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未来,走向未来,戴森地球日创想实验室工程师工作坊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空氣污染問題日漸嚴重,為可持續發展帶來挑戰。戴森作為一家全球科技公司,始終關注環境健康,不僅在產品的設計研發中踐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更積極通過工程教育,為青少年普及環境保護知識。
4月22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為了呼應今年“眾生的地球”活動主題,戴森在位于上海普陀青少年教育活動中心的戴森創想實驗室中舉辦了“保護可持續地球,小小工程師在行動”主題活動,并開展戴森工程師量身打造的“工程解決方案:空氣污染”課程。
課程依托戴森多年環境健康研究成果,聚焦于全球空氣質量問題,使用中小學生更容易理解的方式,進行科學和工程學知識的普及,向孩子們展示了包括“設計、創造、測試、迭代”的工程制作全過程,介紹了工程師的思維,也讓孩子們在設計創造的過程中提升了動手能力,激發了創造力,培養了戴森“解決問題、不怕失敗”的精神。
在現場,戴森工程師積極鼓勵學生們提出自己的環保生活解決方案,許多小朋友也貢獻了自己的巧思,例如有的小朋友設計出空氣凈化抱枕、手表等,非常具有創新精神。在此基礎上,戴森工程師還對“小小工程師”們的方案進行指導,融合所學的設計理論與經驗對方案進行優化,在點燃學生創造熱情,培養環保意識的同時,為可持續發展做出實際的貢獻。
參與工作坊的戴森工程師Bradley Zhou表示,戴森一直致力于激發年輕一代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戴森一直相信,改變世界的熱情會在年輕人身上不斷涌現,而未來的生活有多美好取決于現在的年輕人。
與此同時,空氣污染作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困擾著每一個國家。通過工作坊主題活動,戴森一方面希望“小小工程師”們以此為興趣點,深入了解這個問題,并在日常生活中對此進行思考;另一方面戴森也以此響應國家的號召,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希望下一代能為空氣污染問題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科普是在戴森內部一脈相承的文化,公司的創始人兼首席工程師詹姆斯·戴森非常看重教育、科技和下一代工程師的培養。相比于單純傳授知識,戴森亦非常重視在寓教于樂的動手實踐中,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和興趣,使其以后能夠通過科學技術的手段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和挑戰。
戴森的科普教育不僅惠及小學生,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小朋友,戴森也有著不同的想法和設計。除了今天主要面對高年級小學生與低年級初中生的“工程解決方案:空氣污染”課程外,戴森還有面向學齡前兒童的“小小工程師挑戰”課程、面向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設計·創造·測試”課程。
不僅是工程教育課程,戴森每年還會舉辦戴森設計大獎用以嘉獎、鼓勵和啟發全球富有創新和創業精神的工程設計相關專業在校生及新近畢業生。這一獎項在2016年正式進入中國,迄今為止已成功舉辦7屆,有超過10,000名中國大學生通過該賽事獲得了展示自我的國際舞臺和媒體曝光,很多人在其中實現工程夢想,也讓很多人因新的工程設計受益。
未來,戴森也將繼續秉持“在中國,為中國”的承諾,立足于可持續發展理念,凝聚內外部的資源,持續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提出更多富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相關文章
中新社北京7月2日電 題:人權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追求
作者 柳華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當全球人權話語屢屢陷入喧囂與指責,我們是否遺忘了一個樸素真理——通往人類文明的道路不應只有一條。
近日,中國在聯合國人權舞臺上的發聲,再次強調了這一點。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59屆會議上,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陳旭指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權發展道路,任何國家都不應將自身模式強加于人。這番發言恰逢今年6月10日首個聯合國文明對話國際日之后,陳旭借此契機,旨在呼吁各方應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安全守護人權、以發展促進人權、以合作推進人權,促進國際人權事業健康發展。
當地時間2025年6月9日,中國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辦“文明對話國際日”主題活動。中新社記者廖攀攝
在變亂交織的國際背景下,這一發言明確對話合作促人權的主張,是對堅持人權普遍性原則與各國國情相結合,積極維護聯合國多邊合作中心地位和權威,有效推動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開展建設性對話、交流與合作的立場重申。今年是聯合國成立80周年。此次發言亦可視為在人權國際保護立場問題上的一次正本清源和守正創新。和平、發展、人權是聯合國改革發展的三大支柱,中國將三者融為一體,在國際人權領域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
中國文化跟西方文化的一個顯著區別是中國人的整體性思維,在宏觀角度和系統論指引下,關注事物的整體聯系及規律。反映到人權觀上,西方國家往往執著于個案和細節上,中國則更注重把握整體觀和大局觀。
不過,筆者看來,不論東西方在具體的文化和制度上差異如何,法治、發展和人權是現代國家發展模式中的三個基本維度,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法治是人類社會治理的一個基本經驗,它是一個中性詞,無褒無貶。只有良法才能促成善治,才是好的法治。什么是良法善治?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法治。法治不能自顧自地發展,只能根據本國實際,與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相適應,才能確保制定出來的法律有可行性,實現立法以及治理的目標。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最好的發展是可持續發展,是以人為本的發展。不能見物不見人。可持續的發展是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互動的發展。法治可以鞏固發展經驗,保障和引領可持續發展。
2025年6月5日,廣西南寧市邕江沿岸植被茂密。(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記者 陳冠言 攝
人權是人本思想進化和發展的產物,不能簡單化、口號化。依法推進是人權的基礎和根據,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人權提供條件和保障。一些西方國家政客的做法往往口惠而實不至,將人權作為政治裝點和粉飾。而真正有效的人權發展之路,必然要摒棄這種政治操弄,回歸到平等和相互尊重的軌道上。
總體來看,人權是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是特定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的基本維度。不能就事論事,簡單地討論和考察人權,必須將其置于特定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環境中,運用整體性思維進行綜合分析。
條條道路通羅馬。對國際社會來說,人權是價值,是理念,是目標。各國通向人權的路徑各異,具體的法治構建、發展戰略和人權保障制度,都需要因時、因地制宜。在這方面,美國自我賦權,動輒簡單粗暴地以“有沒有”“好不好”來評價和指責其他國家的人權狀況,這是政治化和簡單化的做法,是借人權搞政治操弄,缺少建設性,甚至破壞人權領域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礎上開展對話和合作的可能性。
回顧歷史,2006年聯合國改革的一個重要成就,是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撤銷因政治對抗嚴重而飽受詬病的人權委員會,新設立追求非政治性、非選擇性、非對抗性的人權理事會。這是國際人權治理的一個重要進步。對此,美國政府很不滿意,當年就退出了首屆人權理事會成員國的選舉,展現出我行我素和單邊主義的一貫做派。予取予求、時而加入、時而退出的美國,在今年不是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國的情況下,宣稱與人權理事會“停止聯系”,這是對多邊主義的否定和逆反。
客觀地說,這個世界不存在“救世主”。一個國家的社會繁榮發展,根本上依賴本國人民在特定社會環境下發揮聰明才智并付出腳踏實地的努力,需要通過不斷提升生產力和調整優化生產關系來共同驅動。內因始終是關鍵和決定性力量。正因如此,人權保障本質上屬于國家內部治理范疇,單純依靠他國的援助,無法直接提升一國的發展水平,更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其發展面貌并實現人權目標。這也意味著,國際交流與合作中,應該尊重特定國家和人民求生存、謀發展的實際需求和真實愿望,尊重他們的意愿和選擇,尊重他們的智慧、勞動和付出。
人民是歷史發展的推動者。重視人、促進人的解放和發展,追求人類團結和進步的思想,在世界各地都是自始存在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經典理念,在世界范圍來看,也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宗教思想的基本信條,被稱為世界性的“黃金規則”。
當今的國際人權法和中國國內法律制度都在倡導全面的、嶄新的人權理念和人權觀。這意味著必須破除阻礙人權發展的陳規陋習,比如重男輕女、歧視特定人群等陳舊的文化觀念和做法。文化傳統有其復雜性,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存在如何興利除弊、繼承優秀傳統和文化的課題。整體上說,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理念和實踐是人類文明的共同成就,不同文明之間可以相互啟迪、相互借鑒。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遠非同步,差距巨大,常常出現國家間人權對抗的情形。在聯合國這一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多邊舞臺上,東西方的差異、分歧因政治因素可能被放大。西方國家強調公民和政治權利,刻意忽視、貶低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對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重視。比如,美國至今不承認發展權是一個法律概念,多次在聯合國對發展權相關決議投出反對票。
基于不同的民族特性、歷史、政治和社會發展模式,人權領域的東西方文化觀念、主張之間的分歧、爭論和交鋒,現在來看,仍難以消除。意識形態的對壘和政治上的對立,往往是形成國際舞臺上爭議的癥結所在。而在聯合國的體系下,國際人權法構成一個具有法律規范性特征的工作框架。開展基于國際法的交流與合作,可以團結越來越多的國家,應對人類面臨的種種風險和挑戰,推動形成公平、包容、合理的全球人權治理,在相當程度上能夠避免將人權工具化、武器化等偏頗做法。
2023年11月6日,2023上合組織國家扶貧研修班(江西)開班,來自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三國的政府官員在江西一體育用品生產企業車間了解就業幫扶、技能培訓等情況。中新社記者 劉力鑫 攝
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實踐,深深根植于中國的現實土壤,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也借鑒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在人權事業發展的道路上,中國持續探索、總結符合自身國情的人權實踐。面向未來,中國將繼續致力于和平發展,積極在聯合國框架下,遵循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與世界各國務實合作。我們相信,中國通過一如既往地秉持和平、發展、公正、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能夠為應對共同挑戰開辟道路,推動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續的全球人權治理格局,讓全人類共享發展的紅利和人權的保障。(完)
作者簡介:
柳華文。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供圖
柳華文,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曾任亞洲國際法學會副會長,兼任聯合國禁止酷刑委員會委員,世界醫學會社會醫學事務委員會顧問,中國國際法學會、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法年刊》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國際法研究》執行主編。
【編輯:史詞】- 在經歷了一系列財務挑戰和管理層變動之后,恒大汽車似乎正在迎來轉機?在許家印的領導下,恒大集團曾經是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之一,但隨著其債務危機的爆發,許家印的影響力和恒大的市場地位都遭受了重創。然而,2025-08-02
- CarPlay是很多蘋果手機用戶與車機之間的橋梁與紐帶,高效的連接和簡潔的操作,讓很多人都已熟悉這套系統,并讓它成為使用頻率極高的蘋果功能。不過,在使用過程中有消費者發現,蘋果CarPlay存在阻止其2025-08-02
突破洗凈能力行業上限,TCL超級筒洗衣機T7H洗衣更“凈”一步!
3月12日,全球專業家電品牌,TCL以“萬物至凈”為主題,聚焦消費者“洗得干凈”的核心需求,以深厚技術沉淀打造出,洗凈比突破1.2的超級筒洗衣機T7H。并有行業顛覆性“超級筒”硬件科技,筒內創新升級的2025-08-02中新網長春7月3日電 (記者 郭佳)3日,“港澳知名學者、杰出青年吉林行”考察團到訪長春,考察了新能源汽車、農業現代化企業及長春中醫藥大學,期間還達成了合作。
這支考察團是應吉林省海外聯誼會邀請而來。1日抵達吉林后,便馬不停蹄深入吉林各地考察中醫藥、汽車、農業等產業發展情況。
考察團成員體驗紅旗汽車。 張瑤 攝
在吉林省海外聯誼會常務副會長辛靜陪同下,考察團走訪中國一汽紅旗文化展館,深入了解紅旗新能源技術革新成果,前沿科技展示令多位成員感嘆“顛覆了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傳統印象”。考察團還與紅旗方面進行了洽談,謀劃推動紅旗車進入港澳市場。隨后,考察團還到佐丹力健康產業園了解農業大省吉林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考察團到佐丹力健康產業園考察。(吉林省海外聯誼會供圖)
當天,長春中醫藥大學與澳門科技大學還簽署了合作協議。澳門科技大學協理副校長朱依諄表示,此次雙方合作旨在聯合培養高素質醫藥學人才,密切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共同提升澳門與吉林兩地的中醫藥國際化水平。
考察團此行行程緊湊,成果不斷。前一日在樺甸市,澳資企業與當地政府簽署《吉林長白山林下參、園參種植基地項目投資合作協議書》,推動高品質人參規范化種植與深度開發,提升產業價值。
考察期間,考察團提出可將吉林省醫藥產品引入澳門市場,從而開拓海外市場。吉澳中醫藥國際交易市場(吉林)有限公司總經理畢研偉介紹,該交易市場預計年內投入使用,將助力吉林中醫藥產品開拓海外市場,重點面向葡語系國家及東南亞市場。
據了解,后續,考察團還將與吉林相關企業磋商香港創新醫藥企業在吉設立區域總部或研發中心等事宜,推進組織通化醫藥企業與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協會對接在港上市等事項。(完)
【編輯:惠小東】- 徠卡正式發售SUMMILUX-M 35 f/1.4特別限量版鏡頭,它復刻自1961年推出傳奇鏡頭——鋼嘴,新鏡頭定價為85800元,限量200支。1961年推出的鋼嘴SUMMILUX-M 35/1.42025-08-02