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芯片”到底是笑话还是真实力?车都来了,芯片也快了吧?

據爆料,小米或在研發一款全新智能手機SoC,這可了不得,以前花粉嘲米粉,“小米沒有芯片,澎湃S1是買的聯發科”“小米還全靠高通”,更有鴻蒙李傳釗今年5月23日在微博直接喊“小米做不出來手機SoC,誰愿意跟我賭?”這次要是小米真的造出來了,性能還很強的話,不說全球,起碼國內的智能手機市場的“天”也要變一變吧。
不得不說,小米做芯片不僅是雷軍及小米公司正在努力的事情,也是米粉心中抹不去的一個信念,前段時間,小米玄戒芯片完成流片的消息就引起了很大的聲浪,有的人認為“小米會做芯片,真是本世紀最大笑話”;也有人懷疑“華為用了十幾年才勉強趕上高通驍龍,小米現在突然就趕上來了?”還有的人認為小米可能會像蘋果一種,找合作研發找代工,那么,小米的“自研”就有待考證了。不過,也有大V暗示內幕信息“小米玄戒的芯片團隊和華為海思的芯片團隊能力幾乎沒有差距,差的只是經驗。”
早在2017年,小米曾推出過名為澎湃S1的SoC,自此之后,再無音訊,但像充電芯片、電池管理芯片和通電芯片偶有問世,不排除小米是在通過這些衍生產品積累經驗。據了解,此次新款SoC項目的內部代號為“RING”,5月22日時消息表示已經完成流片,并有兩款AP,都是5nm工藝,基帶高概率選擇外掛聯發科基帶,硬件性能不錯,其中一款可能將是國產手機芯片中性能最強的CPU核心。小米自研芯片能否成功,或許是需要一個時間驗證,或是會不會被制裁,即可分曉了。
相關文章
這種綠葉膳食纖維是芹菜4倍,鈣是牛奶2倍!吃一口嘴里像是“開了空調”
如果說夏天有屬于自己的味道,那一定是薄荷味的。炎熱的天氣里,一杯冰鎮的薄荷檸檬水,或是一塊清涼的薄荷糖,都能瞬間趕走悶熱,帶來一絲沁人心脾的涼意。
社交平臺上各種薄荷系列的飲品,比如薄荷拿鐵、輕椰薄荷冰奶、薄荷奶綠、薄荷冰沙等,都很受歡迎,每一款光聽名字就很清涼。薄荷為啥吃上就感覺涼涼的,營養價值又怎么樣呢?
口腔里的“清涼魔法”
源于這種成分
薄荷也叫番荷菜、升陽菜,為唇形科薄荷屬的植物,平時在冷飲、菜肴、口香糖中,時常會看到薄荷的身影,甚至它還是牙膏的“最佳配角”。只要是有薄荷的東西,入口后都會感到一陣明顯的清涼,就好像在嘴里“開了空調”。
薄荷的特殊味道和滋味主要來自它含有的薄荷醇、薄荷酮、百里香酚、香芹酚等揮發性成分,其中“薄荷醇”與我們感受到的清涼感關系密切。
薄荷醇也叫薄荷腦,是一種單萜類有機化合物,分布于薄荷的莖和葉中,約占 62%~87%。它能通過“控制”神經系統,讓我們感覺到涼爽。
“涼”是對溫度的一種感覺,在我們的皮膚和黏膜上,分布著一類特殊的蛋白質,它們像是身體的“溫度傳感器”,負責感知外界的冷熱變化。其中,有一種名為“瞬時受體電位(TRP)通道亞家族M成員8(TRPM8)”的受體,它就像一個對“冷”特別敏感的警報器。在生理條件下,當溫度下降到約25~28℃以下時,TRPM8 受體就會被激活,產生構象變化,形成一個允許鈣離子等陽離子內流的通道,從而使神經元去極化,向大腦發送“冷”的信號,于是我們便感覺到了涼意。
而薄荷中的薄荷醇,同樣具有激活 TRPM8 受體的作用,也可讓我們感受到涼意。低濃度的薄荷醇可通過作用于TRPM8,快速增加細胞內鈣離子濃度,誘導接觸部位產生冷感。
因此薄荷給我們帶來的涼意,并不是它真的具有帶走熱量、降低溫度的功效,而是薄荷醇帶來的感官上的“欺騙”,即便周圍環境溫度并未改變,也能讓我們感受到一股清涼之感。
并且,有研究發現,薄荷醇無論是內用還是外用,都能讓人“涼快”!但如果使用過多可能會產生刺激或灼熱感,還可能會出現過敏反應。
被忽視的“營養尖子生”
多種營養超越常見蔬菜
在餐桌上,薄荷葉很少會納入常規菜肴食譜中,大多用作點綴或調味。其實,薄荷對菜肴的貢獻不僅在于增色、增香,營養上更是“碾壓”了許多常見蔬菜。
薄荷的品種很多,我們日常食用和烹飪中最常見的主要有兩個品種:胡椒薄荷(Peppermint,也叫辣薄荷、椒樣薄荷)和綠薄荷(Spearmint,也叫留蘭香、香薄荷)。前者薄荷醇含量較高,有胡椒風味、香氣濃而不烈、涼感更強;后者味道更清甜、柔和,常用于菜肴和口香糖。
1
蔬菜中“高膳食纖維”的榜樣
膳食纖維是腸道健康的“守護神”,提到補膳食纖維,很多人會傾向于選擇芹菜、韭菜、羽衣甘藍這類口感略糙的蔬菜,它們的總膳食纖維含量分別為1.6克/100克、2.5克/100克、4.1克/100克。
而新鮮綠薄荷的總膳食纖維含量高達6.8克/100 克,是芹菜的近4倍,胡椒薄荷的膳食纖維含量更高,為8克/100克。充足的膳食纖維有助于促進腸道蠕動,增強飽腹感,并對維持血糖穩定有積極作用。
2
“高鉀食物”隱藏王者
說到補鉀的食物,香蕉是大家的心頭好,而薄荷的鉀含量一點也不遜色于香蕉,也是補鉀的推薦選擇。每100克新鮮綠薄荷和胡椒薄荷分別含有高達458毫克、569毫克的鉀,而同等重量的香蕉鉀含量為256毫克,薄荷的鉀含量幾乎是香蕉的近2倍。
飲食中多補鉀對于維持人體體液平衡、神經傳導和正常的血壓水平至關重要。
3
高鈣食物,遠超牛奶
提到補鈣,牛奶是大家公認的標桿,市面上的牛奶鈣含量多為100~120毫克/100克。然而,新鮮綠薄荷的鈣含量高達199毫克/100克,胡椒薄荷的鈣含量更是優秀,為243毫克/100 克。
由此可見,同等重量下薄荷的鈣含量幾乎是牛奶的兩倍。雖然在吸收率上薄荷比不上牛奶,但勝在含量高,也是補鈣的極佳選擇。
4
葉酸含量豐富
葉酸在細胞的生長和分裂方面至關重要,特別是對孕期女性尤其關鍵,如果備孕和孕期缺葉酸,會增加胎盤發育不良、胎兒畸形以及流產的風險;不僅如此,對于一般人群而言,葉酸也同樣重要,能降低同型半脫氨酸水平,進而減少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
胡椒薄荷和綠薄荷都是葉酸的良好來源,每100克含有105~114微克的葉酸。這個含量比小白菜、生菜、韭菜、蒜苗、圓白菜等都要高,是它們的2~5倍,也比很多常見水果都高。
5
豐富的維生素C
每100克新鮮綠薄荷含有13.3毫克維生素C,這比很多常見綠葉菜都高,比如油麥菜、穿心蓮、大白菜;胡椒薄荷的維生素C更高一些,為31.8毫克/100克,雖然這個含量不如獼猴桃,但也相當可觀,與柑橘類水果相當。
維生素C是強大的抗氧化劑,能維持身體抵抗力、利于骨骼健康、保護皮膚健康、促進膠原蛋白的合成,還能改善鈣、鐵、葉酸等營養的吸收利用率。
除了以上營養,薄荷中的薄荷多糖、黃酮類、黃酮烷類以及多酚類可發揮抗氧化作用。作為深色綠葉菜,薄荷的β-胡蘿卜素含量也很豐富,比如每100克胡椒薄荷的β-胡蘿卜素含量高達6290微克,比胡蘿卜還高。這種成分不僅能對眼部健康有益,也能預防很多疾病。有一些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食物中的β-胡蘿卜素與心血管疾病和一些癌癥風險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
由此可見,薄荷在鉀、鈣、膳食纖維、葉酸、β-胡蘿卜素等關鍵營養上,其含量不僅豐富,甚至遠超很多常見蔬菜,真是日常被忽視的“營養尖子生”啊!
至于薄荷的熱量,味道清香的綠薄荷為44千卡/100克,在綠葉菜中屬于中上等水平,比大白菜、小白菜、芹菜、菠菜等常見蔬菜都高一些,胡椒薄荷的熱量更高,為70千卡/100克。即便如此,薄荷通常是作為香料或配菜使用,一次的攝入量有限,不用擔心會影響體重。
薄荷的常見“絕美”吃法
1
炒菜做湯
薄荷也能像很多常見綠葉菜一樣炒菜、做湯,比如炒雞蛋、酥炸薄荷葉、薄荷綠豆粥、薄荷炒牛肉等,不過得選對品種。
目前普遍認為中國薄荷屬植物有12種,品種以胡椒薄荷、留蘭香薄荷(綠薄荷)、野薄荷、普列薄荷、水薄荷、巧克力薄荷等為主。其中普列薄荷不能食用,常用于工業薄荷醇的提取及果園驅蟲;野薄荷全株可提制薄荷油、薄荷腦,廣泛用于醫藥、食品及化妝品的芳香劑和調味劑;巧克力薄荷常用于西餐和燒烤,也可用于甜點糖果,奶昔飲料也可適量加入;留蘭香薄荷適合用來做菜;胡椒薄荷或水薄荷適合調味、做湯。需要注意的是,薄荷的部分風味成分受熱易揮發,在烹調過程中建議后期再放薄荷。
2
涼拌薄荷
直接涼拌是最能保留薄荷營養和原始風味的吃法。將新鮮的留蘭香薄荷葉洗凈,與黃瓜絲、小番茄、雞絲或蝦仁等食材混合,再配以簡單的油醋汁(橄欖油、檸檬汁、少許鹽和黑胡椒),就是一道完美的夏日沙拉。
3
薄荷水
將幾片新鮮薄荷葉和檸檬片一同放入涼白開中,可稍微用勺子背擠壓一下薄荷葉,讓香氣更好地釋放。無需加糖,就能獲得一杯清爽提神的夏季飲品,在補水的同時還有絲絲清涼。
3
薄荷綠茶
泡好的綠茶放涼后,加入新鮮薄荷葉浸泡。既能感受薄荷的清涼,又能攝入茶多酚,還能補水,一舉三得!
總結:
綠油油的薄荷是獨屬于夏天的味道,薄荷葉能帶給我們的不只是那一抹清涼,還有豐富的營養。做菜、泡茶、飲水時加上一把,便可瞬間打開味蕾,清爽宜人。 【編輯:劉陽禾】
真我發布GT Neo6 SE:搭載6000nit無雙屏,中端手機天花板
與旗艦手機相比,中端手機所要面對的消費者數量更多,同時要求也更加地繁雜。事實上經過這幾年的大內卷,消費者對于中端手機的要求絲毫不比旗艦手機來的低,因此廠商在中端手機市場上同樣花費相當大的精力去研發,推2025-08-02- 當下,小米SU7可以說是車圈非常火熱的存在,新車的交付也是如期進行中。根據最新消息,小米針對SU7 Pro版車型進行了配置調整,提供了物理按鍵的選裝。目前SU7提供了標準版、Pro版,和Max版三個配2025-08-02
訓練AI大模型 Adobe以7.25美元/分鐘價格廣招視頻素材
無需多言,AI人工智能肯定是2024年最火的技術,為了訓練屬于自己AI模型,知名軟件公司Adobe決定付費購買大量素材,以滿足訓練AI大模型之用,每分鐘視頻報價達到了7.25美元。在今年早些時候,Ad2025-08-02“不走尋常路”的楊瀚森正式亮相NBA開拓者隊,引發中國男籃人才培養模式如何轉型的思考——
男籃人才培養亟待跳出“舒適圈”
工人日報記者 劉兵
近日,在2025年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新秀選拔大會首輪選拔中,波特蘭開拓者隊用從孟菲斯灰熊隊交易得到的第16號簽,選中中國球員楊瀚森。楊瀚森由此成為繼姚明和易建聯后,第三位在NBA選秀大會首輪即被選中的中國球員。隨后,波特蘭開拓者隊舉行新聞發布會,楊瀚森正式亮相。根據夏季聯賽賽程,開拓者隊于北京時間7月12日首戰金州勇士的比賽,有望成為楊瀚森的NBA生涯首秀。
被開拓者隊選中的當天,正是楊瀚森的生日,20歲的他收獲了一份獨一無二的禮物。作為一顆籃壇新星,楊瀚森連續兩年入選CBA全明星首發陣容,并蟬聯年度最佳星銳球員獎。不久前結束的2024-2025賽季CBA常規賽,他代表青島隊出戰45場,場均得到16.6分、10.5個籃板、3.0次助攻、1.0次搶斷,場均2.6次封蓋位居聯賽第一。
NBA是眾多籃壇新星夢寐以求的職業籃球舞臺。數十年來,不少中國選手向它發起過沖擊。
早在上世紀的1987年,宋濤就成為第一個被NBA選中的中國球員,但在簽約后因傷未能成行。而在NBA真正開先河的中國球員是王治郅——1999年6月,王治郅于第二輪第7順位被達拉斯獨行俠隊選中,并于2001年正式登陸NBA。其后,巴特爾、姚明、易建聯和孫悅相繼征戰NBA,還誕生了姚明這樣一位NBA全明星球員。此后,國內球員沉寂了一段時期,直到2016年周琦被休斯敦火箭隊選中。2024年,廣州龍獅隊球員崔永熙參加了NBA選秀,并與籃網隊簽下合同,但只打了5場比賽就因傷退出。
此次楊瀚森能夠在首輪入選,與其出色的天賦密不可分。體測數據顯示,楊瀚森身高2米16,體重約114.5公斤,臂展達到2米20。開拓者隊認為,楊瀚森在年齡、身體條件、球商等許多方面都具備競爭力和潛力。
展望新賽季,即將迎來新挑戰的楊瀚森表示,自己的目標是每天都要有進步,“在奔跑速度、身體力量、投射、防擋拆、護框等方面都需要提高,特別是珍惜每一秒的上場時間”。
不過,NBA追夢之路絕非坦途。楊瀚森將面臨語言溝通、高強度攻防節奏適應、投射防守能力提升等諸多挑戰。選秀前,姚明曾寄語楊瀚森:“選秀只是人生中短暫的一部分,重要的是一步一步走好未來的路。”
近一段時期,中國男籃在國際大賽的成績慘淡,楊瀚森此次登陸NBA,將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中國籃球的士氣。據悉,楊瀚森被選中后,開拓者官網中國區訪問量暴增20倍,球隊宣布推出中文球衣,其簽約品牌股價單日上漲7.2%,社交媒體粉絲突破800萬。
另一方面,楊瀚森被NBA球隊選中,也為國內CBA俱樂部青訓理念和模式提供了啟發和借鑒。在北京體育大學籃球教研室副教授鄭磊看來,構建可持續的人才輸送機制是中國男籃重建的重中之重,“以往俱樂部重體能、輕技術的培養模式已不合時宜,必須轉向注重球員綜合技能、球商和國際視野的培養”。
數據顯示,上賽季CBA聯賽總共360名國內注冊球員中,有264名來自各俱樂部青訓體系,這表明俱樂部青訓是產出球員的主要渠道。新科總冠軍浙江廣廈通過長期深耕青訓,實現了本土球員在季后賽貢獻值遠超對手的成功。據了解,廣東宏遠俱樂部青訓營已開始調整選材標準,更傾向于考察球員的移動能力、空間感知等素質。
鄭磊認為,要想進一步提升籃球水平,應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年輕運動員“走出去”,跳出“舒適圈”。“中國籃協以及相關俱樂部今后要提供更完善的保障體系,包括專業的經紀團隊、必要的心理輔導以及傷病康復支持,幫助運動員們更好地往國外聯賽闖,同時適應高強度的挑戰。”
記者了解到,此次楊瀚森在選秀前的準備過程中,俱樂部為他配備了多達6人的保障小組,從英語特訓到飲食搭配,全方位地支持他的成長。這種細致入微的關懷和支持,是其最終能夠入選的重要因素。
一些業內人士還認為,CBA應效仿NBA引入“培養球員補償機制”,即當某支球隊簽約另外球隊培養的球員時,母隊可獲得一筆補償金。“這種機制能夠促進人才流動,也將增強各俱樂部培養人才的積極性。”
中國籃協主席郭振明曾指出,這些年來中國籃球存在“自娛自樂”“故步自封”的一面,與國際先進水準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鄭磊認為,楊瀚森的個人成功,并不能掩蓋中國籃球在青訓、人才培養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要“以此為契機,重視對年輕球員的長期規劃、科學訓練,而不是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成績。一個楊瀚森肯定不夠,還需要更多的楊瀚森能走出去”。 【編輯:劉陽禾】
- 還記得以前的國產車,山寨、抄襲,被多少國內消費者嗤之以鼻嗎?好在,那個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而如今的國產車,不論在設計、性能、品質等等方面,都已經達到了國際水平。幾天前,奇瑞旗下“新勢力”品牌iCAR發202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