取得了新突破,為革命歷史題材創作提供了成功樣本。通過微觀視角和平凡敘事,《我叫張思德》成功塑造了張思德這一立體鮮活的英雄形象,既展現了其樸實奉獻的品質,又突出了忠誠勇敢的英雄氣質;在敘事手法上,作品突破傳統高光敘事,采用日常化細節和雙線交織的結構,實現了思想性與觀賞性的統一;作品充滿厚重感和感染力,特別在情感真實與人性溫度的表達上成功喚起當代觀眾尤其是青年群體的共鳴;該劇形象地闡釋了“為人民服務”精神,對重塑集體主義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其展現的純粹信仰和擔當精神為當代社會提供了精神參照。
中國視協原主席胡占凡在會議總結時指出,《我叫張思德》的創作和播出,體現了各相關部門、創作團隊的社會責任感和對革命歷史文化的社會擔當。該劇通過對熟悉題材的陌生化處理,巧妙平衡了虛構與真實的關系,讓觀眾真正認識了一個完整、真實的張思德,為英模人物的影視創作提供了寶貴經驗。當日會議由中國視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董濤主持。(完)
【編輯:胡寒笑】- 在大同市云岡區西韓嶺鄉南村,張學良這位從農機農業“土專家”成長起來的村干部,二十年如一日,用實干精神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當談及對農機的熱愛從何而來時,張學2025-08-02
- 原標題:裝機容量總計2.2吉瓦 山西電建22個新能源項目并網 6月17日,記者從中國能建山西電建公司了解到,今年以來該公司旗下已有22025-08-02
- 原標題:測評魚龍混雜防曬化妝品究竟如何選? 炎炎夏日,防曬成為剛需。社交媒體上,五花八門的“防曬測試”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背貼膠帶暴曬、水果蔬菜涂防曬、紫外2025-08-02
中新網銀川7月3日電 題:寧夏銀川:“湖城”新韻風光好
作者 李佩珊 馬亞萍
地處西北內陸的寧夏銀川市,自古得黃河灌溉之利,溝渠縱橫、湖泊棋布,歷史上更有“七十二連湖”之說。但在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許多生態保護的難題。近些年,銀川以生態立市,探索人水和諧之路,讓礦坑變酒莊,濕地煥新顏,“塞上湖城”處處可見好風光。
賀蘭山下萬畝釀酒葡萄種植基地。 銀川市委宣傳部供圖
昔日廢棄礦坑 變身“綠色名片”
夏日賀蘭山下林木蔥郁,湖水澄澈,萬畝釀酒葡萄種植基地已結碩果,再過一月,將迎來大面積成熟采收的季節。
今年57歲的牛振明是賀蘭山東麓志輝源石酒莊的工人之一,近20年的工作,讓他見證了這片土地的變化。“狂風卷著砂石,眼睛都睜不開。”曾經的場景牛振明歷歷在目,而如今,這片曾滿目瘡痍的砂石礦區已成為園林式的生態酒莊,游客日均超1000人次。
賀蘭山東麓的鎮北堡礦區,曾遍布上百家砂石廠和采礦場,長期高強度開采留下累累傷痕。2010年起,銀川開始系統修復這片滿目瘡痍的土地。以曾是砂石廠的志輝源石酒莊為例,這里通過追肥篩土、植被再造和灌溉設備鋪設,對1.8萬余畝礫石荒地進行改造。
“我們累計開荒1.8萬余畝,種植防風林8000余畝,釀酒葡萄3000畝,總種樹量達300多萬株。”酒莊負責人袁園介紹,經過20年努力,礦坑區綠化覆蓋率超過80%,曾經的砂石礦區蛻變成園林式葡萄酒莊。
修復過程中,袁園逐漸形成清晰思路,要將產業發展和生態修復相融合。“單純植樹造林缺乏可持續效益,而把葡萄酒產業、旅游業融入生態修復,既能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又能讓生態修復持久進行。”她表示。
以生態修復與葡萄酒產業融合的發展模式,賀蘭山下的酒莊讓昔日的生態“傷疤”變為文旅“亮點”。在這里,游客不僅可以品嘗到高品質的葡萄酒,還能親身體驗到葡萄種植、采摘的樂趣,感受到綠色發展的魅力。
如今,賀蘭山腳下,生態文旅廊道已初具規模,葡萄酒、旅游、文化、餐飲、民宿、研學等“生態+多種業態”融合發展,多家酒莊被評為4A級旅游景區。2024年,銀川市各酒莊接待游客超150萬人次。
鳴翠湖荷花綻放。 馬亞萍 攝
退耕還濕 守護“城市綠腎”
在銀川市東部,自然生態要素最完整的一塊濕地——鳴翠湖國家濕地公園同樣經歷著蛻變。最近,工人們正在對岸坡植被退化區域進行修復,開展鳴翠湖水生態保護修復項目。
鳴翠湖是“中國最美濕地公園”“中國生態保護最佳濕地”,濕地總面積8000余畝,是銀川市東部面積最大的自然濕地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富集,有維管植物109種、水生浮游植物69種、鳥類97種,是中國西部地區和黃河流域首家國家濕地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
今年,銀川市啟動鳴翠湖水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以“水清、岸綠、生態”為目標,重點實施生態濕地建設與植被生境恢復兩大工程,將通過一系列生態修復措施,改善區域水生態環境,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
“生態濕地建設完成后,預計日處理規模能達到2萬立方米,通過植物吸附、微生物降解等自然凈化方式,有效削減水體污染物。”項目負責人王忠介紹,項目建成后,鳴翠湖區域水質將顯著提升,水體富營養化問題得到遏制,濕地系統的形成將吸引更多候鳥棲息。
而這幾天,正是鳴翠湖最美的季節。遍地的荷花嬌艷欲滴,與波光粼粼的湖水相映成趣。蘆葦漫步的湖水宛若迷宮,游客乘船步入蘆葦深處,與湖面融為一體,如詩如畫。
從礦坑到酒莊,從退化濕地到生態明珠,銀川人用“生態+產業”的模式治愈著大地傷痕。酒莊里的葡萄酒香與鳴翠湖的鳥鳴相和,講述著同一主題——當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綠水青山終成金山銀山。(完)
【編輯:惠小東】- 原標題:我省征集申報二〇二五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人選) 近日,省科技廳下發通知征集申報202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人選)。 征集202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