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面进入主汛期!这些知识值得收藏

相關文章
全球首個!中國科研團隊實現離子液體法再生纖維素纖維規模化生產
中新網北京7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7月3日從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獲悉,該所自主研發的離子液體法再生纖維素纖維技術產業化應用獲得突破,年產1000噸新一代再生纖維素纖維的首賽爾示范項目近日已在河南正式投產。
示范項目正式投產儀式現場。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供圖
這是全球范圍內首個實現離子液體法再生纖維素纖維的規模化生產,與傳統工藝相比,真正突破了紡絲工藝變革和環保問題的瓶頸,實現“三廢”(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零排放。
再生纖維素纖維以天然植物纖維素為原料,具有吸濕性好、透氣性強、優良的懸垂性和蠶絲般光澤等優點,目前市場常見產品有粘膠、莫代爾、萊賽爾等,在紡織領域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鎖江帶領的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離子液體團隊,歷經十余年持續攻關,突破了離子液體設計制備、纖維素溶解機理及紡絲工藝、離子液體回收及系統集成等系列科技難題,最終形成離子液體溶解纖維素及綠色紡絲新技術。經過小試、噸級、百噸級示范,設計建成新一代再生纖維素纖維的千噸級生產線。
項目團隊介紹,正式投產的首賽爾示范項目采用不揮發且性質穩定的離子液體作為溶劑,擺脫了傳統工藝對強酸強堿及二硫化碳的依賴,生產過程更綠色、更安全。其長絲產品的纖度、強度、伸長率、干斷裂伸長變異系數等性能均達到國際標準,且無原纖化現象。同時,離子液體溶劑回收技術簡單,可實現環保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首賽爾纖維。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供圖
張鎖江院士表示,離子液體綠色紡絲技術的成功突破,是綠色纖維領域一次重大工藝變革,標志著離子液體紡絲前沿技術真正從概念原創到技術落地。
正式投產的首賽爾示范項目,落地于河南新鄉化纖白鷺生物基新材料產業園。據新鄉化纖總工程師、白鷺新材料研究院院長謝躍亭介紹,項目制備出的全新概念離子液體法再生纖維素長絲,實現全流程廢水、廢氣、固廢零排放。據測算,相較傳統化石纖維,新技術的應用可每年減少5000噸二氧化碳排放,溶劑回收率將高達99%以上。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端小平表示,該示范項目樹立新型綠色技術產業化標桿,可為產業鏈綠色可持續轉型提供新的綠色纖維選項,是實體經濟落實“雙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成果,能顯著增強中國紡織業的全球綠色競爭力,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產業力量。(完)
【編輯:胡寒笑】中新社泉州7月2日電 (記者 孫虹)第十三屆“藝匯絲路”——阿拉伯知名藝術家訪華采風作品展2日在福建泉州開幕,46件(套)阿拉伯藝術家和泉州畫家作品展示中阿文明交流之美。
今年6月,來自埃及、沙特、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阿曼等國家的8名藝術家走進泉州,共創作了24件(套)作品。
7月2日,第十三屆“藝匯絲路”——阿拉伯知名藝術家訪華采風作品展在福建泉州開幕。圖為摩洛哥藝術家非拉多斯·阿爾拉米講解作品思路。中新社記者 孫虹 攝
阿拉伯藝術家代表、埃及文化部造型藝術司司長瓦利德·卡努什表示,這些作品清晰展現了阿拉伯藝術家們如何以獨特視角詮釋中國文化的多元維度,同時保持自身文化根基,創造出見證中阿友誼的永恒瑰寶。
來自摩洛哥的年輕藝術家非拉多斯·阿爾拉米對泉州的簪花頭飾、閩南建筑、多元宗教等元素印象深刻,并展現在自己的作品中。采風期間,中阿藝術家們還以畫筆為媒展開交流。展廳中,一幅由20多名中阿藝術家共同創作的10米“海上絲綢之路”主題畫卷尤為醒目。
2009年以來,中國文化和旅游部打造“藝匯絲路”品牌,連續邀請阿拉伯知名藝術家訪華采風創作。十余年間,180余名阿拉伯藝術家來到中國,創作500余件繪畫、雕塑、陶瓷作品。(完)
【編輯:史詞】中新社臺北7月4日電 臺灣“中研院”經濟研究所4日發布最新經濟預測,下修2025年臺灣經濟增長率至2.93%,較去年12月預估的3.1%減少0.17個百分點。
綜合中央社、《聯合報》和《工商時報》等臺灣媒體報道,“中研院”表示,美國所謂“對等關稅暫緩期”即將截止,不確定性將沖擊消費信心,全球需求或因關稅沖擊而減弱,再考慮到新臺幣匯率變數,因此研判臺灣下半年內需和外貿疲軟。
該研究機構以“氣象乍好,審時度勢”來形容臺灣今年的經濟景氣,“氣象乍好”是因為廠商受關稅壓力影響緊急“拉貨”(指加快生產提前交貨),但上半年的暢旺恐無法延續到下半年,因此產業界接下來需要“審時度勢”。
在投資與民間消費方面,“中研院”分析,今年下半年,廠商在臺投資步調或將放緩,民眾消費信心亦同步下降。
當天,該機構還公布“臺灣消費者預期與政策反應調查”結果顯示,近九成受訪消費者認為臺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在一年后會繼續上升,預期上漲幅度的中位數為2.5%,仍高于2%的通貨膨脹警戒線。(完) 【編輯:胡寒笑】
翻跟頭、耍長鞭、公主抱……這屆畢業典禮,圍觀師生花式“整活”!
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劉越)“果然,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顯眼包’!”
日前,西安體育學院畢業典禮走紅網絡。兩位身著學士服的“顯眼包”cos起“武林高手”來,“假摔”、耍長鞭、翻跟頭花樣層出不窮,整活不斷。身后校領導們“驚嚇”過后紛紛開懷鼓掌。短短幾天,這則短視頻的點贊數、分享量均突破兩百萬,引發熱議。
西安體育學院畢業典禮,學生因“整活”走紅。圖源短視頻平臺
“分享給我弟,讓他明天也這么干”“老師們看似冷靜,其實是真沒招了”“終于明白古代文官為什么看不起武官了”……調侃之余,還有人逐幀對比,笑稱兩人摔倒的細節“模仿校徽”,令人噴飯。
西安體育學院畢業典禮,網友笑稱“假摔”學生“模仿校徽”。圖源短視頻平臺
從逗趣互動到溫情瞬間,從傳統傳承到青春宣言,2025年的高校畢業典禮上,這樣的閃光時刻處處可見。當莊嚴儀式遇上年輕潮流,畢業季的“告別”正被重新定義。
歡笑
當典禮成為創意舞臺
仲夏蟬鳴,又是一年畢業季。撥穗臺上,“顯眼包”們的奇思妙想讓莊嚴儀式煥發生機,頻頻火爆出圈。
清華大學畢業典禮上,校領導為玩偶鄭重撥穗,誕生“最高學歷Labubu”;吉林大學小伙掏出香檳與院長碰杯,氣泡升騰間是青春的率真。
清華大學畢業典禮上,校領導為玩偶Labubu撥穗。圖源校方視頻
沈陽體育學院男生單膝跪地,在校長見證下將畢業典禮變成求婚現場;西藏民族大學女生以古禮“束脩”敬獻恩師,一捆芹菜一條肉,質樸的儀式感里,流淌著傳承千年的師生情誼。
西藏民族大學畢業典禮,女生以古禮“束脩”敬獻恩師。圖源校方微信公眾號
典禮的高臺之上,平日里看似嚴肅的師長們亦展現出別樣風采。深圳大學校長毛軍發妙語連珠,用“如何呢?又能怎”的網絡熱梗解構焦慮;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院長胡慶山一句“太陽不是一直都坐在下面嗎”,讓陰云下的會場笑聲朗朗。
黑龍江大學“導師F5”的勁歌熱舞,為莊重儀式注入活力節拍;西南政法大學教師代表蔡斐幽默寄語畢業生:“日后你惹出禍來,不要把為師說出來就行了”,引發學子會心一笑……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配合學子搞怪合影。圖源校方直播
而最令人動容的“敬業”身影,無疑屬于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在持續近14小時的“撥穗馬拉松”中,這位63歲的院士面對數千名學子,始終笑容可掬——配合搞怪合影、花式比心、碰杯畢業酒,甚至包容了學生“公主抱”失誤引發的“過肩摔”插曲。
中國農業大學學子曬出自己抱起孫校長的瞬間。圖源社交媒體
“校長面對每一個人都很忐忑,不知道要玩什么‘花招’。”
“他把學生放心上,學生把他高高舉起。”
“這只是簡單的撥穗嗎?這是妥妥的招生簡章呀!”
從清晨站至深夜,孫校長仍主動延長時間滿足學子心愿。這份“有求必應”的真誠付出,被網友譽為“最好的畢業禮物與招生宣傳”。
溫暖
煙火氣最撫學子心
歡笑之外,更多質樸的溫暖在悄悄流淌。
當六月的風掠過綠茵場時,蘇州大學副校長查佐明蹲下身,為因備戰“蘇超”無法參加畢業典禮的蘇州隊門將紀振勇完成了一場“一個人”的撥穗禮。他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個‘足’也可以是足球的足”,將祝福嵌入學子奮斗的軌跡。
蘇州大學副校長查佐明為蘇州隊門將紀振勇完成了一場特殊的撥穗禮。圖源校方官網
“別嫌阿姨啰唆,難過委屈了,千萬別一個人扛”……延邊大學食堂阿姨劉曉梅的發言,讓臺下畢業生紅了眼眶;西南政法大學校長林維化身“傳聲筒”,轉述宿管阿姨“早點回家”、食堂師傅“別老點外賣”的叮嚀;浙江音樂學院大廚的祝福直擊人心:“不論何時何地,要按時吃飯!愿你們未來像食堂一樣熱氣騰騰!”
沒有華麗辭藻,只有“瑣碎嘮叨”,但牽掛,藏在一粥一飯里。
延邊大學食堂阿姨劉曉梅的發言,感動了無數人。圖源校方視頻
親情的重量,更讓象牙塔里的最后一課浸潤著人間煙火的溫度。
貴州黔南經濟學院,因兒時腦癱行動不便的張俊杰在母親攙扶下艱難登臺,四年陪讀路讓畢業證書有了千斤重量;男生撒下善意謊言,將從未出過遠門的70歲父親“騙”到貴州民族大學畢業典禮現場;“爸爸的肩頭、媽媽的鋤頭,才有了我的筆頭”,割麥田埂上,身著學位袍的青年與滿手麥芒的父母視頻:“今年我也大豐收!”
身著學位袍的青年與田間的父母視頻。圖源社交媒體
力量
在儀式中鑄就精神圖騰
當嚴肅典禮接納書生意氣,教育的力量便在此間流轉。
“穿林海,跨雪原,氣沖霄漢;今日痛飲慶功酒,壯志未酬誓不休;來日方長顯身手,甘灑熱血寫春秋……”
青島大學延續傳統,把畢業典禮開成演唱會,用京劇《智取威虎山》經典唱段燃炸開場,讓離別化作“穿林海,跨雪原”的壯闊詩篇。
青島大學把畢業典禮開成演唱會,用京劇《智取威虎山》經典唱段開場。圖源校方視頻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畢業典禮,女生脫下學士服,“一鍵切換軍裝”,挺拔軍禮瞬間點燃全場;武漢大學雨中畢業典禮,老教授於可訓脫下雨衣為畢業生撥穗,以身作則詮釋何為“堅守”;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帶領學子重溫“愛國三問”,聲浪震徹云霄,將百年學府的擔當融入血脈……
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帶領學子重溫“愛國三問”。圖源校方微信公眾號
師長們亦以哲思點亮燈塔,照亮學子遠行前路。
華中師大彭雙階校長直言:“AI可寫萬物,卻唯獨寫不出你們的人生腳本”;中國農大孫其信校長勉勵學子“像農民一樣思考、做事”;鐘南山院士在廣州醫科大學畢業禮上鏗鏘發聲:“我不喜歡講一帆風順,希望你們能乘風破浪!”這句箴言與中國傳媒大學校友、北京廣播電視臺總編輯徐滔的寄語遙相呼應——她鼓勵學子走“沒有捷徑的路”,因為坦途之上長不出強韌的靈魂……
北京廣播電視臺總編輯徐滔在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言。圖源校方視頻
這些話語穿透喧囂,為即將啟航的青春注入沉靜的力量。
教育的本質從來不止于知識的傳遞。它是師長俯身融入年輕潮流的平等尊重,是食堂阿姨嘮叨里的質樸溫情,是“愛國三問”里的精神傳承,是“乘風破浪”寄語中的生命韌性,更是敢用香檳碰杯未來、以軍禮致敬理想的青年……
金穗為證,青春遠征,歡笑與淚水沉淀為前行的勇氣。這些被定格在2025夏天的溫暖與力量,早已埋下伏筆——畢業季不再是離別的終點,千萬個年輕人帶著愛與信念自此啟程,奔赴更廣闊的天地。(完)
【編輯:黃鈺涵】中新網北京7月3日電(記者 張尼)游泳泡溫泉后孩子就陷入了昏迷,隨后轉入重癥監護……日前,一位家長在社交平臺上發帖稱,孩子感染“阿米巴食腦蟲”,情況危急,引發關注。
帖文稱,該家長帶5歲女兒分別于6月7日和6月14日游泳和泡溫泉,6月22日孩子出現頭痛低熱嘔吐,6月23日住進醫院后出現抽搐,隨后昏迷,6月24日孩子轉院入住PICU,插管上了呼吸機,6月27日被檢測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原。7月1日,家長更新動態稱,孩子仍在住院治療。
什么是 “食腦蟲”?真的會“吃人腦”嗎?又該如何預防?
患兒家屬在社交媒體平臺講述發病經過
什么是“阿米巴食腦蟲”?
根據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在“華山感染”上最新撰寫的文章,“食腦蟲”并不是一條蟲,而是一類喜歡自己“漂泊”的單細胞小生物,學名叫自由生活阿米巴。
這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有三種: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一旦沖進鼻腔,可沿著嗅神經鉆進大腦,引發急性阿米巴腦膜腦炎,進展飛快。
巴拉姆希阿米巴:更喜歡通過皮膚小傷口或吸入塵土慢慢進入體內,病程更長。
棘阿米巴:常見于隱形眼鏡相關角膜炎,偶爾也攻擊大腦。
為什么病情進展如此迅速?
此次事件中的女童從出現癥狀,到進入重癥監護只用了3天時間,為何病程進展如此迅速?
王新宇指出,“食腦蟲”一旦進腦,病死率很高,發病后常在一周內迅速惡化。另外,早期癥狀像普通腦膜炎——高熱、劇烈頭痛、嘔吐、脖子發硬,很容易被當成細菌或病毒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女童感染的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十分“狡猾”,專家稱其可通過嗅神經直接抵達大腦,幾乎繞過人體免疫“哨卡”,留給免疫系統反應的時間很短。
從檢測手段看,此類疾病必須在腦脊液或病灶組織里找到阿米巴或做分子檢測,基層醫院常常做不到“立等可取”,容易錯過救治時間。
“阿米巴食腦蟲”存在于哪些地方?
事件中,女童家長稱,孩子發病前曾游泳、泡溫泉。“食腦蟲”是否普遍存在于水中?
資料顯示,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蟲不需要宿主,可以自由棲息在土壤、水中。
以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蟲為例,其感染人體的一般是滋養體狀態,偶爾也有鞭毛體,包囊是不會感染的。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蟲的滋養體非常頑強,在pH值6.0-6.5(弱酸性)、溫度35℃~37℃的環境中,生長最快;在37℃蒸餾水中變成鞭毛體后,還能運動2-6小時;最多能夠耐受46℃的高溫。在4℃的環境下,包囊能存活至少12個月,還能保持變成滋養體狀態時,感染人體的能力。
在溫暖的湖泊、河流、地熱溫泉、工業設備中排出的廢水、含氯制劑消毒不充分的游泳池、熱水器等水源以及潮濕的土壤中均可能有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蟲的存在。
有藥可醫嗎?
專家強調,對于“食腦蟲”感染不必過于驚恐。
首先,其感染率極低。以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蟲為例,研究發現其暴露發生率很高,但感染發生風險每百萬次接觸只有2.6例。人體自身免疫力可以抵御阿米巴原蟲的感染。其次,近年來多藥聯合已有成功救回的病例。
不過專家也強調,需要極早識別、極早用藥。
警惕高風險場景
哪些場景容易受到“食腦蟲”感染?王新宇列出了幾種危險場景。
1.溫暖淡水嗆進鼻子:夏天在湖泊、溫泉、河道、戲水池潛水、跳水,鼻腔被水猛沖是最典型的感染途徑。
2.自來水直接洗鼻:有人用洗鼻壺沖鼻,如果水沒煮沸或消毒,就給福氏耐格里阿米巴開了后門。
3.戴隱形眼鏡遇生水:棘阿米巴最愛臟水配隱形眼鏡,嚴重可導致角膜潰爛甚至失明。
4.皮膚傷口接觸濕土或渾水:尤其是園藝、摸泥、養花時,巴拉姆希阿米巴可能從小裂口潛入。
預防感染注意3點!
1.到正規的游泳池去游泳,不要進行野外“野泳”。
2.游泳運動時應避免潛水、跳水或在水中憋氣等易造成鼻腔進水的活動。
3.如果近期在溫水中游泳玩耍后出現發燒、頭疼、頸部僵硬和嘔吐的現象應及時就醫。(完)
【編輯:曹子健】中新社金邊7月4日電 (記者 楊強)柬埔寨法宗派僧王布格里長老當地時間4日在金邊表示,希望柬中兩國佛教界進一步加強交流互鑒融合,在延續千年友誼的同時,讓佛教智慧為兩國人文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廣西桂林棲霞寺住持乾澤法師當天在柬中職業教育交流協會會長興·索昆蒂陪同下拜訪布格里僧王。布格里僧王指出,柬埔寨同中國的傳統友誼源遠流長,兩國佛教界交流合作從最初的佛教文化,擴展到佛教教育、青年發展、公益慈善、醫療衛生等多個領域,為推動兩國民心相通發揮重要作用。
布格里僧王曾先后到訪北京、海南等多地,他高度評價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重大成果,并對中醫藥的作用表示贊賞。不久前,第三批中國援柬埔寨中醫醫療隊走進布格里僧王兼任校長的一所佛教大學開展義診活動,中醫針灸給其留下深刻印象。
乾澤法師向布格里僧王介紹棲霞寺歷史,以及近年來與東盟各國有關方面在佛教文化、社會公益等領域開展的交流合作。他表示,吳哥窟承載著柬埔寨光輝燦爛的歷史,桂林佛教文化同樣底蘊深厚。期待雙方未來在這方面增進交流,加強合作,為兩國關系發展提供助力。
乾澤法師一行于本月3日至9日赴柬埔寨金邊、暹粒兩地進行參訪交流。他表示,2025年是“中柬旅游年”,桂林棲霞寺計劃年內在廣西舉辦中柬佛教文化交流活動。(完) 【編輯:李潤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