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产问题难以解决,microLED屏Apple Watch Ultra将延期发布

此前有分析師表示,蘋果正開發一款采用microLED屏的Apple Watch Ultra,原本預計在2024年底上市,后推遲到2025年下半年。近期,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發布最新消息稱這款Apple Watch可能再次跳票到2026年第一季度。
Trendforce的分析認為,microLED屏Apple Watch Ultra難產的原因是因為制造成本過于高昂,目前蘋果公司無法大規模生產。
MicroLED中文名為“微發光二極管”,單個LED單元的尺寸在100微米以下,并封裝在基板上。更小的尺寸可以讓microLED相比OLED更加節能,可以提升Apple Watch這類可穿戴設備的續航。同時,microLED屏的顯示效果好于OLED顯示屏,燒屏風險也更小。
據統計,蘋果公司在過去10年里已投入超過10億美元在microLED技術的開發,目的是減少對三星顯示屏的依賴,并加強對顯示面板領域供應鏈的控制。
相關文章
中新網廣州7月1日電 (記者 孫秋霞)廣州市荔灣區第九屆僑胞季(系列)活動及閉幕式6月30日在粵劇藝術博物館舉行,本次活動以“桑梓情深 英才薈萃 逐夢未來”為主題,海外僑領、僑商代表及各界嘉賓200余人共赴這場融合文化傳承、經貿合作與民生服務的僑界盛會。
圖為“南國小紅豆”現場展演。廣州市荔灣區委宣傳部 供圖
作為羊城的西門戶,荔灣曾是本土民眾漂洋過海移民外國的出發地。由荔灣為中心形成的粵菜、粵語、粵劇成為海外華僑心系桑梓的精神紐帶。荔灣還是華僑和歸僑僑眷定居廣州的主要區域,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華僑回國投資掀起一股熱潮,許多華僑在廣州置業、創業,促進了廣州的城市發展。
活動當日,“情暖僑心 高山流水覓知音”文化游園活動率先啟幕,百年僑史主題展呈現荔灣僑界先賢投身民族復興的壯闊歷程。暨南大學副教授龍楊志為本次僑胞季活動創作組詩《西關百年僑史敘事》,巧妙融入銅錢、中藥、船票等元素,串聯起百年間華僑在商貿、醫療、移民及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僑史敘事。
在投資環境推介環節,荔灣區協作辦以“三大平臺”為核心宣傳推介荔灣區的區位優勢、產業規劃及投資機遇,聚力招商引資,立足荔灣資源優勢,吸引優質企業和高端人才進駐。在隨后的圓桌分享會上,廣東僑青聯副主席兼秘書長、暨南大學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葉志海等從不同維度分享他們的見解和洞察,給新僑人才創業以更多的啟發和靈感。
圖為“扎根荔灣 筑夢未來”圓桌分享會。廣州市荔灣區委宣傳部 供圖
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智庫主席莊守堃告訴記者,荔灣文化氣息濃厚,既有傳統商業,也發展了新興產業。“許多香港研發機構希望在內地發展,我覺得荔灣是一個很好的平臺。當前香港推動低空經濟力度非常大,我們正在推動低空安全領域的‘灣區標準’落地,以便加強粵港澳三地合作。”
奧地利粵商會會長黃伯華從1986年便到奧地利發展,此次他特意來到廣州,尋求新的合作機會。他說:“廣州的投資環境非常好,政府非常包容和開放。荔灣有很多傳統批發市場需要提升,恰好奧地利有許多‘隱形冠軍’企業,我打算將奧地利的一些高科技引入荔灣。”
新加坡林氏總商會會長林仁華一直比較關注機器人、AI以及智能養老領域。他表示:“中國與新加坡在高科技領域有很多合作機會,我們希望將中國優秀的機器人企業帶到新加坡,同時也將合適的新加坡企業引入廣州。”
據悉,活動現場還舉行了多項引智引資項目簽約和友好共建儀式,在荔灣區僑聯見證下,多家僑企簽訂意向投資或者戰略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項目落地;荔灣區僑聯攜手荔灣區委人才辦、暨南大學創業學院、創金公司共建“荔灣區大學生新僑人才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探索大學生新僑人才創新創業扶持新模式。(完)
【編輯:付子豪】不止是華為Pura80系列,19款機型7月起,同樣可升級到鴻蒙5.1
今天,華為影像旗艦手機華為Pura80系列發布,并且首發搭載了HarmonyOS5.1操作系統,內置全新升級的小藝助手,做到邊看、邊聊、邊思考,提供AI互動主題、AI防窺保護、AI靜謐通話等體驗。需要2025-08-02- 蔚來旗下的高端小車firefly螢火蟲在剛剛過去的5月份交出了第一個完整交付月答卷:交付新車3680臺。對于一款售價超過10萬的高端小型車來說,交付量算得上是不過不失。不過這樣的表現明顯不能滿足螢火蟲2025-08-02
中新網北京7月3日電 (記者 陳杭)3日晚,“中華衣經·明韻新生”服飾表演暨服裝文物保護技術展在北京明城墻遺址公園角樓拉開帷幕。活動以明代服飾文化為軸,通過一場跨越古今的時裝大秀、一項前沿文物科技展、一系列沉浸式市集體驗,展中華文化之美。
3日晚,“中華衣經·明韻新生”服飾表演暨服裝文物保護技術展在北京明城墻遺址公園角樓拉開帷幕。記者 賈天勇 攝
“中華衣經·明韻新生”服裝表演通過“復原—融合—創想”三幕敘事,詮釋了中華服飾文化從傳統基因中生長出的當代生命力。
其中,“禮韻山河”篇章,古代復原服裝走出實驗室,金線在城垣光影流轉中勾勒千年禮制;“經緯新生”篇章,新中式美學融合創新傳統服飾文化,表現北京當代都市文化品格與精神內涵;“未來織造”篇章,數字虛擬概念服裝與實物結合,演繹服飾科技美學的發展方向。
3日晚,“中華衣經·明韻新生”服飾表演暨服裝文物保護技術展在北京明城墻遺址公園角樓拉開帷幕。記者 賈天勇 攝
角樓展廳內,“中華衣經”服裝文物保護技術展同步開放,將持續至7月13日。作為北京市東城區與北京服裝學院合作的重要項目,展覽聚焦明代服飾的結構復原、織造工藝與數字化保護,通過二維和三維協同的信息采集技術,為袍、衣、裙、褲等形制共計16件樣本進行數字化解析,準確還原了樣本內外四視圖、結構圖和工藝細節,構建了明代標志性服裝的技術譜系,揭示了明代服裝結構的制衣理念,為服裝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提供可復現的技術范例。
7月至9月,以“中華衣經”系列活動為引擎,明城墻遺址公園廣場變身為文商旅融合“會客廳”。“舊書新知”精品舊書專題展邀請孔夫子舊書網,在現場布設展柜、展桌,開展明代珍貴古籍善本展示、古舊書展覽展銷、市民藏書收購等活動。“花園城市主題市集”匯聚30余家文創和餐飲品牌,構建“沉浸空間+學術展覽+時尚秀場+文化市集”等文化消費場景。
據悉,活動由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宣傳部與北京服裝學院聯合主辦。未來,東城區將持續推動豐厚的文化遺產、獨特的空間稟賦與高校前沿學術、創意設計、人才智庫深度融合,加速學術成果、藝術創作向優質文化產品與服務轉化。(完)
【編輯:李潤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