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7月5日)是歐盟對中國新能源車企加征臨時關稅的生效第一天,上汽集團今日發布聲明,稱將正式要求歐盟委員會舉行聽證會,進一步依法行使抗辯權。
上汽的抗辯內容包括幾個部分:
歐委會反補貼調查涉及商業敏感信息,超出了正常的調查范圍;
歐委會對于補貼的認定存在錯誤,把給中國消費者的購車補貼算進了歐盟銷售的補貼;
歐委會在調查過程中忽略了上汽提交的部分信息和抗辯意見,所以作出了不利推定。
中國銷往歐洲的電動車本身就有10%的關稅,在歐盟加征關稅的名單中,被“反補貼調查”抽樣的三家企業——吉利和比亞迪分別被額外征收19.9%和17.4%,上汽則是被頂格加征了37.6%的關稅,嚴重影響了上汽在歐洲的經營。
而對比6月剛公布消息時的數字,吉利和上汽雖有所下調,但也約等于沒調,當時公布的關稅數字是20%和38.1%。
還有其他未配合調查的中國電動車生產商,額外征收的加權平均關稅是20.8%。
歐盟加征關稅一事,在業內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歐盟并沒有在收到業界投訴的情況下發起調查,這是多年來的首例。
消息一披露,與中國汽車行業關聯頗深的德國人率先反對,因為加征關稅意味著歐洲對中國汽車的進口量減少約1/4,歐洲人買車會更貴。
并且范圍不只是中國品牌電動車,而是在中國生產的電動車,也意味著“Made in CHINA”的特斯拉、奔馳、寶馬、大眾都將受到波及。
對此,外國的高管們也持激烈的反對意見。
此次加征的關稅是臨時關稅,目前將有4個月的窗口期,歐盟將決定是否將臨時關稅轉換成為期5年的正式關稅。在這4個月中,中國和歐盟將會有非常密集地談判。
頂: 669踩: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