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斯钦孟和:“活态史诗”《格萨(斯)尔》的传承之变
發布時間:2025-08-02 19:52:19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評論
中新社赤峰7月3日电 题:“活态史诗”《格萨(斯)尔》的传承之变 ——专访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首任秘书长斯钦孟和 中新社记者 奥蓝 《格萨(斯)尔》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流传于中国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普米族等多个民族,于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演唱篇幅最长的史诗。 《格萨(斯)尔》代表中国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极高成就。它不用文字记录,而由众多民间说唱艺人历经千年传唱下来,其传承内容和方式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并随社会发展不断获得充实和创新。日前,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首任秘书长斯钦孟和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相关议题作出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格萨(斯)尔》是一部怎样的史诗? 斯钦孟和:《格萨(斯)尔》是用韵文体创作的民间故事。人间大乱时,一个叫格斯尔(也称格萨尔王)的神仙骑神马下凡。他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带领百姓一起建立幸福家园。 之后,这个故事在传唱艺人口耳相传的吟唱和表演中,又被加入很多个人理解与表达。可以说,每一个传唱艺人都是《格萨(斯)尔》的传承者,也是创作者。 就这样,《格萨(斯)尔》慢慢变成一个很长的故事。这些年,我们整理抢救的文本大都在1万至10万行诗左右。 1981年,我在新疆的13个县市田野调查时,走访45位传唱艺人,搜集35部《格萨(斯)尔》史诗。因为口耳相传、没有文字记录,即使是同一个人,他的每一次传唱,内容都会受外部环境、个人心态影响而有所变化。2019年8月10日,“2019年羌塘恰青格萨尔赛马艺术节”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开幕。图为开幕式上的《格萨(斯)尔》说唱表演。中新社记者何蓬磊摄 中新社记者:《格萨(斯)尔》为什么能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受欢迎? 斯钦孟和:《格萨(斯)尔》是一种在多地区、多民族中广泛流传,与时俱进的罕见文化现象。目前,在中国的内蒙古、西藏、新疆、甘肃、四川、云南、青海等省区和蒙古国、俄罗斯等国,都在民间发现了《格萨(斯)尔》的传承者。 其一,《格萨(斯)尔》讲的是一个英雄故事,其中包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英雄的崇拜、对恶势力的不满与抗争。这其中包含了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容易引发共鸣。 其二,作为一种在民间流传的说唱技艺,《格萨(斯)尔》的表演形式是“说+唱+演奏”,唱词是诗歌,每一句都不长,配合以曲调,朗朗上口,便于传播,因此有丰厚的民众基础。 其三,《格萨(斯)尔》又被称为“活态史诗”。在民间传承过程中,传唱艺人为吸引观众,总会加入当下的流行元素来丰富故事内容。大到故事情节,小到人物服饰、表情、环境等细节描写,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最典型的就是《格萨(斯)尔》的个人故事中,能明显看到当时流行的话本和著名英雄的“影子”,比如《三国演义》的关羽、《水浒传》的武松等。有时,格萨(斯)尔在抒发情感时还会有唐诗宋词。 在我看来,这正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传承至今的《格萨(斯)尔》都是章回体,这应该也是吸收了当时历史长篇小说的特点。2019年9月16日,四川甘孜县格萨尔王城暨百村产业基地举行开城仪式,城内以《格萨(斯)尔》故事打造的景观小品体验地有1000余处,游客可听《格萨(斯)尔》说唱、看《格萨(斯)尔》藏戏等。中新社记者刘忠俊摄 中新社记者:相较过往,当前《格萨(斯)尔》的传承与发展有无变化? 斯钦孟和:当然是有变化的。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系统性地开展了《格萨(斯)尔》的抢救保护工作,还于1984年成立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其办公室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之后,我们有组织地开展各项工作,经过努力取得了瞩目成绩。很多优秀的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也有丰富的研究成果。 我研究《格萨(斯)尔》40余年,体会很深。我认为,这一文化事象的传承语境和传承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传承中遇到了实际问题。因为,时代变了。 之前,《格萨(斯)尔》是在民间流传的说唱技艺,传承人大多出身贫苦,传承方式是师徒制。徒弟没有上学的机会,七八岁起跟着师傅学习,经数年耳濡目染、口耳相传,才能掌握这项技艺。之后,徒弟大多也会将其作为谋生手段,并在表演过程中不断打磨作品。就这样,《格萨(斯)尔》一代代传承下来。 如今,中国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早已普及,民间师徒制的传承方式面临一定困难。此外,快节奏、碎片化、海量信息的社会特点,也对史诗的传播影响很大。 在此情况下,以整理收集的大量成果为基础,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尤为重要。 现阶段,《格萨(斯)尔》在中国的民间传承与保护工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向展开: 一是建立《格萨(斯)尔》的数据库。以数字化形式将史诗完整保存下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二是选取《格萨(斯)尔》中的经典故事或精彩片段,创作为舞台表演的演出作品。例如,一直活跃在内蒙古基层的乌兰牧骑演出队正在成为重要载体,演出队成员有着扎实的表演基础,他们在民间、基层的带头作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式。 三是在中小学推广科普,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组建校园格萨(斯)尔乐队等。在素有“格萨(斯)尔之乡”之称的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不少中小学都在课余时间组织这样的乐队。2020年10月14日,青海省杂多县第二民族完全小学的小学生表演《格萨(斯)尔》史诗说唱艺术。中新社记者苏丹摄 四是将《格萨(斯)尔》影视化,以动画片、电影等形式展现史诗中的故事。(完) 受访者简介: 斯钦孟和。受访者供图 斯钦孟和,蒙古族,《格萨(斯)尔》研究学者、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首任秘书长。其学术领域为蒙古语族民族文学、民俗学及游牧文化,于20世纪80年代起参与《格萨(斯)尔》的抢救整理和相关民俗文化的记录保护与研究工作,已收集整理民间录音资料4000余小时,其中包括1600余小时、百余位《格萨(斯)尔》民间艺人的口述资料。所著《〈格斯尔〉版本源流研究》等3部作品被译成蒙古文、俄文在海外发行。 【编辑:胡寒笑】
。
https://up.itheat.com/upload/article/2024/12/13-3d1d68189c9ae56d69ae2921b22aa3f9.jpg|https://up.itheat.com/upload/article/2024/12/13-b951f1780c10d5954182a51f81e8ac55.jpg|https://up.itheat.com/upload/article/2024/12/13-e52f1f81c479c85b64298235718a2eeb.jpg|https://up.itheat.com/upload/article/2024/12/13-05f4e3e4a9d5de30a0ca75e521c4cf7b.jpg
相關文章
中國海警艦艇編隊7月3日在我釣魚島領海巡航
中新網7月3日電 據“中國海警”微信公眾號消息,7月3日,中國海警1306艦艇編隊在我釣魚島領海內巡航。這是中國海警依法開展的維權巡航活動。
【編輯:張令旗】
2025-08-02
因控制模塊軟件問題 沃爾沃召回4103輛涉及車型
傳統燃油車雖然靠燃燒汽油為車輛前進提供能量,但內部的電氣化線路一點都不簡單,甚至相比當前的電動汽車更為復雜。而大量的控制模塊稍有設計方面的問題,就會導致車輛存在安全隱患,嚴重時還會導致安全事故。日前,
2025-08-02
富士康斥資約4.3億元擴建越南工廠,滿足蘋果產能需求
根據外媒的報道,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組裝廠富士康斥資約4.3億元,在越南北江省光州工業園區取得土地使用權,土地租期至2057年2月5日。外界猜測,富士康此次斥巨資或是為了滿足蘋果MacBook和iPad
2025-08-02

華裔青少年四川尋根:大熊貓故鄉續寫文化鄉愁
中新網成都7月3日電 (王利文)“看!那只抱著竹子的大熊貓像不像也在吃冰棍兒?”12歲的英國營員匡妮娜舉著大熊貓形狀的冰糕,眼睛緊盯著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下稱“熊貓基地”)的大熊貓“文文”——這只正仰躺酣睡的大熊貓,爪子還搭在竹子上,引得圍欄外380名華裔青少年和領隊老師爆發出陣陣笑聲。

7月3日,四川成都,2025“親情中華·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四川營開營儀式。記者 王磊 攝
7月3日,由中國僑聯主辦,四川省僑聯、四川省僑辦承辦的2025“親情中華·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四川營在成都開營,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的華裔青少年,正用鏡頭捕捉大熊貓的憨態,在大熊貓故鄉續寫文化鄉愁。
開營儀式上,茶藝師手腕翻轉劃出弧線,成都面人藝人將面團塑成大熊貓憨態……同步啟動的“靈感中國全球拍客創作計劃”讓營員們迫不及待舉起手機定格鄉愁。作為領隊代表,旅蒙華僑經濟文化友好發展協會會長白其朝日格寄語營員們: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文化底蘊深厚,是海外華僑華人共同的精神根脈,要用眼睛觀察歷史,用雙手觸摸文化,用心靈感知中華文化的溫度。
在熊貓基地的太陽產房,16歲的譚米拉舉著手機記錄,鏡頭追著大熊貓胖乎乎的身體晃:“莫斯科的朋友快看,它爬木架的樣子像不像在跳芭蕾?”這個在俄羅斯長大的姑娘,手機相冊里存著不少大熊貓的照片,“不少俄羅斯朋友都認識大熊貓‘花花’,我要把大熊貓故鄉的故事分享給更多的人。”
“兩年前來四川,大熊貓還沒有看夠。”來自西班牙馬德里的營員余奕磊蹲在圍欄前,興奮地指著不遠處正在“干飯”的大熊貓,分享自己的新發現:“大熊貓真的會抱著竹子啃不撒手,就像我們抱著美食不撒手。”旁邊的弟弟余俊熙俯身圍欄上,手機鏡頭跟著大熊貓的爪子來回移動,“老師說大熊貓是中國的‘和平使者’,可我覺得它們更像會走路的文化密碼——你看它們黑白相間的毛,多像太極圖”。
這些漂洋過海的青少年,此刻正把大熊貓的圓腦袋、胖身體和竹枝的沙沙聲,一起揉進名為“尋根”的行囊里。“雖然我生在葡萄牙,但血脈里永遠住著一個叫‘中國’的故鄉。”這個夏天,來自葡萄牙淑敏語言文化中心的營員韓雨桐想要領略巴蜀大地風土人情的心愿得以實現。“我要把四川的故事講給海外朋友聽,讓麻辣鮮香的火鍋、打滾撒嬌的大熊貓、流光溢彩的自貢彩燈跨越山海,在世界各地綻放光彩!”(完)
【編輯:付子豪】
202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