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新“夜”态活跃“夏日经济” 特色文旅点燃消费市场新活力

相關文章
中新網海口7月4日電(云蓓 吳春娃)海南省氣象臺4日午間發布消息:熱帶低壓今天上午在南海東北部海面生成,將于24小時內加強為今年第4號臺風,5日午后轉偏北方向移動,最強可達臺風級(12~13級,33~38米/秒),并向我國臺灣西南部到福建北部一帶沿海靠近。
氣象監測顯示,南海熱帶低壓4日08時其中心位于北緯19.2度、東經119.6度,也就是在距離海南省三沙市(中沙黃巖島)北偏東方向約500公里的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7級(15米/秒)。預計,低壓中心將以每小時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緩慢移動,強度逐漸增強,將于24小時內加強為今年第4號臺風,5日午后轉向偏北方向移動,強度繼續加強,最強可達臺風級(12~13級,33~38米/秒),并向我國臺灣西南部到福建北部一帶沿海靠近。
三沙市氣象臺4日10時25分繼續發布中沙群島雷雨大風黃色預警信號:受南海熱帶低壓外圍對流云團影響,中沙群島及附近海域已經出現雷雨大風天氣,風力達7~9級并伴有強雷電且將持續。請有關單位和人員做好防范工作。
海南省氣象部門預計,5日~11日,海南島多陣雨或雷陣雨,部分鄉鎮伴有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另外,隨著熱帶低壓在南海東北部海面生成,南海東北部海域風力將逐漸增大,請海上作業平臺及過往船只做好避風準備;海南省大部分海域雷雨時風力仍較大,過往船只需關注雷雨大風動態,確保航行安全。(完) 【編輯:黃鈺涵】
中新網青島7月4日電(胡耀杰 張孝鵬)“正如中國諺語所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在馬來西亞,我們也有這樣一種說法,‘團結則強,分裂則敗’。”馬來西亞駐華大使館副館長、公使諾法琳娜·穆罕德·阿茲米4日談及東盟與中國的合作關系時表示。
當日,由中國—東盟中心、青島市人民政府主辦,青島市委外辦、青島國信集團等承辦的2025中國(青島)—東盟經貿合作與人文交流活動在青島海天中心舉行,吸引300余名來自中國、東盟各國及相關國際組織的嘉賓與會,共同探討中國和東盟經貿合作與人文交流新路徑。
7月4日,2025中國(青島)—東盟經貿合作與人文交流活動在山東青島舉行。張孝鵬 攝
“東盟和中國產業合作的前景,依賴于協作而非競爭。我們的成功,取決于彼此之間支持的深度,而非單打獨斗的速度。”諾法琳娜·穆罕德·阿茲米說,力量源于團結,東盟與中國攜手并進,能夠打造一段不僅推動產業發展、更能塑造未來的合作關系。
諾法琳娜·穆罕德·阿茲米表示,東盟與中國有著共同的愿景,希望實現共同的繁榮以及讓經濟發展更具韌性。目前,東盟與中國的伙伴關系正不斷加深,雙方未來的合作將超越傳統的貿易和投資,發展更深層次、面向未來的合作。
諾法琳娜·穆罕德·阿茲米說,東盟與中國合作潛力巨大。中國的資本與技術結合東盟的年輕勞動力和不斷擴大的消費市場,將共同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產業走廊。“這種具有包容性、創新性的區域化價值鏈,將造福我們雙方。”
諾法琳娜·穆罕德·阿茲米認為,投資是推動上述合作的引擎。產業合作早已不只是共同建設廠房,更在于各方要一起打造可持續、包容與創新驅動的產業體系。產業合作必須與人文交流同步推進,東盟與中國合作的成功依賴于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技能共享。(完)
【編輯:胡寒笑】中新網廣州7月4日電 (張璐 黃利誼)目前,從化“黃金雙果”——黃皮、龍眼正陸續上市。經初步統計,2025年從化黃皮種植面積1.1萬畝,龍眼種植面積達3.87萬畝,預計黃皮、龍眼產量合計超2.5萬噸。
圖為廣州從化區黃場村,游客采摘黃皮。 從化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據悉,從化黃皮采摘點分布在城郊街道黃場村、溫泉鎮南星村等地。近年來,黃皮產區黃場村聚焦發展鄉村產業,構建多元化黃皮產品體系,有效解決了時令黃皮的銷售難題,還擦亮了從化本土品牌,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渠道。黃場村目前正融入從化區食品深加工產業園建設,與高校科研機構、龍頭加工企業深度合作,發展精深加工推出黃皮酥、黃皮酒、黃皮月餅等產品,助力黃皮鮮果價值鏈不斷延伸,做大做強黃皮的“土特產”文章。
龍眼作為從化一種特色水果,采摘點分布在溫泉鎮中田村、桃蓮村。從化龍眼多以石硤、儲良、大烏圓等品種為主,以“大、白、甜”聞名,含豐富的葡萄糖、蔗糖和蛋白質等,除了龍眼鮮果,還有龍眼干等精深加工產品。
廣州市從化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從化區將通過線上線下展銷、特色農事體驗等豐富形式,全方位展示黃皮的酸甜爽口、龍眼的清甜多汁的特色優勢,推動從化黃皮、從化龍眼走出嶺南、走向全國。(完)
【編輯:惠小東】中新社北京7月2日電 當地時間7月1日,2025年斯諾克冠軍聯賽(排名賽)于英國萊斯特結束第二個比賽日的較量,本次比賽首位出戰的TOP16球員、英格蘭名將肖恩·墨菲在小組循環中三戰三敗爆冷出局。同樣來自英格蘭的阿爾菲·博登和馬修·塞爾特收獲當日決出的兩個32強席位。
斯諾克冠軍聯賽(排名賽)是斯諾克著名短局賽,本次冠軍聯賽共分3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將128名參賽球員分為32組,每組4人進行循環賽,小組頭名晉級32強,參加第二階段的比賽。共有27位中國球手報名參加此次冠軍聯賽,其中姚朋成已經在首日率先晉級。第二日的比賽中國軍團無人出場。
當日第3小組的比賽因現世界排名第14位的肖恩·墨菲的亮相備受關注。然而比賽中,墨菲未能顯示出實力優勢,三場僅擊出兩個單桿50+。他先后以三個1比3負于英格蘭的阿爾菲·博登、羅比·麥圭根,以及匈牙利球手布爾丘·雷維斯,以三戰三負小組墊底出局。
該組比賽中,墨菲以外的其余三位選手皆取得兩勝一負的戰績,積分相同的情況下,阿爾菲·博登憑借凈勝局數量優勢最終晉級。
同期進行的第22小組較量中,現世界排名第34位的馬修·塞爾特優勢明顯,以三個3比1分別戰勝德國球手烏穆特·迪克梅、蘇格蘭球手斯科特·唐納森和英格蘭的弗蓋爾·奎因,晉級32強。
當地時間7月2日,本屆斯諾克冠軍聯賽第一階段的比賽將繼續在英國進行。中國軍團將有三人登場,其中,袁思俊參加第18小組的較量,許醫塵和小將藍裕豪則共同在第25小組參賽。(完) 【編輯:曹子健】
中新網深圳7月1日電 題:僑力僑智賦能 走出中非經貿合作新路徑
中新網記者 索有為
在非洲東部,占地數千畝的烏干達國家級工業園——中烏姆巴萊工業園,由烏干達最大的華人企業——天唐集團投資運營,自2018年3月啟動以來,已吸引50多家企業入駐,匯聚家電、日化、建材、醫藥、汽車制造等相關的行業,目前,園區已為當地創造5000多個就業崗位。
烏干達中國社團聯合會會長、烏干達深圳總商會會長、烏干達天唐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張志剛1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中烏姆巴萊工業園不僅推動了烏干達的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還促進了人才培養、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交流。
為響應在非洲建立“魯班工坊”的倡議,中烏姆巴萊工業園成立了烏干達魯班工坊培訓學院。
這座魯班工坊培訓學院由天津工業職業學院、埃爾貢烏干達技術學院、天唐集團共同建設,2020年正式揭牌運行。鉗工、工業仿真、數控加工……學院內設置多個實訓區,為非洲員工提供了不同類型的職業技能培訓,越來越多烏方員工成長為當地技術骨干和技術工人。
中國企業家考察中烏姆巴萊工業園。 受訪者供圖
2020年,天唐集團采用雙總部管理模式,在深圳注冊成立深圳前海益三達投資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中國總部,旨在結合其在非洲20余年的發展經驗,幫助更多中國企業,尤其是外向型企業“出海”,在實現產能轉移的同時助力目的國家的工業化建設。
天唐集團舉辦的“烏干達-深圳一帶一路投資合作交流會”2021年12月在深圳舉行,深圳市小商品協會、中國信保等80余家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出席。五家與天唐集團達成合作共識的企業現場簽約,根據協議,他們將在中烏姆巴萊工業園共建太陽能產品、服裝產業園、裝配式建筑等項目。
深圳市經貿代表團在2023年10月訪問烏干達時,與烏干達深圳總商會舉辦企業座談會與經貿交流會,雙方簽訂友好合作協議。此外,天唐集團與深圳曼哈集團、深圳華瀾集團以及創維廚電有限公司分別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在創新驅動、產業升級、對外開放等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一直高度關注深圳的發展變化,并向肯尼亞政府積極介紹深圳這座活力之城。”肯尼亞華僑華人聯合會會長高瑋1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
肯尼亞華僑華人聯合會(下稱“華聯會”)于2005年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成立,是東部非洲國家中成立最早的華人社團。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現有會員300多人,并下設蒙巴薩、納庫魯、基蘇木3個地區分會。還下設華星影庫、華星書屋,編辦華聲報等華文媒體。
于2004年到肯尼亞定居的高瑋成立公司,為肯尼亞商人提供中國商貿資訊,幫助他們尋找中國廠商、參加商貿展覽,同時幫助中國企業開拓肯尼亞市場。
肯尼亞華僑華人聯合會主辦的內羅畢中國春節廟會。 受訪者供圖
“華僑華人具有熟悉當地投資環境和投資政策的優勢。”高瑋表示,華聯會將利用好這一優勢,為中國和肯尼亞尋找更多的合作新路徑,“我的個人企業也多次組織肯尼亞采購商赴深圳參加高交會等,為中非科技、產業合作搭建渠道”。
華聯會計劃推動與深圳商協會建立合作機制,邀請更多深圳優質企業組團訪問肯尼亞,通過共同舉辦中肯經貿對接會等活動幫助企業了解非洲市場,并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綠色建材等領域促進雙邊合作。
高瑋稱,華聯會將探索在肯尼亞建立“深圳產品展示中心”或“深圳企業(非洲)合作服務站”,作為深圳企業走進東非市場的前沿窗口。同時借助深圳在文化創意、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優勢,推動更多深圳文創、教育品牌在肯尼亞落地合作,豐富兩地人文交流。(完)
【編輯:付子豪】中新網三明7月4日電 (寧柳云 曾程)近日,在福建省建寧縣溪源鄉蔣坊村的竹山里,一條條銀色軌道蜿蜒盤旋,滿載毛竹的“小火車”不時穿梭林間。“以前靠肩挑背馱,現在坐著就能運竹下山。”村民黃友祥的感嘆,道出了科技給傳統竹業帶來的變革。
圖為溪源鄉中心幼兒園的孩子們利用竹條、彩線、馬克筆等進行手工創作。曾程攝
建寧縣地處閩贛邊界,是福建母親河閩江的發源地,全縣有林地面積20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8%。20世紀八九十年代,竹林包產到戶,筍竹產業逐步發展壯大,竹林面積由20余萬畝增長到現在的37萬畝。
作為“明筍之鄉”,溪源鄉創新推行“政府出資70%+農戶自籌30%”的輕軌建設模式,9條竹山軌道使運輸效率提升40%,讓15萬畝竹林真正成為民眾的“綠色提款機”。
更令人稱道的是,這里的竹農早已跳出“靠山吃山”的單一模式。黃友祥在千畝竹林下套種黃精,形成“地上產筍竹、地下長藥材”的立體經濟。這種“企業+基地+農戶”的聯農模式,讓毛竹畝產值大幅提升。
目前,溪源鄉已培育12家規模以上筍竹加工企業,形成從竹林培育到精深加工的完整產業鏈。筍竹產業已成為當地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一把“金鑰匙”。
在建寧縣富源筍業合作社,現代化生產線正將千年明筍工藝煥發新生。采用宋朝古法木桶壓制的開倉筍,經過標準化加工變成脆筍、煙筍等時尚產品,年產值突破千萬元。“我們讓傳統明筍‘走’出深山,‘跳’上全國百姓餐桌。”負責人黃火云自豪地說。而在楚鑫竹業車間,毛竹經過多道工序變身精美竹工藝品,帶動30多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在建寧縣,竹子不僅是經濟作物,更化作育人載體。幼兒園的“小筍芽”課程、小學的竹編實踐課、原創《有趣的竹編》獲獎課例,構建起獨具特色的竹文化教育體系。
從竹林經營到竹產品加工,再到竹文化育人……近年來,建寧縣立足優良生態,不斷推動科技創新、產業融合等,實現竹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建寧筍制品份額已占三明全市的三分之二,連續多年獲評省級“現代竹業重點縣”“筍竹精深加工示范縣”。(完)
【編輯:惠小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