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际法论坛在香港举办 聚焦AI发展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相關文章
中新網北京6月30日電 近年來,在國家大健康戰略的推動下,食藥同源市場規模逐漸擴大,不僅是養生品增速最快的細分行業之一,也成為大健康產業最具發展潛力的領域。
食藥同源主題研討會暨中國食品報社食藥同源研究院啟動儀式29日在京舉行。中國食品報社社長黃國勝在開場致辭中強調,食藥同源食品的崛起,既呼應了公眾“治未病”的健康訴求,亦彰顯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活力。在產業勃興之際,概念濫用、標準缺位、品質參差等問題亟待破解,全產業鏈同仁既要賡續古方智慧,更需以生物技術、智能制造等創新引擎賦能產業躍升。
作為中醫藥文化與現代健康產業的交匯點,食藥同源理念不僅是“寓醫于食、藥食互濟”的哲學實踐,更是國家推動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截至2024年,國家食藥物質目錄總數已達到106種。”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司原司長高延敏在研討會上指出,要把品質作為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抓手,精益求精,通過數字智能制造技術,以高品質供給推動食藥同源企業及產業邁向新高度。
“構建食品和保健食品質量標準體系,有助于推動食藥同源產業質量水平提升,優化供給、擴大內需、鞏固外貿,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在更好滿足我國消費者多層次、多樣化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助力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原副主任、黨組成員陳洪俊在演講中提出,要強化標準引領助力食藥同源產業穩健前行。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馬方表示,盡管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存在差異,但二者共同的目的都是糾偏、糾亂以達到平衡代謝,傳統醫學與現代營養學融合下的食補可以減少身體傷害和對藥物的依賴,修復或改善人體功能。
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食品營養與功能食品研究中心主任范柳萍認為,食藥同源與傳統食品的融合發展,既是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大健康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機遇。通過構建“傳統智慧+現代科技”的雙輪驅動模式,可以實現從原料開發到產品創新的全鏈條價值提升。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主任藥師高峰指出,我國自古重視“藥”和“食”的結合,中醫理論基礎為食藥同源提供了理論支撐,他表示,目前,我國食藥同源產業尚面臨沖擊農產品重復、技術投入不夠、專利意識不足等問題,未來應從松綁功能聲稱、增加科技投入、提升營銷品味、加強中醫藥科普宣傳等方面入手,助力食藥同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完) 【編輯:胡寒笑】
中新網上海7月2日電 (記者 殷立勤)6月1日起,《上海市靈活就業人員自愿繳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積金實施辦法》正式施行。新政不再限制戶籍,拓寬適用職業范圍,讓更多靈活就業人員得以享受住房公積金福利。實施一個月來,已有3700多人簽約,人均月繳超1100元。
上海曾經出臺《上海市城鎮個體工商戶及其雇用人員、自由職業者繳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積金實施辦法》,滿足滬籍和部分職業類型的靈活就業者辦理住房公積金業務的需求。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才來滬就業,新職業不斷涌現,靈活就業群體也隨之擴大,新政就是為了覆蓋這部分群體的需求。
近日,記者從上海市公積金管理中心獲悉,新市民和青年人反應積極,其中非滬籍人員占多數,40歲以下青年占比超過50%。值得一提的是,沒有戶籍限制,意味著港澳臺和外籍靈活就業人員也可參與繳納。
為了最大程度方便靈活就業人員繳存和使用公積金,上海市公積金管理中心還制定了多種便利措施。如,可以選擇按月、按季、按半年繳存。因收入發生變化不能正常繳存的,可以辦理停繳;停繳后重新具備繳存條件的,可以隨時恢復繳存。同時,把將辦理渠道從管理部柜面拓展至線上隨申辦渠道。同時,快遞、外賣、保險等行業和單位,靈活就業群體集中,上海市公積金管理中心已經聯合工會驛站、街道社區及行業協會進行了政策宣傳、答疑解惑、指導幫辦。(完) 【編輯:曹子健】
中新網7月2日電 據北京市水務局官方微博消息,北京市水務局與北京市氣象局聯合發布積水內澇藍色預警:預計7月2日12時至3日12時,朝陽區霄云里8號東入口等地最大積水深度可能達到19厘米,朝陽區、通州區、豐臺區存在局部積水風險,提醒廣大市民關注天氣形勢及雨水情變化,盡量避開預警區域立交橋橋洞、地鐵、地下人行通道、地下商城、地下車庫等低洼地帶,合理規劃出行路線,確保自身安全。
北京市水務局官方微博截圖 【編輯:田博群】
中新網烏魯木齊7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技館首部原創沉浸式舞臺劇《華夏之光——文明的燭火》(簡稱《文明的燭火》)新疆巡演,7月1日晩在烏魯木齊啟幕,以“科學+文化+藝術”的創新形式,為新疆各族民眾獻上一場跨越時空的科學文化“盛宴”。
中國科技館首部原創沉浸式舞臺劇《華夏之光——文明的燭火》新疆巡演海報。中國科技館 供圖
《文明的燭火》舞臺劇以北宋“天關客星”記載與現代大科學裝置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英文縮寫LHAASO,中文昵稱“拉索”)科研突破為敘事雙核,通過宋代水運儀象臺與當代科學裝置的跨時空呼應,構建起古代天文學家蘇頌與當代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對話,以千年敘事詮釋科學精神傳承。觀眾跟隨劇情穿越時空,見證中國古代科技智慧如何啟迪現代科技創新,深刻感悟“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的時代主題。
中國科技館首部原創沉浸式舞臺劇《華夏之光——文明的燭火》新疆巡演前進行彩排。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該舞臺劇全劇融合聲、光、電特效與舞蹈、戲劇表演,拓展科普邊界,打造“人在劇中游”的沉浸式場景。科技再現古風方面,通過全息投影復原水運儀象臺運轉原理,展現宋代科技巔峰;現代科研實景方面,以舞臺裝置模擬“拉索”觀測站捕捉宇宙線的震撼過程;情感共鳴設計方面,設置觀眾互動環節,讓觀眾親手觸碰“古代星圖”與“現代數據”,感受科學傳承的溫度。
為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2024年10月,中國科技館聯合中國煤礦文工團傾力打造沉浸式舞臺劇《文明的燭火》,旨在以藝術之形傳科學之神,讓‘愛國、創新、求實、奉獻’的科學家精神深入人心。2025年,適逢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以及科普法修訂后首個全國科普月,中國科技館對《文明的燭火》劇目進行全面升級,并策劃推出新疆、北京、西藏三地巡演。其中,新疆巡演7月1日至4日將在烏魯木齊連演6場。
中國科技館首部原創沉浸式舞臺劇《華夏之光——文明的燭火》新疆巡演前進行彩排。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據中國科技館介紹,以此次新疆巡演為契機,該館同步啟動科普服務新疆系列行動:科普大篷車“三進”南疆行動,通過滿載科普設備的流動車隊深入南疆鄉村,開展科技、文化、志愿服務一體化活動;“好奇新疆”以“科學視角解碼新疆”為主題,推出系列微視頻全媒體傳播;“北辰對話”將舉辦特別節目《跨越天山的科學守望》;科技館“智能體”等智能設施落地新疆,構建“永不落幕”的科普平臺。(完)
【編輯:曹子健】中新網7月3日電 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網站消息, 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2025年7月3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7.1523元,上調23個基點。
截圖自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網站 【編輯:田博群】
總臺報道員當地時間7月2日獲悉,日本鹿兒島縣附近海域當日下午發生強烈地震。
日本氣象廳發布消息稱,當地時間2日15時26分左右,日本鹿兒島縣吐噶喇列島近海附近發生5.5級地震,最大震感為震度5弱,震源深度10公里。本次地震沒有引發海嘯的風險。(央視新聞客戶端 總臺報道員 柏春洋)
【編輯:張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