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全国受理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849.6万件

相關文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也是共產黨人的‘心學 ’。”修煉共產黨人的“心學”,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員干部思想道德建設的重大原創性論斷和實踐命題,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寶貴成果。
從心出發,終致吾心光明,這是中華民族先賢念茲在茲的至高宏愿。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這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如磐如炬的堅定追求。
讓我們打開這部“心學 ”修煉秘籍,一起感悟中國共產黨人淬心鑄魂的“東方魔力 ”。
視頻:微紀錄片《淬心》第二集 | 以百姓心為心來源:荔枝新聞
水載舟行,堅持“人民至上”
2023年的1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新四軍紀念館時,曾在這塊石碑前駐足良久。
這座高196厘米、寬61厘米的宋公紀功碑,用570個字,講述了一段80多年前發生在鹽阜大地上的故事。
1940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35歲的宋乃德擔任首任縣長。
江蘇鹽城地處黃海之濱,沿海百姓曾飽受海潮、海嘯、鹵水倒灌之苦。上任不久,宋乃德代表縣政府決定修筑海堤。為了解決資金難題,他以鹽稅為抵押,向社會發售公債;修堤經費不由百姓承擔,由政府償還。
1941年5月15日,筑堤工程在黃海邊拉開帷幕。暴雨來襲、疫情肆虐,宋乃德本人也重病纏身,始終沒有放棄修筑堤壩。修堤過程中,數位共產黨干部被敵人蓄意暗殺。宋乃德三次遇險,卻始終堅守在修堤的第一線。
僅耗時78天,1941年7月31日,全長45公里的海防大堤全線竣工,為鹽阜人民筑起了一道“銅墻鐵壁”。當地百姓將此堤命名為“宋公堤”。
“為人民謀福利”不僅是黨的根本立場,更是黨百年奮斗歷程的真實寫照:從長征路上“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百姓”的紅軍女戰士 到“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現在哪里”的張思德;從“人民有困難,決不袖手旁觀”的雷鋒到“寧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的孔繁森…… 無數共產黨人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黨的初心和使命。
站在時間的路口回望,“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傳承并光大了傳統文化中的“民本”理念:老子在《道德經》中,發出“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深沉感喟;孔子周游列國,留下“古之為政,保民為本”的諄諄箴言;孟子推行仁政,發出“民貴君輕”的雷霆之聲;王陽明體認天理,凝練出“修己安民”的赤誠警句。
揚州大學教授田漢云表示,王陽明“修己安民”之說,源自《論語·憲問篇》里面記載的孔子的名言,叫做“修己以安百姓”,指誠懇地增進自身修養,使百姓安樂。王陽明親民思想的邏輯基礎是“心即理”, “心”就是“天理”,這個天理它是無所不包的。首先要“成己之德業”,就是道德和才能的修養以及事業的追求,以自身“致良知”的功夫來感召他人、以啟迪他人的“良知”,堅信“人人皆能成堯舜”的道德理想,以“心光明”照亮“民安樂”之路。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聶文婷認為,“千百年來,歷代先賢都認識到百姓與國家,就如同水與舟,所以,只有時時處處為民著想,才可以乘風破浪,舟行千里;中國共產黨在不斷走向一個又一個勝利的偉大征途中,始終堅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并在新時代明確提出必須堅持‘人民至上’。”
鑿山開路,堅守“以人民為中心”
貴州黔南的大山深處有一座麻懷村。曾經這里山高坡陡,交通閉塞,150多戶600多人被“鎖”在山溝里。
如今在村委會旁邊的山腳下有一條長216米的隧道。步行只需5分鐘,便可穿過隧道看到山外的世界。
“出山要走兩個多小時,以前的孩子要十歲才能上到學,五六歲他走不動這個陡峭崎嶇的山道。”麻懷村黨支部書記鄧迎香表示,為了這短短5分鐘,鄧迎香和村民們卻用了13年。
1999年,借著國家實施農村電網建設的機會,村委會決定鑿山開路。鄧迎香第一個舉手響應,掄起鐵錘,和鄉親們開始了漫長的鑿洞之旅。2004年,村民們終于在大山深處鑿出一條羊腸小道。盡管縮短了進出時間,但狹窄的通道仍無法通行汽車,村民的生活沒有得到根本改善。
2009 年 6 月,在村黨支部的培養下,鄧迎香加入中國共產黨。她帶領鄉親們再次揮起鐵錘擴洞,縣鄉相關部門也大力支持。
2011年8月,一條長216米、高5米、寬4米的“麻懷隧道”終于建成。汽車,第一次開進了麻懷村。
“我就在洞里面走幾遍,我哭了,是幸福的眼淚。這一輩子不管怎么樣辛苦,作為一名黨員值了。”鄧迎香說。
2016年,全國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時期,已當選麻懷村黨支部書記的鄧迎香在村里發展以鐵皮石斛、食用菌為主的種植業和以土雞為主的養殖業。在她的帶領下,麻懷村一舉摘掉貧困的帽子,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2024年,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1.86萬元,村集體經濟突破150多萬元。
從普通百姓到基層黨員,再到脫貧攻堅的帶頭人,鄧迎香在黔南的群山之間,用“勤懇為民,鑿山開路”的拼勁,標記出一個普通共產黨人的成長之路。
崇山峻嶺中,飛虹高架,天塹變成通途;雪域高原上,鐵路延伸,帶來美好生活,祖國大地上,復興號飛馳,編織幸福經緯;湘西苗寨十八洞村的“山鄉巨變”見證著精準扶貧的豐碩成果;重慶地鐵的“背簍專線”承載著民生溫度的暖心故事……
“新時代,我們共產黨員應該永葆‘以百姓心為心’的情懷,始終秉承‘人民至上’的宗旨,筑牢思想之基;核心是要提升理念認知,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導向;根本方法在于知行合一,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到方方面面治國理政的實踐中。”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學斌表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至上”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新時代的號角。它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的深情厚誼,也映照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編輯:惠小東】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的意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7月4日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的有關情況。
在7月4日的發布會上,水利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大幅提升;水資源配置格局進一步優化;河湖面貌實現根本性改善。為了更大力度推進江河保護治理,我國將從全力保障江河安瀾、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江河水生態保護等6個方面24項舉措,對江河保護治理任務作出系統安排部署。
發布會上,水利部相關負責人還介紹了當前的防汛形勢,今年我國區域性階段性旱澇特征明顯。截至7月4日早上8時,累計已經有329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水利部嚴格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水旱災害防御各項責任制;強化流域水工程統一聯合調度;強化中小水庫安全度汛措施。
【編輯:梁異】中新網新疆霍爾果斯7月5日電 (王小軍)4日,“美美與共·和美伊犁”中國·霍爾果斯-中亞媒體沙龍暨首屆“與你為鄰·霍爾果斯杯”國際短視頻大賽推介會,在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舉行。
活動現場。王小軍 攝
來自中國與中亞國家的40余名媒體記者、高校智庫專家齊聚一堂,通過經驗共享與項目合作,共同探索區域傳播路徑。活動上同時啟動面向全球征集作品的國際短視頻大賽,以實際行動踐行峰會精神,促進民心相通,講好中國與中亞友好故事。
中國新聞社新疆分社總編輯汪金生在致辭中說,媒體作為信息傳播和文明互鑒的橋梁,在增進相互理解、鞏固傳統友誼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希望通過本次沙龍進一步深化務實合作。
兩國企業代表簽署影視出海合作備忘錄。王小軍 攝
霍爾果斯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晏顯成宣讀了首屆“與你為鄰·霍爾果斯杯”國際短視頻大賽推介詞,即日起啟動全球作品征集活動,呼吁與會媒體積極宣傳推廣,動員更多力量參與,共同挖掘和傳播見證中國—中亞人民深情厚誼的感人故事。
哈薩克斯坦《真理報》記者阿依古麗·圖蕾斯別科娃說:“榮幸再次來到中國新疆,借此次活動,我希望媒體朋友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記錄哈中兩國在對外開放中取得的成效和碩果,以實際行動講好哈中友好故事。”
哈薩克斯坦TURAN電視臺制片人瑪蒂娜·阿什洛娃曾多次來新疆參訪,并拍攝了《中國阿勒泰》等兩部講述新疆民眾生活的紀錄片,綜合播放量已超1000萬次,并在國際上獲獎。她表示,參加本次沙龍收獲頗豐,認識了新朋友,也感受到當地新變化、新發展。
媒體沙龍上,伊犁州融媒體中心、霍城縣融媒體中心等代表聚焦如何有效策劃選題、提升制作水平、精準傳播區域特色文化,對外講好本地人文故事等議題分享了經驗。
中哈媒體人采訪參會代表。王小軍 攝
媒體沙龍前,中亞媒體代表還實地采訪了當天開幕的2025中亞(霍爾果斯)商品貿易博覽會,感受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經貿交流活力。本屆博覽會吸引中國與中亞近340家企業參展,中亞四國以國家展團亮相,共促區域經貿合作。(完)
【編輯:鄭云天】海事部門對溫州水域開展防臺巡航。浙江海事局供圖
中新網杭州7月5日電(記者 王逸飛)今年第4號臺風“丹娜絲”(熱帶風暴級)正向東南沿海靠近。5日8時,浙江海事局啟動IV級海上防臺應急響應,要求海上相關單位做好防臺準備工作。
“丹娜絲”中心5日9時位于臺灣鵝鑾鼻西偏南方向大約405公里的南海東北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8級(20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95百帕,七級風圈半徑150-200公里。預計其午后將逐漸轉向北偏東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加強,最強可達臺風級(12-13級,33-38米/秒),并向臺灣島西南部到福建北部一帶沿海靠近。
浙江省海洋監測預報中心10時發布消息稱,受“丹娜絲”影響,預計7日至9日,該省沿岸將出現一次臺風風暴潮過程。同時浙江省海域將出現一次大風浪過程,最大出現在7日夜間到8日上午,近岸海域將出現3.2米到4.2米的大到巨浪,近海海域將出現4.0米到6.0米的巨到狂浪。
海事工作人員開展防臺檢查。浙江海事局供圖
啟動IV級海上防臺應急響應后,浙江海事部門通過海上智控平臺、VTS、短信、微信公眾號多途徑發布臺風預警信息,提醒相關部門、航運企業、涉水工程施工單位及有關船舶密切關注臺風動態,早預警、早行動,利用風前有限窗口期落實防臺措施。
浙江海事部門提醒,沿海航行船舶注意加強值班值守,全面檢查主要航行設備、船體和錨設備,發現問題立即修理;施工船舶、無動力船舶提前做好防臺準備工作,及時前往合適錨地、水域做好避臺準備;計劃前往海島旅游的群眾及時關注海上信息及客渡運船舶開停航狀態,不要在臺風影響期間外出。(完)
【編輯:付子豪】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母艦山東艦,導彈驅逐艦延安艦、湛江艦及導彈護衛艦運城艦組成的航母編隊,攜多型艦載戰斗機、直升機和陸戰隊員,已經在今天上午抵達香港特別行政區。此次山東艦編隊為何選擇在香港向公眾開放?
軍事問題專家 張軍社:這樣的安排釋放出的信號是很明顯的。
一是體現中央對香港的高度重視和關心。航母是國之重器,我國第一艘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航母山東艦,是人民海軍實現戰略轉型的核心裝備,055萬噸大驅是人民海軍驅逐艦實現由第三代向第四代跨越的標志。將這些最新型的主戰艦艇向香港民眾開放,可以使香港同胞近距離接觸,感受到新時代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豐碩成果,能讓他們真切領略到祖國國防力量的強大,進而提升國家認同感、民族自豪感,增強愛國心。
二是展現中國軍隊的開放、透明和自信。香港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橋梁和窗口,安排最新型主戰艦艇訪問香港,能夠向外界充分展示中國軍隊的發展建設成就,以及人民解放軍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風采。
三是顯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堅定決心和強大能力。航母山東艦和055型驅逐艦等國之重器到香港訪問并對外開放,展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的堅定決心和強大能力,同時對于一些圖謀不軌的勢力也有強大的震懾意義。
(央視新聞客戶端) 【編輯:惠小東】
敢闖敢試、敢為人先。30多年前,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牽頭組織制定了我國地方政府首部縱跨15年的發展戰略——《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發展戰略》以改革和開放作為總方針,推動了一系列開創性、前瞻性的戰略舉措,為廈門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系列報道《“廈門發展戰略”啟示》今天播出第二集《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改革,經濟特區應該走在全國前面
在廈門自貿片區,依托高效的數字政務系統,每分鐘就有9票報關單通過審核、270萬元的進出口貨物順利放行。
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
早在30多年前,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在牽頭組織制定《廈門發展戰略》時,就開啟了我國對自由港政策、自貿區理論的探索,創造性提出把廈門建設成“自由港型經濟特區”的“三步走”戰略構想:
第一步,在象嶼建保稅區;
第二步,把保稅區擴大到全島,轉為自由貿易區;
第三步,有限度地全島放開的自由港。
在回憶這段經歷時,他說:“編這個規劃的時候,自由港怎么搞?人員如何自由進出?金融、貨幣政策什么樣?不知道,就去摸索,試點先行,摸著石頭過河。”
時任廈門市計委常務副主任 呂拱南:習近平同志常和我說,改革,經濟特區應該走在全國前面。先行一步,邊走邊改邊試,千方百計地想辦法。
“放水養魚” 一子落、滿盤活
發展自由港,港口是核心。
廈門港務退休員工 柯文情:當時廈門港碼頭條件很艱苦,吞吐量一直上不來。習近平同志非常關心港口的發展,數次來到現場調研,仔細聽取企業干部員工的意見,弄清楚問題的根源。
運輸能力不夠,設施不完善,而政府沒有更多的錢給企業升級設備。這個問題,不僅制約著廈門港發展,也困擾著當時廈門絕大多數國有企業。
經過反復調研,《廈門發展戰略》提出:“通過財稅改革”“使企業具有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
習近平同志推動廈門率先在全國出臺稅利分流措施,全市66家預算內國營工業企業實行稅利分流、稅后還貸,對不同企業,采取不同上交比例,盡可能把利潤留給企業發展生產。這項在當時被稱為“放水養魚”的改革,一子落,滿盤活。
廈門港務退休員工 郭瑞澤:“放水養魚”推出以后,企業利潤留了下來,用這錢買了設備,解決了燃眉之急。隨著吞吐量的增加,有了更多的利潤,完善了碼頭的配套設施,作業的能力越來越強,航線也越開越多。
“外引內聯”
敞開大門,實行全方位開放
為特區發展夯基壘臺,《廈門發展戰略》謀劃了一系列先導性、基礎性改革舉措。在全國率先提出,建立特區金融體系;率先布局用電子信息等高技術產業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首次提出“小政府、大社會”原則,建立精簡高效的特區行政管理機構……廈門還在全國先行一步,推動政企分開,撤銷廈門工業系統的機械、紡織等全部8個專業局。
時任廈門市委副書記 王金水:精簡機構,下了很大決心,就是要逼著大家解放思想,盡快地融入市場經濟。說明什么?習近平同志有這個眼光,他有這個胸懷,他有這個魄力。
敞開大門,實行全方位開放。《廈門發展戰略》指出,要實行“外引內聯”戰略。對外要引進臺資、僑資、國際資金以及先進技術;對內要聯絡內地的有關地市和企業。在習近平同志的推動下,廈門成立了我國第一家合資經營、企業化運作的航空公司——廈門航空;率先利用外債搞基礎設施建設,促成了廈門機場擴建;組建了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廈門國際銀行。他還創新將廈門經濟信息中心列為全市基礎工程,及時掌握國內外經濟信息。
時任廈門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 鄭金沐:習近平同志說有機場、有碼頭,這個耳朵還是不靈的。要對外開放,要發展外向型經濟,信息是很重要的事,掌握了信息就是掌握了機遇。這就是他的過人之處。到現在信息中心運行已經近40年了,對推進廈門的信息化,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30多年來,廈門市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實現了從出口加工區到保稅區到自貿試驗區的迭代升級;連續成功舉辦24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來這里投資。
如今的廈門,已經成為我國國際交通的重要樞紐、國際資本的重要聚集地、國際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
廈門大學教授 張興祥:在牽頭制定《廈門發展戰略》時,習近平同志推動了一系列改革,具有很強的開創性和示范性。高質量做好“十五五”規劃,要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央視新聞客戶端)
【編輯: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